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的底层逻辑:结婚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剩女”成为171个汉语新词语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每一个新词语产生的背后都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舆论走向。“剩女”的出现代表着逐年走低的结婚率已经从一个家庭问题扩大成了社会问题,无数的年轻人被裹挟着卷入了“被催婚”的现状中。

“催婚”的底层逻辑:结婚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为什么每一个适龄却没有结婚的年轻人背后都会有一对无比焦虑的父母?结婚为什么是时辰到了就不得不去履行的义务?这背后深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老有所养”这一单薄的论点。

催婚的底层逻辑:脱离集体之“心”的个人,没有资格存在于世

中华文化经受住了五千年漫长时间的考验和无数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每一个中国人体内超稳定的信念:“身”和“心”是分离的。

单独的个人只是一具没有完整精神主体的肉体。个人只有将自己镶嵌进集体的自我之中,才能拥有“心”,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这个集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族,或者一个民族。

一个人存在于世的根本使命是制造新的肉体来维持集体的生命力,并从集体的“心”中获得照顾和抚慰。

催婚的最底层的逻辑在于:一个孤零零的人不能构成一个集体。无后代表没有完成人的基本任务,是不被社会所承认的一种存在。

“催婚”的底层逻辑:结婚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女性为何成为被催婚的重灾区?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人们想要活下去,只有一种选择:依附男人,靠生育来获取进入社会系统的资格。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并不罕见。这就是为什么《甄嬛传》,《延禧攻略》这样所谓的“大女主”剧能够持续大热的原因。这些故事的本质依然是女性依靠“子宫”来换取权力和地位。

现代女性拥有了获得了经济独立的能力,靠生育来进入社会系统早已不是唯一选择。可是老一辈人和很多男性依然强制女性履行生育的“义务”,甚至要求她们无条件的双倍付出,同时维护好工作和家庭生活。

这种不公平让很多拥有了选择权的女性在婚姻面前退缩了。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婚姻,放弃生育。面对持续走低的结婚率和生育率,社会和媒体只好造出“剩女”这样的词汇来对适龄的女性施压,逼迫她们做出牺牲。


“催婚”的底层逻辑:结婚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结还是不结?摇摆不定的人才最痛苦

将个人镶嵌进集体之中意味着不需要发展个体的独立性,不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将自己的心灵托付给集体,让自己恒常地处于人情社会所特有的温暖包围之中,这样就不用面对单打独斗带来的的焦虑感和挫折感。很多人愿意为了这份安稳放弃对自己人生的掌握。

对女生来说,选择放弃塑造“个体的自我”,放弃选择,按照父母和社会的意愿在最合适的年龄完成生养下一代的使命,以获取社会的“赞赏”,是一种安全,舒适的生活方式。选择盛放自己,掌控人生,即使遭受人情断裂的痛苦也要按自己的步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也不失为一种恣意潇洒的生活方式。这两种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之分。

真正在催婚中痛苦不堪的,是那些摇摆不定的女生。她们不愿意放弃来自人情社会的温暖包容,也不想经历自我生长和撕裂的痛苦。她们即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又没有足够强壮的灵魂来对抗来自亲人和社会的压力。她们单薄的自我无法承受住这种彷徨和矛盾。因此过的无比痛苦。

“催婚”的底层逻辑:结婚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生还是不生?育儿是一个比婚姻更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一个“自我”还没有萌芽,只将自己当作没有灵魂的肉身的人来说,在寻找终身的婚姻关系时,其标准自然也是令自己“安身”的物质条件。比如经济条件好,会照顾人,以及稳重老实等性格特点。男性需要的是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妈妈”,女性需要的是把自己当成女儿来宠爱的“爸爸”。

这种看似稳定,实则缺乏情感交流的婚姻其实危机四伏。因为安全感来自于爱。缺少感情的交流和滋养,女性必然会在婚后缺乏安全感。她们自然而然的想要过度控制丈夫,结果却逼得丈夫逃离家庭。

很多女性选择用孩子来弥补内心的空洞。丈夫也正好把儿女推到妻子身边,这样不但脱离了妻子的控制,也减轻了自己逃离家庭的愧疚感。在家庭生活中“消失”的爸爸们就是这样出现的。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依旧逃不开想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妈妈。当妈妈和妻子都在争夺同一个男人的控制权时,婆媳矛盾自然变得不可调和。在婆媳斗争中不堪重负的男人必然会再一次的逃离家庭。一个悲剧的轮回就这样无可避免的形成了。

“催婚”的底层逻辑:结婚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打破这种家庭魔咒,需要更多的年轻人逃离安逸的关系社会,割裂与父母之间过于紧密的联系,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做出选择,活出自己的生命。

两个拥有自我疆界的成年人才能发展出以爱与尊重为前提的健康的亲密关系。有了这样稳固的基石,家庭才能培养出更多拥有灵魂和自由意志的孩子。

而这群生机勃勃,自由生长的孩子会给中华这一肌体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带领所有的中国人走向更美好,更多元化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