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工艺和生活?

纸艺手工


咱们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是数不胜数。

比如与中国同名的手工艺,陶瓷。不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还是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输出的一张名片。

北京常见的景泰蓝,常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而今在旅游区也常常看到。

遍及全国各地的糖塑,也叫吹糖人,,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和人物。

色泽光润,形态典雅的北京漆雕,与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

还有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机器对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中国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濒临灭绝。然而,传统手工艺除了代表了民间艺人数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外,还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脉络,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最鲜明的国际“名片”。

所以为了鼓励保护和培养手工艺人才,我国文化部与教育部门合作,自2015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也从最初的5所增加到今年的78所,几年来接受研培的几万人,在学业结束后回到各地,发挥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慰。 说到身边的手工艺传承人,我可以向你介绍一个和我一个单位的剪纸传承人。

我的家乡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是东北的一个小山村,民风淳朴,勤劳能干。我们这里的剪纸粗犷中带着细腻,奔放中带着生动,朴素逼真,洋溢着东北百姓生活的原生态气息,小时候我们跟着老人胡乱剪了,贴在窗户上做窗花,长大了,才知道这小小的剪纸原来竟然是我们这个地区的一个传统手工艺,常常装裱精美,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而我们学校的陈老师就是东北剪纸的传承人之一,据说他从小就很擅长美术,小学时就能看到河滩里两羊相斗,用报纸撕出生动的场景。陈老师尤其擅长东北的剪纸,一张红纸,会在他的巧手下,通过剪,刻等手法变成一副美丽的画卷,有传统的喜鹊登枝,凤穿牡丹,也有贴合时代潮流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他的作品贴满了我们学校的走廊,为我们学校的文化氛围增光添彩,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

平时他上课,就在我们学校的剪纸教室,教授学生剪纸技巧,培养学生对美的爱好,美的追求,同时也把家乡的传统手工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他的生活不仅充满了美,还更有意义。

对了,我们这里的孩子从小学就会接受剪纸工艺的教育,在小学有剪纸第二课堂,在中学有剪纸爱好小组。

我感觉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传承人出现。


月下白裳


手工艺传承者对手工艺的坚持和付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们过得简单朴素的日常生活,将毕生精力和一腔热血献给了手工艺品。

去年走进我县贾艳梅剪纸馆,感觉很惊讶很神奇,心生佩服。像贾艳梅这样的手工艺者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做着很大贡献。

以前,传统手工艺很多,随着科技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被被机械化产品所替代,渐渐消失了。但也有一些人热爱传统手工艺,多年坚持做着手工艺,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来,让其发扬光大,流传至今。让我们为传承人点赞!

(左边:商丘木兰女子文学社社长,中间:贾艳梅,大家跟她学剪纸)

(商丘女子文学社走进贾艳梅剪纸馆)

我喜欢手工制品,它们是有温度,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不仅带着手工艺制作者的辛勤汗水,更有着制作者的心血和体温。我见过的手工艺种类如下:

一、编织手工艺品

1.织头巾

老家邻居我大娘是一位自强不息、勤劳一生的人。劳动之余,她就坐在织布机上织头巾。织出的头巾长方形,比商店卖的围脖短。远看,头巾呈深蓝色,近瞅,头巾蓝色和白色交织成细细的条纹。

大娘织的头巾自织自销。数量不多,每年百条左右。她的头巾用户是乡下老太太,每天早起,大娘到附近村镇集市上卖头巾。她手臂上挎着一个长篮,篮子里放着头巾,步履匆匆赶往集市,有时搭乘村里人的顺风车,一起说着笑着赶早集。周边村庄逢庙会,大娘也去推销她的头巾,十里八村的老太太爱和大娘聊天,购买大娘织的头巾。

大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们都很孝顺。但勤劳的大娘不要他们的钱,不麻烦儿女,一直自给自足。织头巾、养羊养鸡等,换取零花钱,一个人的生活很知足。

(大娘织的头巾类似于这幅图上的头巾)

2.钩帽子

从小到大,都能看到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编织的身影,织毛衣、绣花、纳鞋底、钩帽子等,手不离活。

如今,其它手工艺渐渐消失,而钩帽子这种手艺还在,树荫下、屋门前,三三两两,年轻媳妇一边带孩子一边钩帽子。不仅年轻女子钩帽子,四五十岁的妇女也学着钩。

附近村里有个收购点。她们定期去那里拿线,脑子钩好后再送去,领回线再钩帽子。如此反复。每个帽子两元钱左右,农闲时,每天钩四五个帽子,换取生活用品,挺有成就感的。

3.做花靴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现在都是买鞋穿,几乎看不到手工做鞋的。一天下班,我在街道旁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阳光下,用心做着小孩子穿的棉靴,神态和动作透视出一种美。这种美是老百姓特有的纯朴,恬淡。透过这位老人家,仿佛看到深夜煤油灯下,奶奶和母亲为一家人纺花织布做衣做鞋的模样。

这种棉靴有保暖作用,孩童穿着很舒服很暖和。说起来它算不算手工艺品,但我把它写出来原因有二:一是靴上的插花精细美观,色彩鲜艳。二是这种靴应是我国农村特色,做这个的很少见了。

4.编箩筐

集市上,大街上,特别是庙会上,总会见到一两个卖手工艺品的,如八斗、篮子、馍囤,簸箕,扎的笤帚等,三轮车上琳琅满目,煞是好看。

这些人把地里种的白拉条,去皮后,晾晒,然后编织成品,既像工艺品美观,也很实用。县城、村镇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两样这样的手工编织品。

二、剪纸

剪纸,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深得大众喜爱,也是传承并发扬最好的手工艺品。

在我们县城就有一位剪纸传承人贾艳梅。她剪出的人物、风景、动植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现在,她在新城区开了个剪纸艺术馆,有许多展品供大家鉴赏,也可购买。

贾艳梅,白皙俊美的面庞洋溢着青春笑容。她挚爱剪纸,乐太其中。

手工艺能得以传承,全靠这些传承人对手工艺的坚持和执着。愿大家爱护他们,购买环保、实用、可观赏的手工艺品,让手工艺传承人生活更好!


靜听花解语


我知道的传统手艺传承人不算多,我内心特别尊敬他们,觉得他们都是特别纯净的人,他们日复一日的努力工作,守的就是那份初心和执着,他们的手工艺品不仅惊艳美丽,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情感更让人动容。

我看过这样一个手工艺传承人的故事,对我的印象太深了。裴金宝老先生是吴门琴派的古琴大师,古琴修复工作现在都要后继无人了,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免费给人修古琴。他讲到有一次他的朋友从长沙给他带来一把古琴让他修缮,于此同时,又有人从北方拿来一把古琴来让他修,裴老看到这两把琴,百感交集,无限感伤,原来这两把琴同年同月而生,且出自同一人手,它们在分别四百多年后,以这样的方式在他们家相遇了。裴老先生不禁感叹这两把琴在外面各自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才有今日的一聚。更让他难过的是,这两把琴匆匆一见,又要离别,因为其中的一把修好了第二天就要被送走了,最后他把它们放在一起,无奈说到:让他们拥抱一下吧,不知道它们以后还能不能见面……

原谅我再次泪目。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手工艺在工业文明的碾压下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在这个万事都追求效率和金钱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不断地被边缘化,传统手艺人常常食不果腹,但是,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就是有这样一批可爱的人,他们对传统工艺爱的执着、爱的纯粹,他们用其一生在做一件事,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器物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他们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不应该是工业文明的配件,而应该具有有趣的活的灵魂。


纸艺手工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有灌蛋传人张文海、仁寿扁肉吴福茂、建盏大师黄文勇、泰军扣肉王太军、金华苏香酥饼黄兆成、砣矶研大师王守双、滑石雕刻大师王石麟,市级和省级都有,每位传承人都有着独家手艺,并且有着十几年的经验,祖上也从事这项手艺,大家都觉得传统手工艺枯燥无味,确实是,十年如一日,对手艺人来说,这是给传统工艺文化的一份承诺吧。




仿古箱包饶仲根


符玉梅,女,黎族,1961年生,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海南省民族研究所“中国织锦工艺优秀传承人”之一,中级技能手绣工。

陵水藤竹厂至今还涉及藤编工艺制品的业务。陵水藤竹厂退休老厂长陈惠珍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前,就参加过多次广东省级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级工艺品评比。在2004年到2013年期间,她仍然在藤竹厂培养自己的徒弟,在此期间,“新人”苏光必进入椰田古寨,学习这门手艺。


张峪清乡土中国


民族传统工艺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 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吸引的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导致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主要表现在:

1.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认识不够,在追逐潮流中开始西方化。

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其面临着消亡的境地。我国一些传统的技能和民间技术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涵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质朴的特性。其技能的掌握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现代人甚少有人愿意长时间的去学习一门技能。这就导致我国需要珍贵的民族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国家相应保护法律的缺少,导致大量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

二、传承与保护。

1.树立民族民间文化认同感,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保护时,要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只有从乡民的具体生活出发,将乡民艺术视为乡民生活与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理解其魅力与真谛。”

2.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完善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包括对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著作权,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免受其他国家或组织的盗用,以及民间组织、个人的非法牟利性行为。可以利用先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并对存在法律漏洞之处及时修订或者出台新法规。借鉴别国的成功保护模式,以充分实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其进行有法可依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3.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

4.利用传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5.大力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人才的保护包含两个主要方面:①注重对现有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术的人才为其提供艺术继续创造的周边生活保障,为其传授文化记忆提供有力的扶持性政策,如提高其待遇,以及申办技艺传授教学单位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奖励;②注重对未来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做到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和其他文化课程一并列入教育课程之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建立一套保护民族民间人才培养和未来就业方面的教育和社会保障、鼓励机制,从而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总之,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伟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政府部分和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位公民共同肩负的责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之下,加大民族民间文化设施配置,深入民族文化调研。从教育机制上广泛的培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人,使其后继有人。并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组织活动,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融入人们意识之中,“以人为本”做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攀阅


手艺人常说:“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给传统文化的承诺”。听之,总令人潸然泪下。

在盛行说“行行出状元”的古代,手艺人一行吃到底,固然不是吹出来的。十年学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坚守,十年传承,手艺人的一生简单而顽固,登峰而造极。

中国传统手工艺包括:木刻工艺、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等等,这些手工艺一般以手工艺品出现在大家的视线当中,比如: 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等等。

现如今科技改变生活,历史不能倒退,时间不可逆流。假如,老手艺终将消失,那也应当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台,而非无人问津,然后销声匿迹。历史总会给坚持传承一个好的结论!


琲琲


传统手艺:汝瓷

传承人:孟玉松,朱文立,王君子

其实不是直接传承人,因为汝窑盛于北宋,直到北宋后期金人南下入侵。将近800年无人烧制汝窑,空白期太长,技艺失传。最无助的是,汝瓷烧制没有留下任何可参考的资料,且至今流传下来的汝瓷不足百件。

然而这些非直接继承人,为了再现汝窑风采,出入各种工地等场所收集汝瓷残片。花费大量的精力,研制配方,不断尝试,希望能研制出来当年汝窑品质。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有起色,但是始终他们不满意。

他们不希望汝瓷手艺就这样失传,尽管他们今生研制不出来,肯定会把现有的技艺代代相传。相信通过世代相传研究,终有一天能达到曾经的汝瓷风采。

当然了,汝瓷间接传承人还有很多,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为了延续传统手艺,牺牲自我,为的就是后代人能欣赏到这些传统手艺。


笑了随便写和说


手工陶瓷制作工艺,民间皮影制作,手工酿酒,手工装裱书画,手工雕刻等等。他们这一群人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手工技术,在艺术领域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更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和传承。


ghk髙塰堃


其实这个领域的人有太多太多,建议你买一些冯骥才的书来看,他这些年做的全是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其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手工艺术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