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戰爭險是美國在二戰時推出的一個新險種,其目的是降低戰爭中軍方的開支,降低對陣亡士兵的撫卹金投入;同時戰爭險也適用於商業的船隻、飛機等,當他們在戰區受到損失,能夠獲得相應的賠償。可是戰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破壞力也足夠大,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基本就是一個賠錢的業務,那麼為什麼美國大兵至今還能享受這項業務呢?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美國大兵陣亡後的撫卹金

美國大兵在應徵入伍的時候會自動加入SGLI人壽保險計劃,除非他提交書面材料拒絕。加入了這個保險計劃之後,一旦士兵被認定為陣亡,他的家屬將大體上獲得3個部分的撫卹金:保險賠付、軍隊補貼以及家屬補貼。

軍隊補貼就是根據軍銜和職位不同,一次性給予陣亡士兵或軍官家屬一定數量的錢,而家屬補貼則是惠及其未成年的子女,沒有再婚的遺孀等,包括住房、教育等等。保險則是由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賠付,畢竟陣亡在細緻的保險公司裡分成很多種。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按照幾年前美軍的撫卹標準,確定因公陣亡的士兵可以得到20萬美元的部隊補貼,家屬補償30萬美元,另外保險賠付50萬美元。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基本上承擔了軍隊一半的陣亡士兵開支。

保險公司為何敢於接單?

實際上戰爭保險是保險公司不願意接觸的業務,英國馬島戰爭以後保險公司就曾拒絕軍隊的合作要求,理由當然是英軍太愛惹事了,喜歡跟著美軍屁股後面到處打仗,無形中增加了風險程度。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但是美軍從二戰後一直保持著給士兵購買人壽保險的舉措,以美軍隔三岔五就打仗的特點,這些年來死亡的士兵也不少了,保險公司怕是欲哭無淚吧,然而事實卻相反,保險公司樂於和美國大兵合作,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就是賠付難。既然是戰爭險,那麼士兵常見的受傷情況就不能考慮在內了,陣亡是一個硬性標準,而陣亡需要滿足的條件多到讓人乍舌。首先肯定是要死在戰區,是要被敵人打死,最好是當場打死,抬到後方治療無效死亡都不能算數;其次要有目擊證人,最好是越多越好。如果士兵倒黴的被榴彈炮擊中炸成了灰,那就只能算失蹤了。在這一系列的苛刻條件下,真正夠得上陣亡賠付標準的已經少了很多了。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其次是美軍基數大。美軍的入伍更像是合同制關係,服役合同最低簽訂4年,一般職業大兵往往在10~20年之間。海灣戰爭是美國大約有200萬軍隊,後來陸續裁撤,至今仍有130萬左右的士兵在役。如此大的群體,長年累月的繳納人壽保險,也是一筆足夠大的收益。

雖然美軍好戰,但是繳納的保險費用也更高,而且美軍參戰的人數比例不大。以海灣戰爭為例,雖然美軍動員了70萬部隊參戰,實際上在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真正在一線作戰,死亡率很高的那一類士兵總數並不多,美軍的陣亡人數148名,非戰鬥死亡138名,這些人當中並非全部滿足保險賠付的苛刻條件,以200萬軍人繳納的保費來賠付這一兩百的士兵,仍然是一筆穩賺不虧的生意。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第三就是美軍科技含量高。美軍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高科技軍事裝備的研發,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世界領先地位,試想一下每陣亡一名士兵部隊需要補貼約50萬美元,而一輛全新的M1A2主戰坦克才440萬美元,這樣一對比,花錢搞科研減小傷亡,既保持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又降低了傷亡,是一個很划得來的模式。

依靠著部隊的這種思路,保險公司的風險明顯降低,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真正的地面對抗中美軍陣亡人數也不過一百多,在之後的反遊擊作戰中,那些高昂的武器裝備無數次為保險公司挽救了損失,看來保險公司真應該好好感謝一下美國的軍工企業。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游擊戰是保險公司的噩夢

凡事有利必有弊,雖然美軍在常規戰爭中打得順豐順水,但是在和游擊隊的交戰中卻連連吃虧,雖然武器裝備損失不多,但是人員傷亡實在是太大了,在2011年美軍終止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幾年下來已經累計死亡9200人,其中陣亡4869人,傷亡人數比常規的陣地戰要大得多。

為什麼游擊隊打死美國大兵,美國的保險公司最心疼?

這些傷亡只要滿足要求,保險公司就得賠償,加上美軍在阿富汗地區的作戰,以及在各地秘密派遣的觀察員等,這些士兵的死亡人數加起來還是十分可觀的。所以說游擊隊打擊的是美國大兵,真正心疼的是美國的保險公司,軍隊倒很看得開,打仗是國會的決定,沒錢了當然找國會要了,而保險公司每掏一筆錢都是在剜心頭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