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甚至可以說是清官的代表,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人民將他奉為中國司法之神。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陰曹地府第五殿閻羅王之一,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

千年以來,人們用多種方式來傳頌包拯,評書、戲劇、小說、影視劇等等,讓包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曾說包公是文曲星的轉世,與狄青一文一武開創了北宋的“鹹平之治”和“仁宗盛治”。

可我們都知道, 演義裡都是“騙人的”,劇中人物和真實的歷史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是顛覆性的。

比如蘇定方就有話說。

其實,包拯的事蹟在史書上記載的比較簡略,遠沒有戲曲、演義那樣豐富多彩。因為戲曲、演義絕大部分都是虛構的,都是人們在包拯身上寄託了太多太多關於清官的美好想象罷了。

如果我們翻開史書,就會發現一個真實的包拯,其實並沒有後世文藝作品中塑造的那麼美好。

1.包拯斷案如神?

包拯最為人知的故事就是公案故事,在這些故事裡,包拯身為開封府尹,坐鎮大宋東京汴梁,朝中有八賢王當靠山,文有師爺公孫策,武有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和御貓展昭,江湖中更有許多俠士相助。他化身成名偵探,斷案如神,剛直不阿,不畏權貴,上打昏君,中斬奸臣,下懲刁民,讓人看了十分解氣、痛快。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許多包公戲中都有類似“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的唱詞,讓觀眾誤以為包拯擔任開封府尹多年。

但據《續資治通鑑》記載,包拯從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1057年1月)被任命為權知(暫時代理)開封府,嘉佑三年六月升任右諫議大夫,由歐陽修繼任,一共只擔任了一年半的開封知府。史書上沒有記載任何關於包拯在開封府斷案的事蹟,只是說包拯在開封府尹任上“立朝剛毅,權貴斂手,吏不敢欺”,把開封治理的井井有條。

包拯唯一一件斷案是“審牛舌案”,還是他擔任天長縣令時的事。

但這件“審牛舌案”同樣記載於《宋史·穆衍傳》裡。

“審牛舌案”究竟是包拯所為,還是穆衍所為,卻成了一件無頭公案。

倒是和包拯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謬誤篇》中記載:“包孝肅尹京,號為明察。有民犯法,當杖脊。吏受賕,與之約曰:‘今見尹必付我責狀,汝第號呼自辯,我與汝分此罪,汝決杖,我亦決杖。’既而包引囚問罪,果付吏責狀,囚如吏言,分辯不已。吏大聲呵之曰:‘但受脊杖而去,何用多言!’包謂其市權,抨吏於庭,杖之十七,特寬囚罪,止從杖坐,以沮吏勢。不知乃為所賣矣!”

“號為明察”的包拯卻被小吏忽悠,做了一件不明察的事。

2.狸貓換太子真相大白,和包拯無關。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在狸貓換太子(打龍袍)》這出戏劇裡,包拯可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宋真宗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後流落民間。真宗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

包拯趁進宮賀壽之機,將流落民間的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包公又設計讓太監郭槐供出真相,一切才 真相大白。由於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升為丞相。

包拯在這出戏裡大出風頭,不但治好了李妃的眼病,還鍘了太監郭槐,懲治奸臣龐太師父女,甚至打了龍袍。

這在歷史上當然是假的。

因為這段是歷史發生在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而包拯在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才當了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一個九品芝麻官能管得了皇帝他孃的事?

腳後跟想想都不可能。

3.並非不畏權貴剛直不阿

包公戲中最能體現包拯的形象的,除了斷案如神、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之外,就是不畏權貴了。

在《宋史·包拯傳》中記載了一件事:“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

只有一句。

外戚張堯佐被包拯、唐介等人參了一本,下場究竟如何呢?《包拯傳》中沒有再說。

這就事有蹊蹺了。本著做歷史名偵探福爾摩斯的精神,我們繼續追查下去。

在《宋史·唐介傳》中卻說的很詳細。

“張堯佐驟除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介與包拯、吳奎等力爭之,又請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庭論,奪其二使。無何,復除宣徽使、知河陽。介謂同列曰:“是欲與宣徽,而假河陽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違,介獨抗言之。”

翻譯:唐介對同僚說:“這是皇上要給張堯佐宣徽使這一職位,而借河陽知府這個虛名罷了,我們不能就此罷休啊。”同事們都模稜兩可,甚至開始和稀泥。唯獨唐介繼續上奏表示反對。

這些同事包括誰?其中就有包拯。包拯上奏:“萬不得已,宣徽、節度可選擇一個授予他(張堯佐)。這樣,才合天意,順人情。”(《宋史·張堯佐傳》)算是打了退堂鼓。

但唐介一人獨自上言抗爭,要求罷免張堯佐,結果觸怒了宋仁宗,被貶斥出京,到英州為地方官。

中途退縮的包拯安然無恙,烏紗帽依然戴的穩穩的。

4.瓜田李下升官路

《宋史·包拯傳》中記載了一件事,令人對包拯“刮目相看”。

宋朝時,三司使掌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

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豪民產,拯劾奏罷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論之;祁罷,而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翻譯:外戚張方平任三司使,因購買豪民的財產而獲罪,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的官職;但宋祁取代張方平,擔任三司使,包拯又加以指責;宋祁被罷免後,包拯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權兼三司使。

“命下之日,外議渲然”。(《續資治通鑑》卷五十七)

這種行徑連一向對包拯稱讚有加的歐陽修都看不過去了,不禁對他冷嘲熱諷。歐陽修說道:“包拯真是《左傳》中所說的蹊田奪牛,別人的牛踩了自家的田地,就要把人家的牛給搶奪來賠償,這種已經懲罰過重了,又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

歐陽修還評論包拯:

“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但包拯厚黑學玩的溜,接連把前兩任三司使參倒,躲過了輿論風聲,最後自己擔任三司使。

包拯的這波升官操作術,玩的真是溜兒。

5. 包拯並非公正廉明

有一個京劇著名劇目《鍘包勉》,主要劇情為: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包拯的親侄包勉在擔任地方官以後,貪贓枉法,草菅人命。

被害人肖劉氏向包公訴冤,包拯聽後雖怒不可遏,但又十分為難。因為包拯自小被遺棄(此為劇本虛構),由嫂子將他撫養成人,嫂子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卻是嫂子唯一的兒子。

在公私兩難之中,他最終選擇了大義滅親,決然下令斬首包勉,然後再回到赤桑鎮向嫂子賠情。

這是一處戲劇,自然寄託了人民對清官公正廉明、維護法紀、大義滅親的美好理想。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北宋民間筆記《聞見前錄》紀載,章惇考中進士後在開封長輩家中聽候任命,竟然與長輩的小妾私通,被人撞破後慌不擇路,在翻牆逃走時踩傷一名老婦,結果被捉往告狀。

但包拯見章惇為新科進士,竟然判其無罪,只讓章惇與老婦賠錢私了。只問踩人案,不問通姦案。

在講究三綱五常的宋朝,根據大宋律例,私通長輩之妻妾在宋代屬“十惡不赦”之一,定罪後至少要判兩年,而且不允許遵議親議貴之例給與“收贖”,也就是說花錢免災。

如果包拯真的按照大宋律例來懲罰章惇,那麼章惇不但前途盡毀,而且名聲掃地,終生為人所不齒。

難道就因為章惇是讀書人,是進士,就刑不上大夫嗎?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書中還記載,包拯的一位下屬王尚恭在開封府下轄武陽縣(今河南新鄉原陽縣)擔任知縣,但他似乎沒有得到包拯清正廉明、廉潔愛民的影響,反而徇私枉法,侵害人民。武陽縣百姓到開封府上訪,向包拯控訴王尚,請求包拯作主懲治。但包拯得知為狀告者為王尚恭後,竟然認為武陽縣百姓無理取鬧,讓衙役們將百姓驅逐,。

但這兩件事僅記載於《聞見前錄》,無其他史料記載,所以只能作為孤證。

6.包拯並非一張黑臉

一提到包拯,大家腦海裡就會浮現下圖: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一張臉漆黑如墨,額上掛有一彎明月,故有“包黑子”稱號。

黑臉的寓意大概為了塑造包拯鐵面無私,公正廉明的形象,以鎮懾昏君佞臣刁民,一彎新月又代表其昭如日月之意。

但在包拯的家鄉合肥包公祠裡,包拯的塑像並不是黑臉,而是相貌清秀,白麵長鬚。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給黑臉包拯卸妝——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包拯

為什麼後世文藝作品中包拯會是一張黑臉呢?

與包拯同朝為官的侍御史王抃,“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宋史·趙抃傳》。

想來是後世戲曲的編劇,張冠李戴,把王抃的“鐵面”易容到了包拯臉上。

————————————————

當然,包拯為官時,做過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所以從宋元至今,人們對其傳頌不已。我們對包拯的功績,當然要給與肯定,但不是將其神化。

《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更何況是一個清官?

可為什麼包拯會被神化呢?

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民飽受昏君暴君、貪官汙吏、豪強權貴,土豪劣紳、惡霸無賴的欺壓凌辱,生活悲慘。

在絕望和困苦之中,人民期盼有人能夠把他們救出水火,擺脫苦難。

人民常常把希望寄託在明君身上,希望明君愛民如子,整肅朝綱,讓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如果沒有明君,就把希望寄託在清官身上,希望清官為民請命,嚴肅法紀,懲治奸臣惡霸;

如果沒有清官,就把希望寄託在大俠身上,希望大俠能夠懲惡鋤奸,鋤強扶弱,打抱不平。

但最後大俠都成了朝廷的鷹犬,比如五鼠和御貓,於是人民的希望便破滅了。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人民一旦有這三種期盼,就表明當時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在一個正常的法治社會里,人民不會期盼明君、清官和大俠,更不會有清官戲。因為人民受到侵害時,通過法律手段就可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無需祈求明君、清官和大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