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建立新朝,他前期的汉奸经历该怎么洗白?

荖板逨枝阿爾卑斯_愺苺眛


首先吹嘘吴三桂在入关前的抗清历史,以及描述其对明朝国事的忧心。还可以用李自成作为衬托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

二、吹嘘吴三桂在入关期间的担忧,在亡国之际决定联虏平定寇的决定。再就是以东林党为题材。

三、吹嘘吴三桂在满清入关后是如何抵抗侵略的,以及刻画其爱民的思想。

四、吹嘘吴三桂在明灭亡后对帝王宝座毫无野心,描述其对故国的怀念。这里可以用隐逸的一些思想,比如:魏晋隐士。

五、吹嘘吴三桂在反清战争中的英明神武,描述其为了大明江山是如何从忠清到反清。比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内容。

六、吹嘘吴三桂反清成功时的一些功绩,以及描述其志满意得之后对于新朝的理念。可以用一些类似于周文王的事迹。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思路,至于后人信不信,那就要看中间联虏平寇能不能成功。只不过吴三桂这样做了之后,那么想当汉奸的人就会更多了。

还有就是面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吴三桂暂且可以忘了夺妻之恨,与李自成形成联盟共同抗清。当时李自成溃败于八旗军,节节败退,一直退至钓鱼台,兼并了当地势力张献忠,正是无奈之际,坚持抗清。而清军则是如入无人之境,吴三桂也是节节败退,但是在败退的过程中收复了王辅臣、耿精忠等一批将才为自己所用。

吴三桂在北方抵抗清军,但为了保存实力,东山再起,只能撤退;王辅臣为了给吴三桂一个惊喜,在正定地区偷袭清军,并大获全胜。李自成听后大喜,并嘉奖了王辅臣,但吴三桂却并不高兴。

经过多年的抗清战争,满清在中国实施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人心尽失,最后被李吴联军赶出了中原,退到了盛京。后来李自成与吴三桂之间爆发了矛盾,吴三桂消灭了李自成称帝,是为周太祖;而李自成被迫退守台湾,只能依靠荷兰殖民者苟延残喘。


公元前


假设吴三桂反清成功,并且建立了新朝,前期汉奸经历自然是很容易洗白。成王败寇,真正当上皇帝后,想洗刷自己以前的不好历史还是很容易的。简单来说,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完成:

1️⃣昭告天下,说自己是卧薪尝胆,等待反清的机会;

历史上,暂时隐忍,等到机会后再一举成功的人也很多。假设吴三桂,真的成功了,那么他完全可以打同情牌,称自己当时也是迫不得已,顺势而为。

在投降清朝的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心里都没有真正归降清朝,厉兵秣马,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现在机会等到了,终于反清成功。

这样一来,不说完全洗刷掉汉奸的经历,至少听了这样的辩解之后,人们对他的印象会稍微好点。一百个中,哪怕有一百的人相信了,也就成功了。因为,通过这一百个人口口相传,再加上吴三桂动用一些国家的宣传机构去宣传美化自己,最后,应该可以让大部分的百姓忘记他投降的那段不耻的经历。


2️⃣大赦天下,少收不收赋税,加大给百姓的各种福利。

俗话说的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老百姓要的就是能够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谁当皇帝有时候对于他们并不是很重要。

所以,当吴三桂反清成功后,他完全可以树立一个好皇帝的形象。体恤百姓,少收或不收几年的赋税,再加大一些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教育、养老方面的福利。例如,在吃不饱饭的地方,吴三桂可以开仓赈灾,大方地分发粮食给百姓吃。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这些实质的福利后,不用可以洗白,吴三桂的形象就会自己高大起来。


问题总结:

由此看来,只要吴三桂反清成功,把自己曾经当过汉奸的经历洗白,几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想要在历史上改变形象也是很容易,通过将一些美化的文章,加入史书中,慢慢的,他的形象也会发生改变。


醉观沧海


《周史•太祖本纪》

太祖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讳三桂,字长伯,姓吴氏。本贯江南高邮,先世因官徙居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父襄,子三高祖其仲也。母祖氏,万历四十年六月八日生太祖于广宁,时有红光射出,里中人以遭回禄望觇视,竟太祖生也。

……

崇祯末,闯贼破京师,明懿皇帝殉国于煤山,焚神器,掠帝陵。太祖父时方靖难,为贼执,崩于永平。太祖闻之大恨,谋士某进言今后金方炽,拥山海关外,无如以计合之,靖难京师,以报先帝也。奴酋之部,久居辽东,八旗之劲旅亦野人也,陛下若能用之,以匡海内,血国恨家仇,而人心向我,天下非陛下所居乎。太祖曰,今国恨家仇实李贼之害,若京师定,择太子即皇帝位,于我何干?我诚顺天命也,他勿复言。遂与奴合,相与恢复京师也。

伪帝李自成闻之,计无所施而南下,死九宫山。奴入朝,汉奸某为计,太祖遂受平西王,封云南。奴既立,建朝纲,感四海未靖,纵兵侵略,肆虐中原,虔刘百姓,民有向明而欲恢复者多矣。

奴先主盛年而殁,留顾命大臣者四,曰索尼、曰鳌拜、曰遏必隆、曰苏克萨哈,而后主年幼,主事者祖母布木布泰也。后主冲龄即位,赖祖母及四臣,遂无虞焉。而索尼死,鳌拜专权害民,民有多怨者,后主无计,求诸祖母,祖孙相泣祖庙。年余,后主于宫中养少年,日搏戏绐鳌拜,侯鳌拜独奏事,见禽焉。

后主既壮,某还政于己,祖母欣之。初掌握,有大臣奏,谋削藩始焉。事出,太祖心不为动,久之欲褫王位。太祖与诸大臣谋诸帐内,咸曰今天下民处水深火热,虔刘我华夏,苦奴久矣。方今宇内,佥知陛下之功德,今处西陲诚势所然,今若光复舍陛下其谁?陛下幸勿失万民之望。

太祖不得已为众所尊,号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平西王,于昆明誓师北上。天下闻之,云集响应。……

王师次衡州,明室诸王咸进帝号,太祖初不豫,再而受。是岁改元昭武,国号大周。……


柔城居士


成王败寇,只要吴三桂真的反清成功,并成了开国皇帝,那么他的一切污点都不能算是污点了。

接下来,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吴三桂污点之一:打开山海关,放满清入关。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李闯军队围困北京后,吴三桂便奉命回援北京,但是北京陷落的太快了,吴三桂才刚刚走到半路,便传来了北京陷落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

于是,吴三桂便命大军返回驻地。期间,李闯多次劝降,吴三桂均以李闯是大明的仇敌为由拒绝,这里不难看出吴三桂还是有点血性的。为此,李闯还杀了吴三桂满门。

至于后来打开山海关放满清入关打李闯,完全可以说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这个似乎不用洗就很白。

吴三桂污点之二:跟随满清主子一起打南明和起义军。

吴三桂投降满清后,成了满清的先锋。在满清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马前卒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其实,吴三桂的这个污点也不难洗白。

首先说南明,南明历来不被正史承认的原因。南明之所以不被正史承认,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南明皇帝及领导班子更替速度太快,有的领导班子可能刚拉起来没几天,皇帝就被俘灭国了;二是南明皇帝多为朱家皇室旁支,没有号召全国军民的威望。

在后期,南明军队中不乏很多大顺、大西政权投降之人,加上立国不正,吴三桂完全可以说南明是起义军自立的伪政权。

至于起义军,那就更好洗白了,起义军在官兵眼中就是匪,吴三桂剿匪有什么不对的。

刚才在上文说过,南明本身就不被正史承认。南明末代皇帝,其自身合法性本就存疑,再加上南明朝廷中有大量起义军参与,吴三桂杀说自己在灭贼,如此洗白,也无不可。

最为关键的是,历史上素来就是成王败寇,如果吴三桂真的反清成功,我们还能看到如今这么多关于吴三桂的黑料吗,我看不会的的。


史海钩沉


如果吴三桂真能够反清成功,那么他很有可能自己称帝,并建立一个新王朝,也就是周朝(非历史上的周朝)。鉴于吴三桂在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光彩的经历,他必须相近办法来洗白。下面结合吴三桂历史上的“污点”,结合他历史上的“污点”来帮他洗白一下。

第一个是献出山海关投降清朝。这个其实吴三桂当时的利用就很恰当,那就是“复君父之仇”,但是在表达上要有一个调整,把由吴三桂主动联系清军,变为清军找到吴三桂,吴三桂考虑国仇家恨,委曲求全的答应多尔衮的无理要求。

第二个是率部南下攻打明朝残余力量。这个事情有点难办,容易让吴三桂难堪,但是也可以洗白。可以说当时的小朝廷被起义军控制(确实有大量的张献忠的人),也可以说双方不没有真打,自己属于打人清军内部来,为了以后反戈一击,可惜南明小朝廷不争气,坏来原来确定的计划。

第三个是接受清朝封王镇守云贵。这个洗白很好洗,为了保存实力和积累力量,只能担任清廷给的伪平西王,自己无时无刻不想从云南出发攻陷清廷的都城,替崇祯皇帝和黎民百姓报仇。怎奈实力不够,只能选择暂时占据云贵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待时机成熟,再率领部下直捣京师(清朝都城)。

第四个是杀死南明小朝廷的永历帝。这个事情因为做的比较隐秘,可以把知情者除掉,假装没有发生。当然也可以考虑组织一帮臣子证明永历帝并不是明朝皇室后裔,是冒名顶替的。也可以编造几个永历帝的后人出来,证明当时永历帝并没有死。还可以声泪俱下的说明当时迫不得已,只能忍痛杀害永历帝。这个洗白方法很多。

如果吴三桂真取得来天下,洗白的方法应该很多,而且他身边的大臣和历代开国君主身边的功臣一样,都是聪明绝顶和才智绝伦的人,想着的洗白办法可能比我们强,还能附会一些神鬼的事,让他成为皇帝变得顺应天意。不怕洗白,关键是得给他洗白的机会。可惜的是,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等人没有取胜,他和他的后人也就没有了洗白的机会。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评论。


舍我谈历史


吴三桂?汉奸?这个说法实在是有些荒谬。一直以来就因为吴三桂降清,并且放清兵入关,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是汉奸。并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十分的荒谬。或许吴三桂并不是什么好人,但他对明朝绝对是忠心的,起码对崇祯皇帝是这样的。

要明白一点,吴三桂降清是在明朝灭亡之后。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在即,明朝中央把希望全寄托在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后不久崇祯皇帝下令征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吴三桂接到命令后火速带兵入关直奔京城。但吴三桂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在吴三桂到达唐山位置时,京城就传来了京城沦陷,崇祯自缢身亡的消息。明朝灭亡,吴三桂彻底成为了无主孤臣,为了活下去,吴三桂只能寻找新主。

本来李自成是想投靠李自成的。毕竟李自成虽然是叛贼,但他灭了明朝取而代之后就一切都无所谓了。再说了,吴三桂也不愿意降清,毕竟满清是外族,而且吴三桂和满清打了很长时间。吴三桂也担心投靠满清没有好下场。吴三桂计划倒是挺好,但李自成却开始自毁长城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给强行掳走,其全家老小也被李自成给抓了起来。这下子吴三桂彻底断绝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所以吴三桂假意投降李自成,实际上和满清谈条件准备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此时的吴三桂虽然断绝了投降李自成。但他还是不愿意降清的。

之后李自成大军出关征讨吴三桂,多尔衮则趁机要挟吴三桂投降满清,而不是和他划江而治,否则就不管他和李自成的恩怨,并且还要攻打他。吴三桂无奈,在和李自成交战之初就失败的情况下,吴三桂只能降清求得自保。这种情况下,怎么说吴三桂,都算不上汉奸的。也就更说不上什么洗白了。至于后来吴三桂对南明用兵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吴三桂已经臣服了清朝,想要取信于清朝,就必须要有所行动。最后吴三桂造反也是注定的。毕竟清朝不可能允许吴三桂这么强大的藩镇存在,而吴三桂也不会束手就擒。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我觉得通过一番运作,是可以洗白的

制造舆论

请大量文人写诗,写史,内容大概是吴三桂当年是为了保存实力,以谋后事。改编事件向来是古代文人擅长的。然后向民间广为流传。多派些人在民间带节奏,多给吴三桂说好话,制造有利于吴三桂的舆论。

拥立朱家后人为帝

不管崇祯皇帝的儿子还在不在,随便找一个人就说他是明朝血脉,先拥立他为帝,吴三桂暂时不要称帝。大权肯定还掌握在吴三桂手里,立朱家的皇帝主要是满足民众的心理。同时,吴三桂的名声就好听多了,他是为了恢复明朝江山,这点和第一点就能很好结合在一起。

吴三桂有生之年不要篡位

吴三桂拥立朱家后人为帝就是为了舆论,获得民众的支持,稳定人心。若是吴三桂着急篡位,那么一切都白做了。若是吴三桂聪明,就该学曹操,一生不称帝。待到吴三桂的儿子,或者孙子,多过些年,已经稳定了,再接受禅位。吴三桂的名声就不一样了,生前恢复了明朝,并且没有篡位,说不定后世还要歌颂他。

好好对待百姓

比起议论一个历史人物的好坏和名声,百姓更关心的是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吴三桂若是能好好治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时间一长,百姓也会接受吴三桂的,因为既然成了事实,还骂人家有啥用,何况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至少可以为吴三桂子孙后代接受禅位做铺垫,百姓就不会那么抵制了。毕竟明朝末年也爆发了起义,明朝后期是腐朽的,要不是因为清朝是满人建立的,百姓也不会再想着恢复明朝。

通过这些做法,不敢说完全洗白,骂他的人肯定还有,但是当时大部分百姓应该是不关心这事了。时间是最好的遗忘方式。既然做了,自然有人知道,遮掩也是一时的。


未济


首先,他没有反明朝,崇祯帝在时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守卫着山海关,后来因为李自成逼死了崇祯帝,吴三桂被迫降清,并与清朝联合起来消灭了李自成,为明朝崇祯帝报仇。至于后来的南明政权完全可以把他们视为起义军非法政权,这些非法政权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搞的民不聊生。吴三桂顺应天意,挥军南下,最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动乱。

之后在南方卧薪尝胆厉兵秣马,终于等到了可乘之机,最终光复了汉人的江山。

但是吴三桂基本没可能成功,原因有两点:

其一,吴三桂年事已高,就像正史所说,造反没多久就病死了,造反军便分崩离析。所以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向天再借五百年给他更合适。

其二,是吴三桂的动机不对,他打的旗号是反清复明,但是却自己做了皇帝,国号周,这就有点尴尬了。说好的反清复明呢?所以说他之所以要造反可能并不是蓄谋已久的,估计就是看康熙要削番才临时起义的。否则如果真是蓄谋已久的,他大可把永历皇帝留下来,等到时机成熟了,以兴复大明为号,效仿曹操,并封自己做周王,这样成功率可能还会大些。结果他最后自己称了帝,定了国号,自然不得民心,不光满人,连汉人都不支持他,怎么可能成功。


新生代少年


我们总是以吴三桂占据优势为何没有反清成功而反复分析,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今天我们来个反其道而行之,假设一下吴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会如何记载的。

正史应该是这样洗白的:

太祖高皇帝讳三桂,字月所,尊吴姓,旧明大将,据山海关而抵前清数年,使清之太祖太宗二代望关而空叹,后流寇李自成破京师崇祯帝死,誓与李自成不共戴天之仇,时遇李自成与清军两面合击之危局,太祖思以,遂御出以寇制寇之法,放清军入关而驱李自成,后李自成溃不成军再无东山再起,清军破南明,败张献忠,一时之势大,太祖遂隐忍不发,暗中联络旧明忠领,自请为先锋征南方,后据云贵为龙兴之地,闻旧明永历帝陷缅甸小邦而不得自由,遂上奏清庭以斩草除根之由而率大军征缅甸,救永历帝,以就地处死计诈死永历帝而护其周全,太祖多行善,云贵之地百姓而称道,前清康熙十二年,太祖以驱逐胡清为旗号联络其二王,合三方之力起兵兴复汉家江山,再行明之北伐事,人心所向,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数省,终破北京城,清国祚终,残余势力北清逃亡东北边荒地。

太祖遂请旧明永历帝复位,乃三让不就之,太祖众望所归而勉登基之,立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又称昭武帝,昭武元年秋帝疾大渐,丙戌,崩于乾清宫,葬永陵,谥号:定天弘业立极肇纪神功至圣文成武安孝至大德高皇帝。

帝生而神武,方夏一统再兴汉家,经文纬武,韬略自全,为唐、宋、元、清诸君所未及,时清庭大局定之,乃隐忍不发,能沉观变,经略次第,绰有所算,初起明将,本图自全,为兴明之基业,忍辱数年,而驱胡清,真乃中兴之祖也。



东方创为


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如何洗白

1.迎清兵入关

可以说是为了报君父之仇。李自成攻入北京,致使崇祯煤山自缢。为报崇祯之仇,诛除叛逆,所以迎清兵入关,非是叛变投敌,贪图荣华富贵,实在是实力有限,无法自己报仇。后面没有立即反抗清朝,是自己实力不足,表面为清朝南征北战,实际是在积蓄力量,最后“兴明讨虏”。

2.杀南明永历帝

可以说这是冒充的,欺世盗名之人。自己也在暗中找寻先明朝后人,而担负杀永历之名,实是为保护真正的明朝皇室后人。

3.称帝

对于自己称帝,可以在事后说是权宜之计,找到明朝皇室后人,推让皇位,最后皇室后人“肯定”坚决不要,下面人也劝自己当这个皇帝。自己还是不要这个帝位。这样一来二去,推脱几次,就勉为其难当了这个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