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爐香》看張愛玲的文學語言

《第一爐香》發表於1943年,是張愛玲第一篇進入大眾視野的小說,一炮而紅,揭開了張愛玲兩年創作高峰的序幕,這篇小說意義非凡。《第一爐香》雖然沒有《傾城之戀》那麼有名,沒有《金鎖記》那麼深刻且廣受讚譽,但是這篇小說卻是張愛玲小說中個人風格最鮮明、強烈的一篇。

從《第一爐香》看張愛玲的文學語言
  • 《第一爐香》最早刊於雜誌《紫羅蘭》

張愛玲小說的特色主要就體現在她獨特的語言上,不管在當時的文壇還是現在的文壇,都是獨樹一幟,別人模仿不來。

與張愛玲同時期的一位文學評論家譚惟翰說過這樣一句話:“張女士的小說有三種特色,第一是用詞新鮮,第二是色彩濃厚,第三是比喻巧妙。”雖然這位評論家對張愛玲多有貶意,但他這句話概括得非常到位。


接下來,我就借用這位評論家提出的三點特色來談談張愛玲文學語言的特點。

第一,用詞新鮮。張愛玲曾在一篇散文中提到喜歡收集一些新鮮詞彙,她認為這些詞彙有別樣的美。這個愛好在她的小說中有鮮明的體現,主要體現在詞的運用上。


“牆裡的春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


這句話是葛薇龍首次到姑媽家時,對周邊環境的描述。

在張愛玲的筆下春是像火一樣“延燒”出去的,杜鵑花是“轟轟烈烈”的開著,紅色是“灼灼”的。張愛玲把春給寫活了,安安靜靜的春天景色,卻讓她寫得驚心動魄、暗流湧動。“延燒”、“摧枯拉朽”、“灼灼”等詞彙在書面語上是比較常見的,但不同之處就在張愛玲天才的運用手法。她的運用帶有這樣的特點,第一是用詞帶有不相符合的氣勢,第二是動態詞用於靜物。

著重說說第二點,張愛玲喜歡把靜物描述出動態的感覺,這在她的比喻中多有體現,例句中就有兩處暗喻。我認為“灼灼”這個詞就用得非常好,雖然只是直接的修飾,但仔細讀來“灼灼的紅色”,確有動態的感覺,彷彿這紅色活了過來,在閃人眼睛。

接下來從詞的本身來看,張愛玲所用的詞彙有許多是略微生僻的。從現代人的詞彙量來看,不免有時代的侷限性。張愛玲的寫作土壤是中西文化雜糅的上海和香港,所以她的用詞中既有中國傳統的,又有一些外來詞。在《第一爐香》描寫房內裝飾的文字中,經常能看到這些詞碰撞在一起,給人一種對照的感覺(中國傳統的一些詞彙多數帶有一種古老神秘感,而外來詞給人一種摩登的感覺,形成了對照)。

另外,張愛玲對顏色詞的運用別具一格。首先是新鮮生僻,“蝦子紅”、“雞油黃”、“石青”等詞於現在的小說中是極少見的,這些詞有陌生化的美感;然後是善於形成顏色的對照,這樣的對照有利於情境的營造,比如說文中有一句“杜鵑花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其中濃藍和白色就形成了一種對照,這對照不浮於表面,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觀感。

總的來說,張愛玲的用詞新鮮,得益於她的天才,她對詞的掌控力極為深厚,這樣帶來的好處也是可見的,用詞的不一般使張愛玲的小說有更好的陌生化效果,表現力更強,足夠吸引讀者。


第二,色彩濃厚。色彩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是不能缺少的元素,張愛玲對色彩的感知和運用也是天才的。我從沒在其他人的小說中見到如此多的顏色。

從《第一爐香》看張愛玲的文學語言
  • 年輕的張愛玲

《第一爐香》中到處都是色彩的元素,特別是在描述周邊環境和屋內裝飾時,色彩元素不能少,差不多每一句都有,並且所用顏色基本上是比較鮮豔或者幽深的,比較常見的就有紅、金、青、綠,這顏色還不能是“純色”,常常會有前綴,比如說“蝦子紅”、“桑子紅”、“黴綠”,這無疑讓整篇小說的色彩都更加多樣了,既有利於陌生化效果的表達,又有助於豐富讀者對小說中場景的體驗。

在結尾處,葛薇龍和喬琪灣仔一行,有這樣一句描寫的話:頭上是紫黝黝的藍天,天盡頭是紫黝黝的冬天的海。天和海是紫黝黝的,這無疑是文學的表達方法,作為一個讀者,“紫黝黝”這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說明這樣的描述所帶來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再然後,張也

喜歡形成色彩上的對照,我認為這種對照十分考驗作者的寫作功力,但相應的也讓讀者有更多的回味。此點在上文中已提過,不多說了。


第三,比喻巧妙。

1、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裡倒了出來。

2、在那凜冽的寒夜裡,他的嘴上彷彿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花立時謝了。

張的比喻有鮮明特色。她不像錢鍾書把具象的比喻成抽象的,而是把具象的比喻成具象的,但喻體是動態性的具象,比喻是一個由靜及動的過程,這就是巧妙之處。在例句中,把“手臂”比作“倒出來的牛奶”,把“菸頭的火星”比作“即開即謝的橙紅色花朵”,這營造了一種極端的陌生化效果,小說中的情境彷彿倏然“活”了過來,同時,也側面描寫出了主人公的情緒變化。

這樣的比喻也構建了一個意象。例句2是結尾段落裡的一句話,它構建了一個“轉瞬即逝的美好”的意象,

暗示了葛薇龍的悲慘命運。

  • 文/原創
  • 圖/來源於網絡

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