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在《何以为家》电影中,梅森最后是否到达了瑞典?

仲春廿九


电影关于梅森的结局是开放性的,这就意味着,你可以顺从着自己的心,去构想最后的故事。


1.悲伤的故事,小女孩被人贩子带到其他地方,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


2.曲折的故事,小女孩是个聪明的孩子,最终能从坏人的手中逃脱,拥有了更好的生活。



不过,我想大家还是期待一个好一点的结局吧,毕竟这些孩子们实在是太可怜了。

被不懂得做父母的人带到世界上,生活在如地狱般的环境中,他们得不到一丁点爱,等待他们的只有无边的苦海。


热辣君


爸爸是个自由主义者,一开始妈妈嫌梅森爸爸的生活方式太散漫,所以妈妈和爸爸离婚去和那个教授过日子了,在这段日子显然她的生活好很多,但这并不代表爸爸不爱这个家和孩子们,最后妈妈又和教授分开了去嫁给了一个警员,从此后半生堕落了,但是爸爸还是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妈妈哭了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人生的跌宕起伏(追求自己的人生最后荣辱跌宕又回到原点)看着孩子门的长大感慨而哭,说什么话我忘了,应该就是表达一失足成千古恨,漫漫人生路我们又能看得清什么呢,孩子能够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影片最后的那句话,我是这么解读的:   Girl: The moments seize us.   Boy: Yeah, the moment is every where. It is right now.   最后一句话引起影院持久的笑声,配合剧情里的女孩儿宛然而笑,男孩儿腼腆的微笑,成为完美的挂幕。我被影院里的笑声带动,不由得看到男孩儿这句话里的没话找话、勉为其词。第一次见面,他已经喜欢上了她,而且这句台词验证了这个事实。一个新的爱河坠入,一个完美的 boyhood 结束。   时间它永远就在这里,它就是现在这一刻,在变化的是我们,是每一个你我他。是我们不停地在路过时间,而时间就只是停留在此刻。   我们拥有不了时间,是时间像棵永恒的古树,看着一切人和物在它眼前流过,说白了,我们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浪费不了时间,浪费的永远是我们的生命。时间就像一个不停息向前滚的车轮,而生命就是那只车轮本身,慢慢磨损消耗。

中国版海报上的一句宣传语非常引人注目: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赞恩

黎巴嫩女导演拉巴基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呈现了这个发生在黎巴嫩贫民窟中的叙利亚难民的故事:

年龄不详、据说是12岁左右的男主角赞恩,与父母、兄弟姐妹为了躲避 叙利亚战争,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中。一大家子挤在一个非常小的房子里,睡觉时所有人都横七竖八地睡在地上。父亲不让他去上学,而是让他去小卖店里打工。他每天要去小店整理商品、送货,有时还要和妹妹萨哈一起上街卖果汁,维持生计。

赞恩一家

小小年纪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担

赞恩和妹妹萨哈

当他最在乎的妹妹萨哈初潮来月经时,赞恩不仅帮助妹妹洗裤子、偷卫生巾,还再三叮嘱妹妹一定要藏好卫生巾,不然被父母看到,她可能就要“被结婚”了。

但很不幸,父母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个12岁都不到的妹妹嫁给房东阿萨德,以此来抵扣上涨的租金。他拼命抵抗、试图救回妹妹,但还年幼的、弱小的他,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妹妹被带走。

被强行带走结婚的小女孩萨哈

愤怒的他离家出走,遇到了没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女工拉希尔。这个没有合法身份、同样苦命的女人,却收留了赞恩,让他度过了一小段平静的、不必为生计奔波的时光。但好景不长,拉希尔在一次外出筹钱时被警方拘留,再也没有回家。

命运再一次把赞恩推向了绝望的谷底。为了照顾拉希尔年幼的儿子约纳斯,他想尽办法,包括卖曲马多药片的制成毒品替代物——曲马多饮料。但最终因为被房东赶了出来,拿不回钱,走投无路,只能把约纳斯卖掉。

赞恩和约纳斯

回到家的他,惊闻妹妹萨哈的死讯,拿着刀冲到房东阿萨德家,砍伤了他,也因此被判刑。在监狱里,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说要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此刻,刚刚失去萨哈的父母,又怀孕了,还美其名曰这是“真主赐予的礼物”。

在法庭上,他说: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赞恩

看完电影,我看了一篇关于导演拉巴基创作过程的英语采访,大致翻译和采编如下:

关于创作动机,拉巴基说,有一天晚上她开车回家、在等红灯时,看到一个妇女和一个1岁的孩子坐在路中间的缓冲带上。孩子一打盹,马上就会被往来的车声吵醒,这个孩子只能在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中间带苟且生存。如果他试图离开,就可能被飞速奔驰的车辆撞死。此情此景触动了她。

在她着手开始为电影做准备工作时,她发现许多孩子都很消极,不哭、不笑、不玩耍。哪怕把玩具放到面前,他们也不会去触碰。他们的眼神里根本没有童年的光彩,于是她问他们,“你们快乐吗?”

99%的孩子回答“不”,他们说,“我在这里不快乐”,“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照顾我”,“为什么我要一直忍受饥饿”,他们觉得自己来到世界上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惩罚。

拉巴基没有找专业的演员,而是找来了与她设想中的故事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去演绎。因为她不希望这是一部“演”出来的电影,这些悲剧不仅是银幕上的故事,更是每天发生的事实。所以,这不是一个有着“计划、预算、拍摄地”等的“常规”电影。拍摄时,她也不会给出具体的台词,而是告诉“演员”所处的情况,让他们自由发挥,摄影师只负责记录。

拉巴基和赞恩在片场

拉巴基和摄影师

最终,他们在六个月里拍摄了500个小时的素材,并用了一年半进行剪辑。第一个版本长达12小时,最后才剪成了戛纳的126分钟版本。

对于电影的意义,拉巴基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拉巴基的编剧之一Mousanar说,“即使你深知你改变不了任何事,但你还是可以梦想你做得到。人类的进步靠的是梦想,而不是犬儒主义。”

关于赞恩的“法庭起诉”,其实是不可能发生在黎巴嫩的,因为法律不允许孩子起诉监护人。但为了表达需要,拉巴基还是这么设置了剧情,因为她认为这是唯一让孩子发出声音、获得共鸣的方法。她说,“我希望可以让孩子直接面对整个社会系统去表达愤怒,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庭、通过他的亲口诉说”。

最后,电影里的赞恩笑了,因为他可以得到一张印着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但拉巴基说,“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对很多不了解中东的人来说,或许电影的场面本身就很令人震惊和诧异了。不过对我来说,那些都太熟悉了:混乱的巴扎、人口爆炸的家庭、卖餐巾纸的小女孩、所有人挤在一起睡觉的局促的家、毫无秩序的街道……这就是那片土地上每天都真实发生和上演着的现实。

影片一开始,伴随着音乐,一群孩子一起嬉笑打闹、抽烟、拿着枪玩耍……那是赞恩在整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欢笑镜头。大部分时候,他都在承担着本该由成年人去承担的责任。每一天醒来,都是一场新的奔波,一场为生存而进行的无望奋战。

赞恩这个小朋友最让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太清醒了、看得太明白了,他的眼神成熟而充满焦虑,没有孩子的单纯和童真。因为小小年纪,他就深谙社会运行的规则。

他知道房东兼自己的雇主阿萨德给自己妹妹零食是别有所图,于是一出门就把那袋东西扔进了垃圾桶;

他知道女孩子裤子沾血是来了月经,知道来了月经的女孩子很可能会被父母卖给别人结婚,于是为妹妹洗裤子、偷卫生巾的同时,千方百计教导妹妹隐瞒这件事;

他知道阿萨德和父亲一起来家里是为了提亲,于是极力要求母亲赶他们走;

他知道妹妹被带走是要去“被结婚”,于是用他那无比弱小的身体反抗、撕扯、叫喊、追逐,却因为力量的不对等,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妹妹被带走;

他听到父亲说漏嘴的”医院通知书“,追问是谁进了医院。得知他心爱的妹妹萨哈去世时,直接拿了把菜刀冲了出去;

他知道母亲再次怀孕意味着又一个悲剧要降生,于是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说出自己的故事,甚至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出现在法庭上的他,说出了叩击灵魂的陈述: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赞恩的理智和清醒,甚至让人不敢相信他只是个12-13岁的小男孩。他比周遭那些拼命为自己找借口、参与这个混乱的社会运作的大人们,都要善良得多、清醒得多。但他却是最痛苦的。

父母可以为萨哈那身不由己的婚姻找借口,比如“替她找个好人家,让她睡在床上”。但赞恩知道,妹妹不仅嫁的身不由己,还是赤裸裸的童婚;

阿萨德可以为娶了个11岁的小女孩找借口,比如“别的女孩也是11岁结婚,活的好好地”,但赞恩知道,妹妹的逝世与这个坏男人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母亲可以认为再次怀孕是“真主赐予的礼物”,但赞恩知道,又一个孩子的降生,不过就是重复他或者妹妹的命运。

他最终把这些痛苦的原因,归结为了父母的错。是没有养育能力却要不断生育的父母,造成了那么多孩子的悲剧。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失败的父母指望着孩子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们眼中,男孩是工具,可以分担生活负担,女孩是商品,可以卖了换钱。最终,他们亲手毁灭了那么多孩子的一生。

这电影最让人难受的是,赞恩的经历并不怎么特殊。他所碰到的社会问题,在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里广泛存在着,无数人都苟活在阴影之下。电影里提到了许多在中东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来大致阐述一下:

1、生育率极高、失业率极高

有一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那个在市场里卖纸巾的小女孩梅森。走在叙利亚的一些街道上,你真的会很诧异,因为有的人带了几包小包装的餐巾纸,坐在人行道边,就算是出来“做生意了”。在拥堵的街道上,也经常能看到小朋友拿着几包餐巾纸敲着私家车、出租车的窗户。

上世纪80现代,阿拉伯世界迎来了一波出生率爆炸,一个家庭生育5-10个孩子是家常便饭,我经常调侃他们“家里有只足球队”,叙利亚也不例外。

从1981年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由905万飙升到1632万,但GDP总量却只增加了11.8%。社会发展程度、提供的岗位远远跟不上人口的激增。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前夕,叙利亚全国的失业率高达30%。刚刚步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平均需要花4年才能找到第一份工作。

而内战爆发之后,大量难民涌入约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邻国,给这些国家的就业率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社会根本无法为这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

于是,在这些国家的难民聚居区域,会看到大量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的青年,或是随便拿几包餐巾纸、口香糖就到街上卖的人。

2、教育问题

影片开头,伴随着音乐,一群孩子一起在抽烟。这样的场景可能令人惊讶,但却是真实发生的。在叙利亚街头或者广场,我经常看到未成年人一身痞气地抽着烟。而当我和一些当地人聊起时,他们也全然不觉得“孩子抽烟”有什么问题。

由于每个家里孩子都很多,父母无暇去太多地顾及到孩子的教育。从影片里我们也看到了,赞恩的父母根本没想要让他去读书、去成为更好的人,而是希望他快点长大,帮忙分担照顾弟弟妹妹的事务、帮忙去店里打工贴补家用。他们生孩子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给予爱”和“培养”的。

3、结婚问题

萨哈结婚的方式,如今依旧广泛存在于穆斯林社会。比如在伊拉克南部,自由恋爱不被允许,男女学校分开,到了结婚年龄,由父母经由媒人介绍,为自己的儿女选定一个对象。在相对发达开放的巴格达这样的大城市,两位年轻人会在双方父母亲人均在场的情况下见面、交谈,来确认彼此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欠发达地区,年轻人根本没有选择,父母之命,只能遵守。

在相对开放的叙利亚,已经有大胆的年轻男女敢于“偷偷谈恋爱”了。夜晚的大马士革老城,我甚至见过一男一女坐在幽暗的台阶上聊天的温暖场景。但总体来说,“自由恋爱”还是禁忌话题,一般互相看对眼的年轻男女首先要报告父母,然后举办定亲仪式,再开始“名正言顺”地恋爱。在定亲到结婚这段时间,都各自住在自己父母家里。

4、童婚和家暴问题

许多中东国家是不设定最低结婚年龄的。据《古兰经》记载,穆罕穆德娶过一个9岁的女孩为妻,于是,他们认为女孩满9岁即可以结婚。

如今,童婚问题在中东许多国家依然普遍存在。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动荡、贫穷这些负面因素大大增加了童婚率。2011至2014年间,约旦境内叙利亚难民当中的童婚占全部登记婚姻的比例从12%上升到了32%。

同样严重的还有家庭暴力问题。由于婚姻并非自由选择,也没有婚前正常的恋爱、相处时间,很多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根本不会被发觉。我认识的一位在巴格达女权组织工作的姑娘告诉我,光是在伊拉克,就有超过20%的女性遭受着家庭暴力。而警察通常会认为家暴是“家务事”,对报警不予理会。

在伊拉克这样非常传统穆斯林社会里,女性根本没办法离开家庭独立生存,所以逃跑无门、报警无门,只能默默忍受着悲惨的命运。

5、难民身份问题

叙利亚内战爆发导致了大量人口涌入约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邻国。但联合国难民署无法安置如此多的难民,于是很多无法通过正规流程申请去欧洲等地的难民,只能通过偷渡、无身份等方式苟且为生。

申请成为难民然后移居欧洲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经过繁复的申请流程、审批流程。况且“难民”这个身份会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找工作、居住区域等。

我有个在黎巴嫩的叙利亚朋友,不想拿难民的身份,但好在她母亲是黎巴嫩人,所以她可以在战争期间暂居黎巴嫩。但叙利亚护照让她在找工作时遭到了很多挫折,比如同样一份工作,她作为叙利亚人,拿到的工资远比黎巴嫩人低、甚至公司会因为国籍问题而不给她原本她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

至于偷渡,不仅价格昂贵,还要承担遥远航行可能带来的意外。一般来说,他们会先从叙利亚来到黎巴嫩或土耳其,从这里的港口出发,乘着偷渡船去往欧洲。许多人就死在了这漫长的航行之中。我有一位叙利亚朋友,她的哥哥就在战争期间偷渡到了瑞士,据说,偷渡费用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航行时长、船只大小等。

但能有身份或偷渡成功都已经算幸运的了。就像电影里展示的那样,许多逃离故土的人根本拿不到合法身份,没有护照,一直以黑户口的方式胆战心惊地活着。

尽管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我还是很高兴有拉巴基这样的导演可以把这些故事搬上大屏幕,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头正在发生的故事。

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希望当你和别人谈起中东时,除了“一直在打仗“、”好乱“、”好可怕“之外,可以聊出点别的东西。

最后,就像电影结尾说的,愿每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我想再加一句,愿混蛋大人都能受到惩罚。


影音劫


我看完《何以为家》,实在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了,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催泪弹影片。虽然主人公是黎巴嫩小男孩赞恩,但是我也同样喜欢梅森这个小女孩,对她的印象很深。

影片中,梅森是从叙利亚逃难过来的,她也曾非常骄傲的对赞恩透露过她要去瑞典,为什么要去瑞典?因为在梅森的意识里,到了瑞典,“他们不会绑架你,我有自己的房子,别人要想进门就要敲门,我不想开门的时候就不开,那里的小孩只会自然死亡”。这就是梅森要去瑞典的最朴素的原因。

但是,影片关于这个情节的结局是开放性的。不过从影片所传达的思想来看,我认为梅森最后是成功达到了瑞典,并且过上了她期望中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在我们眼中依然是贫苦和动荡的。但相比梅森之前的生活,电影在结尾处还是给了人们些许安慰,毕竟作为叙利亚难民梅森和父母一起去瑞典了,而且我判断他们是成功到达了瑞典。


佛系幺仔



这孩子控告的不只是自己的父母,更是整个中东乱局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这振聋发聩的声音来自黎巴嫩一名十二岁的男孩,也是电影《何以为家》的主角。

这部关于中东难民的电影一上映,便引起全球的关注,就像战乱不断的中东成为全人类的焦点一样。在18年戛纳电影节首映结束时,获得了观众长达15分钟的起立鼓掌,并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导演娜丁·拉巴基用现实主义的光影,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生存现状照了个透亮。所有演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难民,所有故事基本都是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何以为家》原名《伽百农》。“迦百农(Capharnaüm)”的英文意思是混乱。同时,

迦百农还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据说耶稣开始传道时曾迁居于此,如今已是一片废墟。电影的主角赞恩就生活在这个脏差乱的贫民窟里。

赞恩一家是从叙利亚逃亡到黎巴嫩的难民,家里七八个孩子都是“黑户”,用假证贩子的话说:一出生就等于不存在,连超市里一瓶番茄酱都不如。番茄酱还有出生日期和保质期,而赞恩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过生日更是另一个星球的传说。

作为长子的赞恩没上过学,从小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帮杂货店送货,街头摆摊卖饮料,帮父母制作毒品。当然,还和贫民窟的孩子一起抽烟、打架、偷东西。

后来十一岁的妹妹被父母卖给房东兼杂货店老板为妻,赞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途中遇到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姑娘泰格斯。在帮泰格斯照看孩子的过程中,赞恩第一次感到了家庭的温暖。

然而好景不长,泰格斯因没有“居留证”被警察拘捕。十二岁的赞恩不但失去了“母爱”,而且不得不担负起“父亲”的角色,带着泰格斯的孩子约纳斯挣扎求生。最后被房东赶了出来,流落街头。无奈之下,只好将约纳斯卖给了人贩子,自己打算偷渡瑞典。

回家取身份证件时,赞恩才知道,不但自己没有身份证,全家人都没有,而且怀孕大出血的妹妹正是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医院拒收导致死亡。愤怒之下,赞恩终于举起尖刀,刺向杂货店老板,刺向混乱狰狞的生活。

被捕入狱后,赞恩得知母亲又怀了孕,便把父母告上法庭,并将“狗屎一样的生活”归咎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照顾孩子的人就不要生孩子“。

可这一切难道都是父母的过错吗?就像赞恩的父亲所说:“我也是这样长大的,有什么错?”赞恩的母亲更是声泪俱下:“只要能养活孩子,让我犯什么罪都行。“”你要是经历过我这样的生活,早就自杀了,一了百了了。“

如果说赞恩的父母缺乏责任心,只顾生,不顾养,更不会育;那爱子心切的泰格斯够有责任心了吧?可最后还是家破子散,被赞恩骂作“比我妈妈还坏。”据说赞恩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对子女还是很有责任心的,可现实中的赞恩依然被生活踏在脚下。

看来,这一切并非都是父母的过错,赞恩一家的遭遇也绝非孤例。就像杂货店老板所说:“周围很多女孩都是这么大结婚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

养不起孩子的人就应该被剥夺生育权吗?这也是近些年一直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个问题就像“把所有奴隶都杀掉就消灭了奴隶制”一样荒谬。

正如赞恩一家,即使赞恩的父母不生孩子,只要有战争,只要有贫富不公,还会有大批大批的难民为生存而挣扎。即使给所有难民都服用曲马多,穿上曲马多浸泡的外衣,还会有更多更多的苦难滋生蔓延。

从叙利亚、埃塞比亚到黎巴嫩,从伊朗、伊拉克到土耳其,从黎巴嫩、土耳其到瑞典,哪里才是和平幸福的家园?这次美军暗杀伊朗高级军事指挥官苏莱曼尼,使矛盾急剧升级,中东局势剑拔弩张,中东战火一触即发……又将有多少赞恩一样的孩子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小女孩梅森,对远方的国度无限憧憬:在那里,没有人会问你从哪儿来,也没有一个小孩是惨死的。这就是一个难民孩子的理想国,没有驱逐,没有践踏,简单得令人心酸。

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类永恒的追寻。对于战火连绵的中东,何以为家?对于没有身份的赞恩,注定是地球上流浪的弃儿,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更不知道自己往哪儿去。这是对身份的困惑,更是对生存的焦虑。就像叙利亚7岁小女孩巴娜在战火中发的推特:“我很害怕今晚就会死去”。

父母生你,不是让你受苦受难的,更不是让你送死的。战争才是。


壹点影视资讯


他最后全家移民去了挪威,剧组帮助的


江北枫叶


剧中的小男孩是真的叙利亚难民,最后他们一家在剧组跟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移民挪威了,他的理想就是去挪威,片尾有介绍。小男孩现在应该快成年了。


沧海巫山75662455


《何以为家》电影在结尾处还是给了人们些许安慰,毕竟作为叙利亚难民梅森和父母一起去瑞典了,而且我判断他们是成功到达了瑞典。

影片中,梅森是从叙利亚逃难过来的,她也曾非常骄傲的对赞恩透露过她要去瑞典,为什么要去瑞典?因为在梅森的意识里,到了瑞典,“他们不会绑架你,我有自己的房子,别人要想进门就要敲门,我不想开门的时候就不开,那里的小孩只会自然死亡”。这就是梅森要去瑞典的最朴素的原因。

不过从影片所传达的思想来看,个人认为梅森最后是成功达到了瑞典,并且过上了她期望中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在我们眼中依然是贫苦和动荡的。


雪落静候花开


肯定没去,因为介绍的那个是人贩子!

感叹下!就是觉得赞恩太棒了,小小年纪承担的太多


曾走过很多地方


应该没有去,因为影片最后,警察踹了骗子的窝,哪里有很多受害者,也找到了电影里的小婴儿,所以应该是被卖去当苦力了,但是小女孩很聪明可能会逃跑吧,姑且这样想。


往事我在未来等你


不知道,男主全家都去挪威了,这个女孩不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