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YO 有可能是低配版的 Airbnb吗?

​几天前,被称为「住宿界的拼多多」、「

低配版的Airbnb」的印度酒店品牌 OYO 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5000 人,其中中国市场占约 3000 人。

很多人把这解读为 OYO 要退出中国的信号,其实在去年下旬,已经有很多文章曝出 OYO 在中国的数据作假、人员管理混乱种种问题了。

今天来盘一盘,OYO 到底在靠什么赚钱,以及为什么它做不成低配版的 Airbnb




01

从印度到中国


OYO 2013年发源自印度,那时印度市场有 180 万间「无品牌酒店」,但其中可以通过互联网预定的,只有 2%。


OYO 抓住了这一波机会,为酒店提供了装修、标准化酒店用品、PMS 管理系统等服务,将零散的印度廉价酒店整合起来,打通了线上销售窗口。用稍微唬人一点的词来说,这叫全流程生态闭环。

到了 2017 年,在印度市场卓有成效的 OYO 有了扩张市场的想法,中国广袤的下沉市场成了首要目标。

与中国酒店业主合作,OYO 先后推出了两种模式

1.0 版本的主要动作是标准化酒店服务,也可以说是做酒店供应链上下游服务及卖 SOP 的,线上入驻 OYO 平台。就是印度的一套照搬了过来。而这过程中,OYO 不赚业主的钱。

OYO 目前不收取加盟费、房间改造费、品牌使用费等。只是签订合约,加盟后抽佣部分流水。

2019 年 6 月,OYO 又推出了 2.0 版本


OYO 会按照一定数量的间夜和单价计算一个保障收益,先打给酒店。当月收入比这个收益多,则 OYO 和酒店共同分利;当月收入不到保障收益,酒店也可以保本。听起来怎么都不亏。


不过这个方案有一个关键变化:酒店的定价权归 OYO 所有。

据报道,过了半年不到,就已经有四分之三的酒店打算解约了。


OYO 有可能是低配版的 Airbnb吗?

OYO 与酒店业主合作的模式变化(图源自燃财经)




02

OYO 加盟模式为什么走不通?


从盈利模型上来看,酒店收入构成一般两部分:住宿收入 + 配套服务收入(包括餐饮、场地租赁等)

OYO 做的是单价 100 元以下单体酒店的生意,配套服务收入几乎没有,利润模型相对简单:

利润 = 收入(线上 + 线下) - 成本(装修成本 + 日常运营 + 人力成本)

想增加利润,要么提高收入,要么压缩成本。

OYO 本来打的主意是,通过 OYO 供应链和 PMS 管理系统,减少运营和人力成本;再通过 OYO 平台带来线上收入,提升单体酒店利润空间

在这样规模庞大的长期利润空间下,短期投入根本不值一提。为了在中国快速扩张圈地,OYO 2018 年就开始烧钱补贴酒店的装修费。直到去年年底,仍然放出话来要在中国再烧 7 个亿。


理性的想一下,这可行吗?

答案是:在印度或许有可行的机会,在中国没有。

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住宿 O2O 平台已经覆盖到只剩几家寡头了。



不管在哪个市场,OYO 的最大优势都不是成本端的缩减。


对于一个酒店集团来说,拼的是运营和人力成本的缩减。但对于 OYO 的酒店(60%以上不到 50 间房规模)来说,这种成本的缩减微乎其微。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OYO 把印度线下的单体酒店线上化,给这些酒店增加了多一条收入渠道。

苏拉特Hotel Relax Inn酒店38岁业主吉加尔·拉卡达瓦拉(Jigar Lakdawala)去年12月与OYO签约,因为该公司承诺可能会将入住率提高15%。在OYO之前,拉卡达瓦拉把他的酒店放在聚合器上,只有10%的预订来自网上。他说,现在有40%的人在网上预订客房。


虽然线上渠道带来的收入提升也就 30%,不过对于酒店来说,总归是多赚了。

所以 OYO 在印度,本质上是以一个带流量的 O2O 平台出道的,核心满足的需求是增加了酒店的线上渠道收入。

这种模式本来是个正和博弈,但在中国,酒店线上渠道基本已经被 OTA 打通了,OYO 的增长空间见顶,所以和酒店就变成了零和博弈。和酒店的关系也从合作共赢变为了矛盾对立。

没有订单流量的 OYO,只能被携程和美团按着头打。


去年10月(2018年),携程、美团等在线旅游平台对OYO进行“封杀”,而携程、美团是OYO和酒店业主合作的重要流量入口。这对OYO及平台上的业主均造成了很大影响。

为了重新和美团、携程达成合作,OYO将为每一家酒店上线美团付出5万元通道费,为携程则付出2万元,合计付出的成本是6亿元,同时每笔成交订单还要额外支付20%的服务费。

意识到有订单才有话语权的 OYO,推出了 2.0 合作模式:保障酒店业主基础收益,但要掌握酒店的定价权。

在这里酒店和 OYO 平台有个明显的利益冲突:


OYO 的首要目的肯定不是帮酒店卖房,而是给 OYO 平台引流,但酒店的目的是保本的基础上溢价

对于四五线的单体酒店客群来说,最直接的引流抓手就是低价。于是,OYO 拿着业主市场价 100 元左右的房源,以极低价格(40-80元)卖给房客。

这种情形下,酒店业主翻脸是必然的。


1.0 模式虽然从收入上没有给酒店业主带来太多额外价值,但装修、运营管理标准化还是带来了一定的价值,二者仍然可以共存。

2.0 模式则直接把酒店业主推向了 OYO 的对立面。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是,OYO 也曾尝试扩展业务模型,进军餐饮业。

去年 9 月,OYO 在西安火车站旁开了一家咖啡店,名字叫:芬然咖啡

OYO 有可能是低配版的 Airbnb吗?

OYO 进军餐饮业(图片源自 OYO 官网)


使用的还是高品级阿拉比卡咖啡豆,和隔壁某民族之光咖啡品牌的选品眼光都一样。

我去大众点评上搜了这家店,在火车站旁开业三个月多,一颗星一条评论都没有,看来 OYO 这条路走的也没那么顺畅。


OYO 有可能是低配版的 Airbnb吗?

芬然咖啡大众点评截图




03

OYO 做不成低配版 Airbnb


先说结论原因:


  1. 经济型酒店市场空间,逐见天花板;
  2. 互联网 O2O 平台的最大价值是网络效应,而 OYO 的人群决定了他无法平台化。


第一,近几年的经济型酒店随着供给逐渐过剩,增速放缓且竞争愈加激烈。

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下收入端ADR(平均日间价格,AverageDailyRate)难以提升,但在成本端,租金、人工成本却一直上涨,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酒店品牌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新进入者门槛明显提升。


OYO 一开始就选在了一片下行市场中;而 Airbnb 则是开拓了一片特色化住宿的新土地。从这一点上就决定了二者的未来空间不同。


第二,为什么 OYO 无法平台化?

因为网络效应级别不够。

什么是网络效应级别?举两个例子:

一是 Airbnb。

因为旅游本身的全球性,以及 Airbnb 客群的丰富度,决定了 Airbnb 覆盖的是全旅游市场人群。Airbnb 在伦敦增加了一套房源,对于计划去欧洲旅行的我来说,是多了一个选择。因此 Airbnb 的网络效应是全球级的。


二是携程。

携程深耕的是中国业务,范围涵盖出行、住宿,住宿选择从五星酒店到火车站旁小旅馆都有。携程再添加任何城市之间移动的相关服务业务,于我而言都是减少了使用另外网站的成本。因此携程的网络效应是全国级的。

三看 OYO 。

均价不到 100 的经济型酒店决定了 OYO 的客群集中在了下沉市场的低净值人群中。这部分人的旅游、差旅需求都相对较少。

一名深入参与过OYO在中国运营的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中国的非品牌酒店生态跟印度截然不同,这一类酒店的主要客源是来自于步入式,即开个房打麻将,有亲戚来住一住的本地顾客,而这已经占了顾客来源的70%。

OYO 的网络效应更近似是

城市级的。

这就相当于局域网打互联网,怎么打?

其实即使是 Airbnb,坐拥全球的特色民宿,但旅游相关业态不够丰富,也面临着 OTA 平台导流民宿房源的威胁。而 Airbnb 从 2016 年就开始新一轮的护城河建设,推出新业务 Experience,把 Airbnb 往更多元的 OTA 平台方向打造。虽然最近因为疫情影响,Airbnb 的 IPO 被推迟,不过我仍然看好 Airbnb 的长期价值,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入股。

反观 OYO ,做平台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不过本着大家都不傻原则,也有一种可能,OYO 赚钱方式不是 To B,也不是 To C,而是第三种。


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话题了。

---------------

参考文章:

《新经济打法入侵“无品牌经济连锁酒店“,oyo 要先做规模化扩张、再做精细化运营?》 ——来源:OYO 官方网站 https://www.oyohotels.cn/news/429.html

《硅谷封面|重塑了印度酒店市场的OYO真能颠覆全球酒店行业吗?》 ——来源:硅谷封面https://new.qq.com/omn/20190703/20190703A0C4KP00.html

《OYO 的流血转型能成功吗?》 ——来源:虎嗅 https://m.huxiu.com/article/306347.html

《2018年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前瞻经济学人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228-f7c89675.html

《OYO中国困局:裁员,造假,本土团队沦为“傀儡”》 ——来源:界面 https://tech.ifeng.com/c/7nojPqdXTi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