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数的唯一窍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数的唯一窍门

读书自古以来有读书的讲究,倘若我们一任孩子胡乱的阅读,不仅开卷无益,而且极有可能误人子弟,耽误大事。

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曾有这么一段故事:

令孤冲的师父岳不群为了独步天下占据武林霸主的地位,偷偷摸摸瞒着令孤冲师娘及所有弟子研习《辟邪剑谱》。

可是这部武功秘笈却在开篇之页即对研习之人提出了一项特殊的要求:

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岳不群咬咬牙,心中想当武林盟主的欲望占了上风,毅然自宫,结果虽然得了盖世绝学,却成了一个可以同时发出男声女声的“阴阳人”。

许多金迷读到这一段,都对岳不群的行为表示不耻,于是后来就续编了一段笑话:

岳不群依照《辟邪剑谱》练成盖世神功之后,猛然发现该书的最后一页写有另一句提示读者的话:

欲练此功,可不自宫。

若不自宫,亦可成功。

许多人至此哑然失笑,为贪婪的岳不群惋惜不已,但这个笑话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阅读切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断章取义,否则极有可能犯下和岳不群一样不可挽回的愚蠢的错误。

单从阅读方法的角度讲,实际上就是要讲究阅读的战略。

读一本书,必然要首先浏览全书的作者、书名、序言、目录、正文、后记,甚至包括书的版式、印发、出版时间都应作粗略但是全面的了解,否则我们很难真正对书的要义做到“提纲挈领”。

当然,阅读的战略不仅仅包括对一本书的全方位的统领与驾驭,它应该还包括我们对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有的书籍只需浮光掠影浏览——“泛读”

有的经典读物需要精研细读——“精读”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数的唯一窍门


在广州阅读大使董正锋老师看来:

阅读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

精读

很多人以为随着年龄见长、阅历渐丰,理解能力会逐步变强,这其实是个假象。

人总会假定自己的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增加,于是每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都假定自己认识足够多的字、有足够大的词汇量、足够丰富的概念量、足够严谨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

最要命的是,他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不再需要“精读”,精读是中小学生才做的事,“泛读”才配得上自己的年龄。

其实,多数人根本没有精读的资格,比如,他们认识的字不够多,词汇量不够大,概念量不丰富,逻辑不够严谨。

这些缺点平时没有暴露,只不过是因为高中毕业之后,我们就不用再参加语文考试了而已。

很多人参加语文考试的时候,会感到困惑,为什么阅读理解题的文章全看懂了,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所谓的“读懂了”其实只不过是这些考生的幻觉。

原来,人类大脑有个强大的功能,叫模式识别。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按自己熟悉的模式拼接起来。

比如你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不一会儿,模式识别就启动了:

天花板上原本毫无关联的几个斑点,在你眼里很可能变成了一张有意义的图案,比如人脸啊,动物轮廓啊,这就是模式识别。

有个经典的模式识别例子,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有人拍了张照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照片上的烟雾里,居然能看到一张“栩栩如生”的魔鬼撒旦的脸。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是因为人们之前在很多地方,比如戏剧、电影、动漫里,都见过撒旦的面孔,所以在看到原本毫无意义的烟雾形状时,就迅速调用了大脑中曾经存储过的“模式”,用来“理解”眼前看到的东西,于是就“看”到了并不存在的撒旦面孔。

模式识别原理戳中了泛读的死穴

比如前面那些参加高考语文考试的学生,他们只是泛泛地一读,就感觉都读懂了,实际上这是幻觉,他们只读懂了文章中的某些零碎信息,然后模式识别启动,大脑自动将这部分跟你以往见过的观点拼接起来。

而这样拼接出来的文章,跟实际内容没什么关系,这怎么可能答对题目呢?

读书多的人读书快。不信你看,那些只读到初中再也不上学了的人,看书很慢,也很省钱:一本几块钱的杂志可以读好几个月。

而相比来看,大学生读书就要快得多,一本杂志坐地铁的时候就翻完了,并且过后还能把其中的精彩内容复述给朋友听。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就是因为他们之前的阅读量差异太大了。

所以——

积累阅读量

是唯一能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那么,该选什么样的书精读呢?

董老师有四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一开始可以从作者入手

一切阅读都是读人,不仅要读懂书中的人,而且要读懂写书的人。

选择一本书,就是选择一个人。

阅读一本书,就是阅读一个人。

因此,买大家巨擘写的书,总体上来看更靠谱。

第二个建议,时间是经典的试金石

如果一个领域你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有什么大家巨擘,那就可以从版次和时间入手,因为印的次数越多,越说明这书被认可。

而且,时间是经典的试金石。经典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任时光飞驰,依然闪耀指尖,萦绕心间。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多少金银财宝,多少痴心父母,多少神仙眷侣,无不时间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

可是我们得感谢时间,因为时间之水冲刷愈久,经典愈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第三个建议,通过“参考文献”发掘好书

文章大家写书是非常严谨的,他们会把参考过的书目,都罗列在“参考文献”里。大匠写书,参考的书目通常也都是经典好书。

第四个建议,优选有电子版、有声版的书

为什么?

因为电子版的书籍可以随时搜索,而听有声书实际上是相当节省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听,一本厚厚的书,全文朗读只不过十到二十个小时而已,往往一两周之内可以反复听上好几遍,而且占用的只不过是走路、打车等无法阅读的碎片时间,相当划算。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言下之意就是要求时人能“跳出书本看书本”,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不可生搬硬套。

“华罗庚读书法”讲的是要善于把“厚”书读“薄”。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功夫。反之亦然,能够把“薄”的书读“厚”,这也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奏效的。

上述四条建议、方法和功力的积累,正好验证了先人们的一句阅读心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都说语文难,大家先想到的是作文难。没

想到,等上了五六年级,上了初中,才发现阅读理解比作文还要让人为难。

孩子考试完发下语文试卷,不用多说,试卷打叉画线扣分最集中的地方,可不就在阅读理解那部分。

语文试卷改错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别的倒还好说,可这阅读理解,不光孩子们自己不会改,去问家长吧,许多家长无能为力,有的连好坏都没法评价,只能看着卷子发呆或向老师询问,然后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如果说:

作文是拦在我们语文试卷上的猛虎,

那么阅读理解简直就是凶残的狮子。

狮子和老虎同样强大,难以战胜,而更可怕的是这狮子它还是成群结队的。

小学低年级段的阅读理解还算好对付,主要考查一些简单文本中基本的字词句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到了高年级段,难度就骤然上升,需要情感感悟和表达技法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了。

升到初中,狮群壮大了,增加了新闻、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阅读题。

高中阶段,阅读理解题犹如成群的雄狮般,题型虽然固定,主要有三大块,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但想要战胜它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了。

那么,阅读理解究竟给我们的语文分数带来多大影响呢?

且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几次重要的考试中语文阅读理解孩子们的失分情况。

小学阶段语文成绩不太好比较,因为不让排名和统计分数。

但通常来说,低年级段阅读理解分值不高,失分也不多。

高年级段分值增加,失分开始变多,通常失分在3到5分。

初中的语文阅读题通常占到整个试卷的百分之四十甚至更高,丢的分数也水涨船高,以百分卷为例平均失分在8到10分左右。

而高考语文阅读分值能达到70分,学生在这上面丢失的分数平均可达到15到20分。

这么宝贵的分数,

怎么能就这样白白的就丢掉呢?

孩子们不乐意,家长们不甘心,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阅读理解的文本千变万化,出的试题刁钻诡异,各种挖坑。想自己去解决吧,无从下手。去问老师,可能还先要被批一通。

求助一些培训班,也许学了一大堆技巧方法什么的,但一面对具体的题目,又开始抓耳挠腮,茫然无措了。

不仅是学生发懵,其实改卷时,不拿到标准答案,很多语文老师也往往不敢轻易下笔评分。

于是,这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就成了横在学生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成了学生和家长包括语文老师心里的一道让人心塞的难题。

所以我们可能会对出这样的阅读题本身有一些吐槽。

一些人抱怨说,现在的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大量存在对作家文章的过度解读,从字词句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等,让语文阅读变得机械而枯燥,让学生讨厌、害怕语文阅读,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在为难学生嘛。

甚至有些作品被选为阅读题的作家也在吐槽:

自己写的东西居然自己读不懂?

2019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使用的文章是作家巩高峰的《一种美味》。

全文描述了贫寒的一家五口,拿着六岁的小儿子从水沟里捉到的草鱼烧鱼汤的情景,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它早死了,

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题目的最后一道,就是让考生们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作出自己的理解。

于是,这道“诡异的光”迅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作为始作俑者的作者,在高考结束之后也收到了暴风骤雨般的各种吐槽。

该文作者一句:

“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更被媒体称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看起来似乎真的是我们的阅读理解就不该这样出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相同的。

而且我们也不是作者本人,别人的思路,又岂是这么好理解的?

再说作者也不是神,他并不一定什么都能想到,什么都是对的。

近代词人、学者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提出的阅读主张: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时未必有那样的意思,但读者在阅读时未必不会有那样的意思。

说明了“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

西方接受美学也认为,作品被解读之前,创作并未最后完成,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能动性、历史性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

因此,阅读其实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自由创造,是可以超出作者的原意的。

我们平时读书,欣赏别人的文字就是要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思想,感受思想的多元性。

但是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在考试!

我们读不懂阅读理解,问题有可能出在我们自己对阅读理解这件事并不理解。考试就是一场竞技。

尤其是高考,更是一场数百万人参与的大规模的同台竞技活动。

它的目的是什么?是选拔人才。

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得设定规则和标准。而语文考试,包括其中的阅读理解当然也要如此。

我们从小就进行的阅读这件事,其实本身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一旦作为考试内容,就必须产生评价的标准。

所以问题开始变得简单了,我们要读懂阅读理解,那首先就一定要读懂阅读理解的规则和评价标准。

标准从哪里来呢?有人说是命题的专家,有人说是领导。由此而认为在阅读理解时揣摩“圣”意、猜测命题人心思才是阅读理解的法门。

还有人认为,标准掌握在作者手中,文章是他的,他怎么想,怎么写,决定了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依我看,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

首先作者并不能掌握标准

当一篇文章被选为考题后,它就被定位为一篇具有应试价值的文字。

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就是说,文本在被作家创作后就已经脱离了作家,而形成独立的东西,而它的“完成”要靠读者的阐释。

阅读理解并不是让你“设身处地理解作者在想些什么”。

读者所解读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作者所知道,所传达,所确定的含义。

其中答题需要的逻辑,发散思维,文学功底等,才是这篇文章“核心所在”。

考生就是要从一篇文字中运用自己的能力洞察出看似不合情理实则逻辑缜密的答案。

作者虽然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却并不一定具备阐释的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大量原作者答不出自己写的文章的阅读题的事情。

专家也不能随意制定标准

专家只能依据教纲的要求以及语言文字基本规律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来设计标准答案,并不是脑袋一拍,用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答案。

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到了阅读考试中,就被变成了阅读的答案。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考试时通过它层层推理,去找到它们。

所以作为一篇被选为考题的文学作品,我们对他进行解读的依据应该是一套大家公认的经过时间验证的比较有共识的价值标准和文学审美标准。

面对一个文本,我们能读懂它的含义,读出它的技巧,读出它的情感,读出它的意义,这才就是我们真正的阅读理解力。

我们不是用主观感受去来解读它,而是展现出我们的才华和素养让它去解读我们。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一看到阅读理解题就头疼,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弄清楚别人脑子里的思想和意图,但我们可以搞清楚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素养。

赶紧让孩子跟上

广州阅读大使董正锋老师的步伐

与孩子一起建立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给孩子培育一颗终生受益的金种子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数的唯一窍门

至少我们会知道,

阅读是伴随孩子终身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