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隨著長期以來清宮劇的流行,很多人對清朝的密摺制度印象深刻,特別是康雍乾三朝的很多大事,背後都有密摺制度的影子,如康熙朝的九龍奪嫡、雍正朝的除年羹堯等。密摺就是大臣們給皇帝打的小報告,通過密摺制度,皇帝能達到加強對臣僚的控制、強化絕對皇權的目的。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清朝密摺

當然,對皇權這麼有利的制度,肯定不是清朝首創,只是各個朝代對密摺的稱呼都不一樣。公認歷史記載最早的密摺,應該是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宣帝詔令"吏民得奏封事,不關尚書",臣民可以不通過尚書直接向皇帝上書,這肯定就是小報告了,其名字叫做"封事"。此後歷代都繼承了這一制度,如魏晉之密啟,隋之封奏,唐之密狀和封章,當然,向皇帝上奏打小報告的,基本都是朝廷有一定級別的官員。

到了政治環境十分寬鬆的宋朝,統治者對臣民上書言事都採取鼓勵的態度,"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參政熱情。同時朝廷還降低了上書的門檻,無論士庶,只要你有情況要和皇帝彙報,都可以通過相應的渠道上奏,宋朝多稱為密疏。但是畢竟是和王朝最高統治者直接對話,要想讓小報告達到最好的效果,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一點:考慮時代影響

向皇帝打小報告雖然是一件保密性很強的事,但只要做了,就肯定會被人知道,這個時候就必須摸清楚相應帝王對密疏的態度,這樣才能讓密疏達到預期效果,也不至於把自己陷進去。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北宋聖相李沆

在宋仁宗以前,社會上對密疏的態度是沿襲了五代十國以來的成見,認為上密疏的人都是背後謀求私利、攻擊政敵的小人,因此宋初的官員對密疏的評價普遍不高,真宗朝宰相李沆就說過,"夫人臣有密啟者,非饞即佞",這可是得到了當時士人的普遍認可。因此在這個時期,要想好好在圈子裡混,密疏還是儘量別上,容易被排斥。

仁宗繼位後,他為人寬厚、為政仁和,皇帝本人都不喜歡臣僚上密疏。但是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仁宗率百官為劉太后賀壽,范仲淹上密疏反對,並要求劉太后歸政,講的事完全引發了朝廷地震,晏殊就把范仲淹拉過去教育了一頓,"眾或議爾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耳",年輕氣盛的范仲淹當然不受這窩囊氣,回頭就寫了篇《上資政晏殊書》,懟上了當朝宰相,講上密疏是大臣憂國的表現,是英明帝王洞察天下事的好渠道,"此誠歷代令王,懼上有所未聞,下有所未達,特崇此道"。在范仲淹的倡導下,密疏改頭換面,成為士人認可的進言渠道,在理宗朝,甚至都被提高到國家"

"的層面。

所以,要想上的密疏能發揮預期作用,一定要充分考慮時代特點,要利用好時代共識,仁宗朝之前還是剋制一點比較好,後面,反正就是按正常程序走就行了。

第二:選好內容題材

密疏是直接和皇帝對話,因此肯定不能家長裡短什麼可以講,講什麼內容都有規範,"事涉機密,若急速及災異或告妖術,若獄案或臣僚自有所陳,及被旨分析事狀,皆實封"。倘若把亂七八糟的事都寫進去,皇帝的雷霆之怒可能不一定,宋朝的法律可是繞不過去,"應通封而實封者,杖一百"。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陳情表

根據史料梳理,宋朝的密疏涉及的主要內容有奏報軍情、推薦人才、乞求恩澤、勸諫君王、奏報天災等,都是機密之事,大概可以分為檢舉、建議、推薦、答疑、稟告與陳情六類,所以寫密疏之前,得想清楚自己的事是不是屬於可以通過密疏上報的內容,不然一百大板跑不了。

檢舉類。密疏因為保密,所以很自然會成為揭發舉報的主要途徑,這樣揭發人可以受到很好的保護。因為政治環境寬鬆,宋朝檢舉類的密疏非常多,被檢舉的對象也呈現多樣化,位高權重的宰相、深得聖寵的舊臣宦官,甚至是監察系統的監察官員,都可能是被檢舉的對象。

建議類。參政議政是宋朝士大夫的直接訴求,因此通過密疏向皇帝表法建議成為一個普遍做法,也是帝王決策國家大事的重要輔助。宋理宗時聯蒙滅金,收復三京和宋元關係走向成為統治者面臨的新問題,因此理宗就下詔要求朝廷臣僚上密疏發表意見建議。

推薦類。在人事選拔制度還不是很完善的宋朝,推薦其實是官員任免、升遷的一個重要途徑,畢竟皇帝並不能全面掌握臣僚的具體情況,所以在官員有缺額時,皇帝都會允許大臣密疏舉薦。宋太宗淳化年間,寇準執掌吏部,就通過密疏舉薦了錢若水等五人,太宗令中書省考察後,確有真才實學,均授予要職。

答疑類。這個就是和皇帝的溝通對話了,一般皇帝有什麼疑問不決之事,會下旨垂詢,臣僚接到之後,就可以通過密疏把自己的見解呈給皇帝。宋神宗時,宋遼邊界矛盾激化,遼國遣使交涉提出無理要求,神宗就下旨向韓琦、文彥博、富弼、曾公亮等人垂詢。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宋高宗付岳飛手書

稟告類。這個就是向皇帝直接報告事情原委,讓皇帝得到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這樣不僅能讓臣僚取信於皇帝,同樣也能成為皇帝分析事件的重要參考。

陳情類。主要用於向皇帝陳述自己或他人的具體情況,這樣比較客觀地陳述事實,能夠讓皇帝掌握真實情況,從而避免產生誤會。神宗時參知政事歐陽修被人誣告與兒媳婦有染,神宗震怒,準備連不殺士大夫的祖訓都丟了,想誅殺歐陽修,但同時他也冷靜了下,向天章閣待制孫思恭詢問情況,孫思恭上密疏為歐陽修辯解,這才保住了歐陽修。

第三:掌握格式流程

給皇帝上書,那就是屬於公文,在規章制度完善的宋朝,各類公文格式已經有了具體規範,雖然密疏沒有專門的書寫文體和結構,但是密疏只是上書渠道更加保密而已,因此其基本格式公文區別不大,只是為了達到保密要求,在封裝投遞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 密疏格式

開頭,密疏的開頭一般包括敬語和上書是由兩部分,敬語基本是在""之後加"竊惟"、"仰惟"、"伏聞"、"伏睹"等詞,到了宋末,形成了"某月某日,官職臣加姓名,昧死再拜"的固定開頭格式。

正文,這個就和普通奏疏一樣了,根據自己的個人風格,把要報告的事情講清楚就行。並且宋朝有明確規定,密疏必須由本人親筆,不得找人代寫。

結尾,這個就根據上奏的內容,需要用到不同的結尾語,如果上奏之事要由皇帝決定,則用"取進止"、"伏惟陛下裁幸"等,如果是言辭激烈又超出了自身職責,大都用"赦其死"、"罪當萬死

"、"甘俟斧鉞"等,如果單純是稟告個人意見看法,那就用"謹言"、"謹錄奏聞"等。

  • 保密封裝

密疏的最大特點就是保密,因為事涉機密,因此對封裝就有了保密要求,並且不按要求封裝的密疏,會被當場退回。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密疏封裝

保密封裝這個宋之前就在公文傳遞上有所運用,比如眾所周知的蠟封、火漆等。到了宋仁宗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詔令都進奏院"自今所奏文字凡系實封者,並令依例程封書畢,更用紙折角重封,準前題字,及兩折角處並令用印",自此,所有密疏都必須規範地使用"實封"來進行封裝。

通俗的來講,第一步是封書,進行初步封裝,大都是蠟封;第二步是折角重封,就是外面再包一層紙;第三步是用印和畫押,一般官員都有官印,這樣就需要在重封的兩個折角用印,沒有印的人員,就需要親筆簽名,就是畫押。

  • 完成投遞

因為宋朝上密疏的門檻很低,因此為了保證帝王獲取信息的真實性,保證密疏傳遞渠道的暢通,根據密疏投遞者的身份和地域區別,密疏的投遞方法也有所區別,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行成了中央與地方、官員與庶人的區別。

在京官員。因為和皇帝所處在同一地理空間內,加上京官的級別都比較高,在京官員投遞密疏可供選擇的渠道就比較多了,可以通過閤門、通進司、登聞鼓、御藥院等機構直達皇帝,遇到特殊情況,還可以通過宗室轉遞。其中閤門是密疏主要接收機構,通進司是高級官員呈遞密疏渠道,登聞鼓是中低級官員多用,而御藥院屬於內侍機構,只有得到皇帝准許的高級官員才有資格。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驛站

地方官員。因為離京城還有一定距離,各地的地方官員呈遞密疏,就必須有一箇中間環節,所以其密疏呈遞方式也有不同。可以採用"走馬承受","走馬承受"其實和八百里加急差不多,可以繞開中央機構,直達御前,因此都用來傳遞緊急軍情,但也可以用於地方高級官員呈遞密疏。此外,地方官員就只能通過驛站遞鋪,正常將密疏轉達相應的中央機構,或者為了更加保密,可以自己派人進京投遞。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登聞鼓院

普通庶人。宋代平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了一定保證,有冤情就可以通過登聞鼓上訴,同時登聞鼓院也是受理庶人投遞密疏的唯一機構,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登聞鼓院改革,不再接受密疏,但其職責由登聞檢院代替,庶人仍然擁有密疏上奏權。京城的老百姓當然直接就往登聞鼓院送就行了,地方的老百姓則只能通過驛站遞鋪投遞。

密疏呈上去之後,原來都是由皇帝親覽,但是宋朝放開了上書的限制,每天收到的密疏太多,皇帝一個人處理不過來,因此就設置了秘書來協助處理,由他們進行篩選整理之後再給皇帝審閱。這些秘書就是封事看詳官,這個可是皇帝的絕對心腹,位雖低但權責重,大家熟知的晏殊、司馬光都擔任過這個職務。

密疏經過審閱後,那就是等處理結果了,主要是三種,有可取之處的會被採納施行,存疑不決或被否定的會被留中不行,建議可行但是執行時機未到的那就是留中待行。根據密疏的內容與皇帝決斷,上書之人也會得到反饋,可能是升官,也可能是貶官,更大可能是不予處置,反正基本沒性命之憂,據《宋史》記載,整個宋朝也就南宋高宗時有兩個布衣陳東、歐陽澈因上密疏被誅殺。

如何打好小報告?在宋朝向皇帝上密疏得做好這些準備

宋朝皇廷

宋朝的密疏制度,其基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君王權威和制約群臣,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平民也可以通過這個制度和最高統治者直接對話,這極大地豐富了密疏的內容,加強了其真實性和可靠性,使之能進一步發揮輔助君王決策政務的現實功能,並且還能對當時的監察體系進行一定補充。

當然,由於缺少對密疏真實性的有效監督,以及權臣對密疏舉薦的濫用,導致宋朝的密疏仍然存在很多負面影響,甚至還成為了政治派系的鬥爭工具。但是宋朝密疏在封裝、呈遞、處理等方面的革新,對後世各朝的密疏制度都影響深遠。

1.《宋史》

2.《宋代密疏制度研究》,張華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