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文章有嚴重劇透,介意者慎入。

電影《浪潮》的故事,由一個問題引出——“獨裁專制在德國會重演嗎?”

二戰之後,德國接受民主教育,強調個性與自由,抨擊法西斯獨裁專制政府。故事發生在某所高中,男主角賴納·文格爾在“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週中,教授“獨裁統治”的課程。他面對自由散漫的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你們認為獨裁統治在現在的德國,不可能重演,對嗎?”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面帶譏笑,搖頭說絕不可能。因為他們認為民主制度深入人心,法西斯獨裁那一套在如今的德國,已沒有生長的土壤。

於是,老師心血來潮,提出大家一起做一個試驗。“浪潮”在這個背景下開始了。

提出“浪潮”運動的男主角賴納·文格爾是個怎樣的人呢?

他在柏林念過大學,在克羅伊茨貝格待了五年,那裡是德國反傳統和左翼運動中心。他還參加過德國傳統的左翼遊行活動“五一遊行”。可見,賴納是一個反權威反專制的左傾自由主義擁護者。但,在影片的後半部,他對自己設計的“浪潮”運動沾沾自喜,享受學生對他的崇拜,甚至認為指出他錯誤的妻子是嫉妒自己受學生愛戴,深陷權力陷阱而不自知。

短短一週時間,整個人都發生了異化,也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代價。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男主角賴納·文格爾,“浪潮”行動的發起人。

而原本只是一場試驗、一個玩笑的“浪潮”運動,卻在一週之內,席捲了整所學校,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變得暴力排外,最終,走向染滿鮮血的末路。

這一步步到底如何實現呢?導演在影片中帶領我們,圍觀了整個過程。

第一天

賴納·文格爾在提出這個試驗之後,對所有參加的同學提出了第一個要求。

1、確立核心領導角色。

表決之後,確定賴納·文格爾成為這場運動的領導者,我們簡稱他為“T(teacher)”。他提出,所有成員必須尊重T(不能直呼其名,而要叫“文格爾先生”),只有經過T的允許才可以起立發言。

在此之前,課堂氛圍一直很自由,學生們可以隨意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對T的這個要求提出了質疑。

T解釋說站起來有利於身體血液循環,在這裡利用狡辯和話術讓學生接受了這個要求,第一次確立了自己的集體核心地位。同時,他強調了紀律性以及集體榮譽感。

第一天結果:對於自由散漫、玩世不恭,信奉自由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學生們來說,他們覺得T提出的活動十分有趣。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膽小鬼蒂姆是最擁護T的學生,在課下仍然稱呼T為“文格爾先生”。

第二天

上課時,T提出了新的要求。

2、打破小團體,重新安排座位——好學生和壞學生坐在一起。

此時,無法接受T安排的理性姑娘莫娜第一次提出抗議,她覺得這樣對壞學生不公平,像是拉出來被展覽。T反駁她,從來沒有壞學生,只有某一科成績不好的學生,每個人擅長的科目不一樣,坐在一起剛好可以互相幫助。同時,他提出,“如果抄襲可以使得集體都有好成績,則此行為允許。”

這是我認為,T第一次對他們的錯誤引導。

它的潛臺詞是什麼呢?

就是在保障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漠視、罔顧約定俗成的規則。

而在三觀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中間,這種默許一旦被認可,非常容易上升為漠視法律——後面也的確出現了這種情況,同時,還給了這些孩子們一個暗示,即群體中核心領導的意志高於一切,外界規則不可約束。

3、樹立敵人,區分“你”“我”。

同樣在這節課上,T為這場運動打造了凝聚集體的“我”,以及區分群體的“你”。

他開玩笑般將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程班作為假想敵,認為“無政府主義”最終會演變成你爭我鬥,而“我們”可以互相幫助,讓集體更加強大。

4、確定運動的制服:白襯衫和牛仔褲。

從這一步,運動開始排除差異化,個性開始被集體同化。

第二天結果:同學們主動維護T的決定。T由最開始大多以提議的形式與同學們溝通,逐漸轉為直接下達指令。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蒂姆穿上了白襯衣和牛仔褲,燒掉了其他衣服。

第三天

5、行動正式命名為,“浪潮”。

6、確定了“浪潮”的Logo。

7、群策群力將“浪潮”擴大化。同學們自發提出建立專門的網頁等等。

在這堂課,T對孩子們進行了第二次錯誤引導。

小公主卡洛因為覺得穿白襯衫不好看而沒有按照T的要求穿制服上課,在課堂上,她數次舉手想回答問題,T都對她視而不見。

這給了所有同學一個錯誤認知,即不遵守“浪潮”規則的人,就是群體外的“你”。而T的視而不見,代表可以以群體的名義對外人施加不友善行為。而這種規則一旦被確立,則不友善行為極易上升為更可怕的攻擊行為。

這是“浪潮”異變的開始,所有人都沒有發覺,這場運動正由一節號召集體榮譽和團結的體驗課,悄悄轉變為一場群體無意識施展暴行的活動。

夜晚,最開始就反對“浪潮”的富二代凱文因為怕被孤立,違心要求加入“浪潮”,為了顯示自己對“浪潮”有用,提出了一些更過分的建議。他們到處張貼“浪潮”的標誌,甚至爬上市政府大樓,噴染“浪潮”的痕跡。

事態逐漸開始失控。

第三天結果:孤立的人開始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浪潮”運動開始形成以蒂姆為主的核心小團體。同時,“浪潮”的成員開始挑戰法律法規,危及自身性命。

第四天

8、學生自己創造的“浪潮”問候手勢,被T認可。

部分學生開始意識到“浪潮”的危害性,小公主卡洛和理性姑娘莫娜聯合起來,寫了討伐書,並且想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同學。在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點,“理性姑娘”莫娜建議小公主卡洛在寫討伐書的時候,誇大“浪潮”的危害,謊稱“浪潮”成員對低年級學生動手,卡洛拒絕了,堅持即使是討伐書也要實事求是。——莫娜某種程度上是導演專門設置出來作為對比警醒的角色,她數次出言,指出“浪潮”的本質,本應是理性民主派的代表。卻在討伐所謂“獨裁專制”的“浪潮”時,不惜無中生有,捏造事實,可見,有時候民主自由也會披上所謂“人權正義”的大旗,去幹一些齷齪的事情。

同時,討伐行動洩露,開始有人威脅到卡洛和莫娜的安全。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浪潮”與幫派發生衝突,膽小鬼蒂姆掏出手槍,嚇跑了幫派。他的行為更加極端。

第四天結果:“浪潮”群體意志形成,開始裹挾一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加入者,將成為敵人。

第五天

徹底失控。

T看到了“浪潮”成員在市政府大樓塗鴉標誌的報道,意識到已經開始失控。他嚴厲地批評了學生們,同時邀請所有學生來參加自己指導的水球比賽。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膽小鬼蒂姆向T告密,被T拒絕。

水球比賽中,所有“浪潮”成員身著白襯衫和牛仔褲,充滿激情地給T率領的球隊加油打氣。小公主卡洛和理性姑娘莫娜潛入球場,散發討伐書。這件事引起了群體鬥毆事件。而在夜裡,T的妻子指責他,T卻認為他的妻子是嫉妒他受學生們的愛戴。

妻子的離開,讓T開始反省,他意識到,是時候停止這一切了。

第六天

最後的集會,最後的結局。

T通知所有“浪潮”成員在大會堂開會。集會中,他慷慨激昂,煽動所有同學的情緒。群情激昂之下,成員將“異見者”扭上講臺,即使片刻前他們還是朋友和同學。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影片最初自由散漫的課堂。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影片最後整齊劃一的手勢,單調統一的制服。每個人都沉溺於集體的榮耀之中,忘記了個體的存在。


當所有人都即將喪失理智的最後一刻,T再次問出了那個問題——

“所以你們還認為獨裁統治在現在的德國,不會重演嗎?”

T宣佈,“浪潮”結束了。學生們非常憤怒,他們認為“浪潮”並非毫無意義的,也許做法錯了,但可以改。但T否認了“浪潮”的本質和全部。

膽小鬼蒂姆從“浪潮”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T的全盤否定,讓蒂姆痛苦不堪,他掏出手槍,自殺而死。T被警察帶走,所有人都仇恨的望著他。

血染的結局。

賴納·文格爾一步步喚醒了“浪潮”這個群體的意志,並最終被“浪潮”所吞噬

而打著集體之名的群體暴力行為,卻還在不間斷地、不間斷地,持續上演著。


我是文冰,只談感受,毫無理性。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