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近日,一則獎勵政策的出臺引發很大爭議,湖北出臺"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加分政策"。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2020年年秋季入學幼兒園的、秋季學期升入小學或升入初中就讀的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優先安排就讀。

2020 年參加中考的一線醫務人員子女,有關市州可在其錄取總分基礎上增加10 分後參加中考招生錄取。

隨後,全國多地跟進,對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和他們子女的入學、升學方面予以關心和照顧。

山東要求,參照軍人子女優待辦法給予加分照顧;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山西大同市則明確提出享受中考成績加30分政策。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消息一出,網友立刻"炸"了。

有人支持。

給他們子女加分照顧,既是對他們無私付出的褒揚,也是對他們戰"疫"成績的肯定。

也有說完全不能贊同的。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給醫護人員子女加分的獎勵究竟對不對?

首先必須承認,在此次疫情中,他們拋家舍業戰鬥在生死線,自身面臨著巨大風險,社會理應予以善待。

但是,將獎勵變成加分這樣的舉措,我個人認為並不妥當。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這似乎是一種新的變相"恩蔭"制度。

恩蔭又可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

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廣義恩蔭,是指由於封建制度下,祖輩、父輩的地位而使得子孫後輩在入學、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稱之為"恩蔭"。

狹義的"恩蔭"特指宋代以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門蔭制度,稱之為"推恩蔭補",宋時被簡稱為"恩蔭"。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誰打戰,誰吃糧。

醫護人員作為衝鋒陷陣的要員,獎勵自然應該直接落實在他們身上。

幾倍薪資,升職補貼,都應該,總之受益者是醫護人員就對了。

或許有人會說,他們的家人在抗擊疫情中有犧牲有奉獻,孩子理應受到補償。

但從小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就事論事,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理應受到褒獎,但受益者換成他們的孩子,就似乎變了味兒。

這是否像極了古時的蔭及子孫?

這種新時代裡變相"恩蔭"制度,不僅會引起大眾不滿,更是質化了一線醫務人員的努力。

繼"官二代"、"紅三代"後,"醫二代"難不成又會是擁有一路綠燈人生的特殊群體?

特殊群體的子女寄享受父母的蔭庇,而其他群體的孩子只能抱怨社會的不公。這又何嘗不是社會的倒退?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其二,這一項政策有損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自古以來都是牽動千家萬戶心的事情。

普通老百姓眼裡,教育公平,考試公平是社會最後的防墜網。

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每個人,一定都清楚的瞭解到分數對我們有多重要。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的老師、你的父母大概都對你說過這樣的話:

中考、高考就是一錘子的買賣,可以決定你這一生的道路;

你能多得一分,就可以甩開幾百人、幾千人的差距;

多努力孩子,能多得幾分,人生大不一樣。

倘若這項政策真的實施了,又有多少孩子將落入不公平的苦海?

奮鬥了3年成績已經夠考上一個好高中,卻被享受這項的別人政策彎道超車,

當成績查詢時只能顫抖著說:為什麼?我本來可以的。

而他們的父母能怎麼安慰呢:對不起,媽媽(爸爸)不是一線醫務人員,不能給你加十分。

都說一分一操場,帶著加分的受益者,不知在無形之中擠掉了多少人,又在無形中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在醫護人員之間製造不公平、觸及他人利益。

《論語·季氏》有云,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意思是,對於諸侯和大夫,我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湖北的"中考加分"這條獎勵是有時間限制的,其中"2020"年的字眼最為矚目。


對不起,我反對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


這就意味著,一線的醫護人員,孩子正在今年上初三,才有資格享受中考加分的待遇。

僅此一次,過期不候。

這樣一看,矛盾就暴露出來了。

醫生裡面有多少孩子正好中考呢?

這次戰疫中還有更多的,年輕的醫護工作者,他們沒有孩子,甚至沒有結婚,這樣的傾斜對於來說他們公平嗎?

另外,中考加分也不是全國統一,有的省份有加分規定,有的省份沒有,而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各省都有,同在一個病房工作,他們會作何感想?

而且,這種規定也讓接下來請戰一線的醫護人員變得尷尬起來,這種給予孩子教育加分的火線獎勵,反讓事情變得複雜起來,給外人目光添加諸多功利有色眼鏡。

這項政策,也無形中擴大了抗疫人員的裂痕。

一旦給醫務人員的優待,就勢必會損害其他群體的利益。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警察和一個醫護的孩子都中考,兩個人都沒時間輔導孩子。 然後醫護兒子+10,警察兒子+0。

這樣的政策是不是反而侵害了警察兒子的利益?

背離社會公平的舉動,不僅是其他群體不舒服,更會形成某種感情的分裂。

給醫護人員子女加分,容易其置於風口浪尖。

本來醫護人員的無私付出贏得了全社會的讚譽,此政策一出,公眾的視線全部轉移到加分問題上,淡化了由此產生的職業尊重感,讓原本無私風險染上了功利色彩。

這種有爭議的獎賞,也讓他們的子女在輿論中成為指摘對象。

醫護人員女子一定為自己的父母在一線救死扶傷感到由衷自豪,但在他們表達這種自豪感的時候,其他同學會下意識的反應,你的父母付出了,但你還加分了呢?

這很容易引起群體間的隔閡和衝突,讓一場無私的奉獻變了味道。

其次,這無端加的10分、30分其實是害了學生,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一種不勞而獲的錯覺。

總會有那麼些人,因為安心享受父母的福利,就將努力拋之腦後。

我們無法決定出身,但至少這個世界是承認努力的。

倘若,努力過後依舊拼不過先天優勢,傷害的就是這一代人進取的信心和積極性。

最後想說,獎勵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舉雙手雙腳贊同。

慷慨報恩的同時萬不可動了公平教育這塊奶酪。

教育與公平正義緊密相關,是國家多數人往前走的精神支柱,是很多階級向上流動的唯一通道,是社會公平的底線。

時政評論人曹林說過:

"教育公平有自身的獨立價值,不能成為修補或補償的其他工具。"

醫護人員該獎勵,而且擔得起重重的獎勵。

但此刻應該立足於當下,他們缺的是物資、休息、保障和輪換,而不是這種用力過猛、觸及他人利益的加分。

對於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醫護人員,我覺得最好的獎勵是:


1.給予豐厚的資金獎勵:

所有參與抗疫的一線醫護、公安、公務員和社區幹部,都應該得到及時且豐厚的加班費,獎金。


2.待疫情結束,提供學習晉升的機會:

評選先進、優先評職稱、提供晉升機會,付出就該收到回報。

我們希望這場戰役能儘快結束,也希望每位醫護人員早日平安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