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當今的嬰幼兒是吃著價格昂貴的奶粉長大的,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嬰幼兒,是靠吃價廉物美的奶糕成長。

粉與糕僅一字之差,反映了兩個不同年代為嬰幼兒提供營養食品的差異,更反映了生活水準的不同。


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嬰幼兒,除母乳外,幾乎都是吃著奶糕成長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市場上雖然也有奶粉供應,但數量稀少價格貴,以當年的消費水平,只有經濟條件寬裕的人家才買得起奶粉。

而對廣大的普通家庭,給嬰幼兒吃奶粉是一種奢望一吃不起。唯一的選擇就是買一塊塊奶糕。

奶糕是以米粉為主,配以豆粉、蛋粉、糖(葡萄糖)、鈣、維生素配製而成。


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奶糕的生產經調配、成型,蒸熟、烘乾、包裝出廠。上述配製的營養成分,基本符合嬰幼兒生長髮育的需求,不失為價廉物美的營養食品。但有一類奶糕只有米粉,營養單一,只能作為稍大幼兒的輔食。

在那個年代,奶粉的銷售冷清,而奶糕的銷量相當旺盛,有時還供不應求,常常脫銷,做父母的都會四處奔波尋覓奶糕。我也曾經騎著自行車從法華路到中山公園,再轉到徐家彙,才從一條小弄堂的菸紙店裡買到奶糕。為防斷檔,我一下子買了20多包。

奶糕的包裝十分簡陋,只有一張薄紙,每包約20塊,每塊大小與麻將牌差不多,一次衝飲約3~5塊。奶糕只要用開水泡就行,大一點的幼兒可衝成糊狀食用,小的嬰兒則要衝成液態,灌人奶瓶裡吮吸。


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有的嬰幼兒吃不掉,丟了又可惜,此時做父母的就有機會品嚐“剩餘物資"了。

在我的記憶中,奶糕甜度適中,有股奶香味,很爽口,是當時的一種香噴噴的美食。

嬰幼兒吃奶糕的年代已過去了數十年,奶糕也已不太常見了。在今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年代,市場繁榮,奶源充足,奶粉品種繁多,琳琅滿目,做父母選擇奶粉的餘地相當大。

目前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的競爭非常激烈,而進口奶粉佔了半壁江山。如“雅培”、“美贊臣"、“多美滋”、“雀巢”、“雅士利”、“金領冠”、“亨氏”、“合生元”、“明治”、“安滿”等。而國產奶粉僅有“光明”“伊利”等為數不多的品牌。


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由於我國奶粉行業中發生了“阜陽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導致廣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信任度,給進口奶粉有機會佔領市場搶得先機。

進口奶粉安全嗎?未必。有媒體報道,國家質檢總局官方網站在2010年8月27日發佈數據顯示:包括新加坡全脂奶粉149.875噸被檢出阪崎腸桿菌,美國牛初乳1噸被檢出含亞硝酸鹽;53噸來自澳大利亞有機嬰幼兒奶粉磷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另有171.775噸澳大利亞嬰幼兒配方奶粉被檢出鋅超標。

以上證明,進口奶粉並非全都安全。但許多消費者存有誤解,以為進口奶粉價格高一定質量好。其實不然,進口奶粉價格高原因是成本高,包括進口關稅,運輸,儲存費用等。而國產奶粉因為相對成本低,價格自然要低。


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少數不法奸商的違法行徑導致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不信任。國產奶粉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銷量明顯下降。而事實上,國產奶粉也有不少品牌質量過硬,可與國際知名品牌匹比。

依我之見,奶粉質量的優劣,不在於國產或進口,而在於生產企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嚴格執行和質檢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兩者不可缺一。特別是質檢部門不能等出了問題再去查處。應該學習國外經驗,主動出擊,派駐質檢人員進駐生產企業,全方位監管,才有可能杜絕劣質奶粉進人市場。


奇怪!上海人曾經也喝不起奶粉,街邊奶糕哺育了兩代人


說到底,國產奶粉自己要爭氣,才能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民以食為天,人命關天,寄語質檢部門要不辱使命,督監並舉,為民把關,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