如何才是讀書人?

98年的藿香正氣水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意思是博覽群書積累知識,寫文章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讚譽讀書之豪氣!

我本人深有體會:讀書是萬事之源!是成功之母!只有認真讀書,才能逐漸積累知識,悟出人生的道理;才能增長知識,增長才幹,並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然真授,腦中脫去塵濁,修行至高。因此,讀書要堅持、耐心、勵志、持之以恆。在讀書中開茅塞,取新知,變聰慧。獲得讀書的真知!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此是典型的讀書範論,讀書愛不釋手,如醉如痴,百讀不厭。才能在書本中獵取天下知識,獲取真理。

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讀書面要廣泛通達,讀好書,多讀書,有朝氣、銳氣、骨氣!如此以來讀書的真諦就找到了,黃金屋自然就擺在面前了。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李戰榮


一場疫情,考出瞭如何才是讀書人,這是新時代的價值觀的提現:

當孩子再問:“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可以堅定地告訴他:

要做一個像鍾教授那樣有知識的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於水火。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

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第一生產力,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就是科研技術的較量。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和諧有溫度的國家,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和平。看看被美國攻打後的敘利亞,多少家庭流離失所,多少的孩子無家可歸,每日的炮火似乎是常態。再看看被美國刺殺了將軍的伊朗,伊朗國人人痛批美國的卑劣手段,但又能耐他何?只因美國太強大啊!

再想想1840年的我們,鴉片戰爭的失敗,我們遭受了多大的磨難和屈辱。現在好不容易繁榮昌盛了,但依然有許多雙眼睛在虎視眈眈地望著我們,他們害怕我們的崛起,見不得我們好。現在的戰爭不僅是導彈大炮的比試,更是生化武器的較量。

我們國家只有掌握先進的科研技術,才能更好地抵禦他國對我們的生化威脅。

雖然鍾南山教授很厲害,但畢竟他已經84歲了,他不可能保護我們一輩子。我們需要培養更多像鍾南山教授那樣的人才,未來,需要年輕一輩的崛起。

讀書是一種責任。

我們的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要把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這就是讀書人的理由!



Bluemoonhill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怎麼樣才算是讀書人呢?我想大概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吧:

第一,必須是個人

像豬狗馬牛羊雞鴨鵝什麼的,哪怕博覽群書了,也不是讀書人。另外,有一些豬狗不如的人,就算讀了再多的書,也只是禽獸,不是讀書人。

第二,必須要讀書

讀書人嘛,必然要是個讀書的人。雖然說讀過書的人不一定是讀書人,但不讀書的人一定不是讀書人。

第三,要明白事理

讀書人,當然要把書讀通了,懂得各種道理。要是讀了很多書,卻依然不懂得基本的道理,那算什麼讀書人?要是讀書把自己讀擰巴了,鑽在故紙堆裡出不來,說話做事老鑽牛角尖,那就更不是讀書人了,那叫傻。

第四,要有怪脾氣

讀書人總是要有一點不一樣的氣質,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在一片歌舞昇平中,他能看出苦難。元曲作家張可久的散曲《賣花聲·懷古》:“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但是在苦難中,卻又能安之若素,或者看到希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隨和的時候比誰都親切,頂真起來親爹也不讓,“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平時不敢看殺雞,但遇到觸犯底線的事時,卻總能“鐵肩擔道義”

其實,讀書人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是不是讀書人也並不重要,喜歡讀書就讀,不喜歡就不讀,因為,讀書應該是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


牛皮社


是啊,如何才是讀書人呢?這個問題我真的是思考了半輩子,截至今天還是有點懵懂,希望頭條的朋友們幫我釋疑解惑!

最近宅家休息的時間多,每當獨坐於家中小小書房,嗅著那些書中散發出的淡淡書香,自會產生諸多遐想!兒子說他怎麼嗅不到書有香氣,我說那是因為你幼兒園時間太長,那彩色的插圖、鉛印的文字,在你幼小的心底早已膩味了。

我出生在苦甲天下的會寧農村,這個地方雖然自然條件十分艱苦,但從古至今卻總是秉承崇文尚德的優良傳統,一直把讀書看得很神聖。許多農家的正堂上,高懸著“春風夏雨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的字幅。當地百姓掛在嘴邊的格言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當年,我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一輩子有一個理想,就是能像諸葛亮一樣出將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學杜甫憂國憂民。就這樣,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以及兒時的小夥伴們陸續通過“高考”走出了大山。

金榜題名本來是件光宗耀祖的好事,可不知什麼時候“讀書人”變成了被鄙視的人,要麼是“書呆子”,要麼是“磚家”“野獸”。像我這樣從了政的,偶爾遇見個多年不見的同學,一句“你們都好著來吧?”(言下之意是我等當年出來從政的人沒被抓吧)的問候,感覺當初唸書犯了什麼大忌似的。確實,社會上湧現出了不少領導幹部、學術權威,原來都是斯文敗類,學士、碩士甚至博士,最起碼的也是“ZYDX研究生學歷”。我也納悶,這些知識分子難道不算“讀書人”嗎?”

我承認自己琢磨的這個問題挺“滑稽”,但更滑稽的恰恰是這些知識分子真的未必算是“讀書人”。領導幹部學政策,商人讀賬本,閒人讀小說,工人學技術,高校學手藝,這都算不得“讀書人”。因為,識幾個字的人,都會不同程度地讀一點書;但讀書的人,並非都能稱得上是“讀書人”。

比如,一個人閒得無聊,順手拿起本書來翻弄幾頁,充其量是讀書“消暇”,偶一為之; 再比如,一個人終日抱著武俠小說閱讀,雖然閱讀量也許很大,但此種閱讀,只是滿足自己的一種“嗜好”; 一個人即使是與書常伴,把閱讀與工作、與生活緊密聯繫,比如,公務員、教師、或某些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終日與書相伴,讀書不輟,還要寫心得、做筆記,也只是工作的需要,甚至是“謀生”的一種手段,目的性太過明確,功利性太強。這樣的讀書,大多為書所累,難以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讀書人”。

真正的“讀書人”是指那些研讀過“聖賢之道”,並且想要仿效聖賢“立功、立德、立言”,決心積極入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品德和情懷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如此說來,那些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理想、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讀書人”是非常不幸的,總有抱怨是因為沒真正讀書,是“偽君子”“假讀書人”!純粹的”讀書人”是幸運的,有機會學習古之聖賢們的見識和領悟,從而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眺望千古,吸納上千年的智慧結晶,從而明心見性,走出困惑,成為真正心性強大之人!

因此,真正讀書人,讀書的終極目的還是“修身養性”。其心胸,自是開闊無比,寬容大度,氣宇浩蕩;其眼光,亦是洞徹銳敏,高瞻遠矚;其言行,即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此時,陽光明媚。我閱讀別人,也被別人閱讀。我們寧願都是純粹的讀書人!





慧谷諮詢


讀書人這個概念,很寬泛,念過書的人都應該叫讀書人,但中國人向來重視風度、修養和氣質,從這幾個方面來講,讀書人還是有一定標準的,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讀書人,不一定是通古博今,但一定要有對知識的敬畏

一個不懂得敬畏知識的人,嚴格來說不是一個讀書人。自滿,驕傲,目空一切,是讀書人最要不得的。

當然,我們並非讀書人都埋頭故紙堆,而是對知識充滿求知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是一種上進的動力,更是讀書人對自己的求知要求。

記得上中學時,學校教學樓頂有一句話,當時不懂其中的含義,現在想想,真是太有遠見了,那句話叫:“今天的書是明天的事業。”現在看這句話,說的真好。

一個人自認為是個讀書人,那他最基本的持久讀書習慣和求知慾望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這樣,他的精神世界才會得到一直補充和滋潤,這種補充並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對新知識的探取和自我提升。

面對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有熱情和激情去求知,這是讀書人首先應該擁有的心態。記得有人分享過這麼一句話:當你讀的書越多,你會發現你越無知。當我們的知識量是一個點時,我們似乎感覺不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反而當我們的知識量攏成一個大圓時,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讀書人,不一定是腰纏萬貫,但一定要腹有詩書

很多時候,越喜歡求知的人,越容易清貧,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多太多,杜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窮困潦倒時,他一貧如洗,和大手筆的李太白相比,杜甫簡直就是個乞丐。

但我們依然記住了這個窮漢,為什麼?

因為他腹有詩書,他提筆寫人間疾苦,落筆書世間悲涼,從一貧如洗的軀體裡散發出無限的熱情和強大的精神層面。

再看陶淵明,像個農夫一樣勞作,依然寫出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佳句。

窮或者富,不是最影響讀書人的,而腹中有詩書,談吐有書香,才是讀書人的自我修養,更是讀書,帶給人的最大益處。

讀書人,不一定要淡泊名利,但一定要有正確的自我堅持

經常聽人說,某某是個讀書人,淡泊名利。

其實,這樣說並不是很貼切,讀書人一定要淡泊名利嘛,並不見得如此。

無名不能立世,無利不能生存,如此一來,讀書人往往容易被處於一種道德綁架之中,憑什麼讀書人就不能在乎名利?

多讀書,以至於出口成章,久而久之在崗位上自然會出成績,受到嘉獎是必然的;

多讀書,提升自我,久而久之在崗位上有所貢獻,加薪升職有必然的。

為何讓讀書人推掉到手的名和利,個個活的像杜甫一般清貧?

同時,不能這般不在乎名利的同時,也不應該為了名利而活著,得之不驕,失之不餒,才應該是讀書人面對名利的態度。

當然,讀書人應該具備的條件還有很多,這裡只是列舉了幾個個人能想到的。讀書或許帶不給我們直接利益,但讀書一定會給我們的生命增加厚度,為我們的人生增添不一樣的意義,我們都是讀書人,我們都腹有詩書。


崆峒書生


如何才是讀書人?

答:我認為的讀書人有兩種。

第一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這種讀書人完美詮釋對書籍喜愛。他們不管外界發生什麼,始終能在書籍中找到安放自己心靈的一片聖潔土地,他們對書籍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以至於只要有了書籍,他們可以忘卻外在的榮辱,真正做到精神上與外界的隔離。他們的神思遨遊在無窮的書海中,並且從中獲取能量,讓他們能夠只憑借書籍獨立於世。

這類讀書人的代表有東漢的鄭玄和現代的錢鍾書。

鄭玄是東漢的經學家,他的老師是以研究古文經學著稱的馬融,然而到了鄭玄這裡,他不僅研究古文經學,而且研究今文經學,可以說是注遍了當時存世的所有儒家經典。不僅如此,他對書籍的愛擴展到了整個中華文化典籍,因為他還整理了當時所有的經典書籍。

錢鍾書,相信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的一生是鍾情於書籍的一生。一方面,他年輕時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的時候,就把人家大學圖書館的書籍整整看了個遍。另一方面,他不忘著述,就算是在牛棚中,他還是寫出了《管錐編》這部皇皇鉅著。

所以說,鄭玄和錢鍾書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代表性讀書人。

第二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是第二類讀書人,他們的視野已經不再侷限於讀書,而是通過讀書來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他們是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試圖通過一己之力改變社會,造福黎民。然而,他們的一生也會經歷坎坷磨難,在困境中,他們通過之前所讀的書籍修身養性。

這種讀書人的代表有孔子、孟子、范仲淹、錢學森。

孔子的的思想照耀著中華民族的前進之路,就像尼山上的月光一樣恆古綿長。他的周遊列國,為的就是實現“仁”和“禮”的樂章,還天下一個河清海晏。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為了實現“任政”的理想,周遊列國,他的勇氣擔當,他的浩然正氣,來源於那顆為天下人請命的赤子之心。

范仲淹雖然被貶,可還是不忘君主,不忘百姓。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將天下憂樂繫於一身。

錢學森,為了新中國,毅然決然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他的一腔愛國熱忱,詮釋了什麼叫做“精忠報國”。

另有一種人,可能也是滿腹經綸,但是他們卻處處為自己謀利。這樣的人無論讀過多少書,都不是讀書人,他們有另外一個名字——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忘憂老師


第一次對讀書人這三個字有所認知,是在小學時期,當時村裡有個會計就是我們所謂的讀書人,很多人寫信都會求助於他,當然這是現在這個時代所無法想象的。下面就以這位老會計為例,簡單闡述一下對讀書人的認知。

第一,知識豐富。所謂讀書人,必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老會計那個年代,客觀條件所限,讀書的人不多,高中學歷的老會計就被當成讀書人,因為他能把賬算得清清楚楚;別人請他寫信給外地的親人,他能執筆;生活中的一些難題他能解決掉,比如他會修收音機,等等。現在社會知識信息大爆炸,知識無窮多,當然無法通通都掌握,但讀書人起碼要掌握自己領悟的專業知識和一些常識類知識。

第二,人品好。老會計深得人心並非只是因為他比別人多讀幾年書,而是在於他樂於幫助別人,他樂於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分享給他人。他並非因為比別二年懂得多,就擺出一副清高和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因為自己讀書多更有一種幫助人的使命感。如今,這同樣是衡量讀書人的一條標準。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的獲得越來越便利,每個人只要用心都可以掌握很多知識,比起那個年代的老會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就算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現在也並非真的能以理服人。

第三,社會責任感。在老會計的年代,讀書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社會資源,他有幸得到了讀書的權利,也用學到的知識來回報社會。現在,讀過很多書的人越來越多,碩士博士也越來越多。隨著社會分紅越來越精細化,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要為社會做很多貢獻,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具有這種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才能成為讀書人,不僅僅只是讀過很多的人。

以上是關於讀書人的拙見,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未成熟莫摘取


讀書人可以分為兩大類;心智與閱讀。同樣都是讀書,用心智去讀書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於精神的感化與陶治。從讀書學做人,使心靈純淨而富於正義感,變得情趣高雅而趨避凡俗。這樣的讀書人,有一份苦難,也有一份欣悅,更多的是讀書帶來的幸福感。用心智在閱讀中,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無形間獲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無限可能性。世間有諸多的不平等,如財富、權力、社會生存條件等等的不平等,而心智讀書的能量、智慧會賜給他睿智的人生,精神的昇華。用心智去讀書的人,對生命,對人生,對生活始終擁有積極向上的認知和摯愛。他會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思想變化為人類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動力。

閱讀人,也在讀書,也嗜好藏書,也會讀書入迷,忘形似癲。但有些讀書的目的,是一味追求名利,把讀書當作了急功近利,炫耀的資本,《宋史~吳時傳》載;“時敏於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日,立地成櫥”。意思是有的讀書人書沒有少讀,在遇見需要處理的事上卻不能應用,看過的書擺進了書櫥裡,不再深學領會。《南唐書、彭利用傳》載;“彭利用不顧對象場合,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字面意思是南唐一書生,讀死書的人,喜好各個方面的書,廣徵博引,不分對象與場合,炫耀自已學問淵博,別人稱他為“掉書袋”,含有貶義,這裡諷喻死讀書,不講方式方法,只管讀書不諳世理的人。

讀書的人,除了擁有現實的世界之處,也獲取了知識和能力,還擁有了另一個更為浩瀚也更為豐富的世界。現實是人人都有,但精神財富大多為讀書人獨有。用心智去讀書,不要只是僅僅閱讀瀏覽,結果都是幸福快樂的。笛卡爾說過“讀書,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們每一個人,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都會一步一步向著人間的美好境界前行。


用戶言午澤群


讀書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人在世間,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無論身處何種地位,面對機遇與挑戰,時代的變遷,都要“活到老學到老”。

在眾多可學之中,我更看重讀書,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沉迷於網絡化的虛擬世界,體驗新鮮,更讓人心曠神怡。不過人到百年,回頭望的時候,人世間,不過空走一回。

我不禁想起清代文學家漲潮,號心齋居士,他的心靈感悟讓我拍手稱快,字字珠璣,寫出了讀書的人生境界和真諦。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人在不同閱歷時期,學到的,悟到的,如年輪深度和寬度大相徑庭,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薑還是老的辣。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脫離書本,悟出人生之道,參出處世之學,“活到老學到老”。




飛魚蝸牛


讀書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有知識的人,這說明知識是從書裡邊得到的。讀書的人不曾周遊世界,卻知曉世界的大概模樣,讀書的人不曾經歷過過去,但卻知曉過去的各種形態。讀書的人還未曾到達未來,卻已經知曉未來的大概。讀書的人基於現在這個時代,能夠改變世界方方面面的人就是讀書人。

讀書的人相對於不讀書的人在氣質、語言、行為上具有根本上的不同。就如同”書香門第”不同於“小家碧玉”一樣。“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說雖然生活當中穿的是粗布爛衫,但你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目。

古代文人最基本的處事原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其中的仁義禮智信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也是古時候普世標準倫理原則。其作用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維持和組建社會公序良俗,古代文人知其理,曉其意,故而該理念在讀書人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現代讀書人應該在古人為人處事的原則上汲取裡面的精華思想,再結合現如今法制社會大環境前提下,明善惡,辯是非,在語言上,行為上樹立起強大的正能量社會價值觀。這就是體現一個讀書人具體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