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毫无疑问是地面战场上的明星单位,尤其是各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更是主宰了战场的存在。但其实在战场上,轻型坦克也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存在,它们往往担负起装甲部队的侦察任务,并在防御战和阻击战中,利用自身的机动性在复杂地形中与敌人周旋。甚至于在很多中型坦克无法展开的复杂地形上,伴随步兵作战并提供支援火力。而其中美国的M3/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则是轻型坦克中的精品,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这种轻型坦克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M3轻型坦克
对于美国而言,陆军从来都是后娘养的,不到打仗绝不扩充自己的陆军,所以十万美国陆军就抱着自己的M2轻型坦克混了好多年。不过欧战的爆发彻底给了美国人一记耳光,驰骋在西欧的德国装甲部队简直是恶魔一样的存在,美国装甲部队装备的M2轻型坦克和德国坦克一比,简直就成了烧火棍。这样的局面实在是让美国人倍感忧心,如果陆军是这个水平的话,那就真的是只能等死了。

出于对坦克部队的忧心,美国的国会老爷们终于决定给自己的装甲部队做个升级,以应对欧战爆发后带来的坦克劣势问题。不过陆军毕竟是不受重视的存在,再加上M3中型坦克已经在开发中,所以国会的老爷们最终还是决定,新的轻型坦克只能在M2轻型坦克上敲敲打打。基于这个思路,坦克设计师们就只能在自己家的M2轻型坦克的升级型号,M2A4轻型坦克上进行进一步的升级。

对于M2A4轻型坦克的升级方案,美军想得比较简单,升级方式包括更换引擎、增厚装甲、采用加入避弹设计炮塔以及新的37毫米主炮、并因应加重的车身重量而修改驱动轮及悬吊系统。加厚装甲和提升车体重量都是为了整体结构的增强,至于火力上还是采用37毫米反坦克炮。这是因为当时的坦克大多都还是配备37毫米到45毫米的坦克炮,德国的四号中型坦克本身也不是为了坦克战准备的,因此这样的火力也就足够使用的。
最终升级出来的就是M3轻型坦克,这种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最厚处为44毫米厚,炮塔装的正面也有38毫米厚,同时它的炮塔上有一个厚达51毫米的炮盾,目的是增加正面防御,车体的侧面和后部厚度也有25毫米厚。而主炮则采用了新式的M3式37毫米反坦克炮,炮弹初速可以达到每秒884米,在当时基本可以应对所有同级别对手,甚至于有希望打穿德国的三号中型坦克(必须是近距离,但遇到三号G型就不行了,谁让人家有50毫米坦克炮) 。如此看来,它也算得上是一款优秀的轻型坦克,国会的老爷们也能稍微松口气了。
二、M5轻型坦克
此后美国人就一直出口自己的坦克给英国人,从来也没考虑过打仗这事。然而还没等国会的老爷们数够从英国人那里收来的钞票,隔壁的日本人就把炸弹稀里哗啦的扔在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头上。这下美国的国会老爷们彻底坐不住了,决心亲自下场给轴心国一个厉害看看,收拾收拾这些不开眼的家伙。
可真到了全国动员的时候,国会的老爷们反倒头疼了起来,毕竟分配产能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现在必须重新考虑自家的坦克生产问题。这是因为M3轻型坦克采用过的RW670汽油发动机和T1020柴油发动机,本质上都是航空发动机。可现在美国需要更多的飞机,那么显然坦克就不能再继续占着航空发动机用了。何况M3轻型坦克本身的内部空间有限,非常不利于乘员的长时间操作,容易造成乘员疲劳的问题。
于是美军就在1941年末,批准了对M3轻型坦克的进一步改进计划。当然了,为了考虑生产速度问题,所以美军要求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改造方案相对比较简单,首先装甲改造为了倾斜装甲,进一步增强防护性能,同时采用了更多的焊接部件,确保车体强度会进一步增加。同时装甲厚度也做了一定的增强,比如说炮塔正面变成了44毫米的厚度,当然还要加上那个炮盾。
尽管这样的效果有限,但如果加上倾斜装甲的设计,它的避弹性能可有了较大的提升。当然了,这是在轻型坦克框架里的,不过相比于那些没有避弹性能的轻型坦克,它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当然了,最重要的改进莫过于在引擎上,这也是本次改进的核心项目。在尝试了多款发动机之后,决定导入汽车使用的凯迪拉克V型8汽缸水冷引擎,搭配1940年代开始量产的液力式自动变速器。这种改进能够给新的轻型坦克以较好的机动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单台引擎只能提供110匹马力,所以必须两台引擎才能达到需求。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轻型坦克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被命名为M5轻型坦克,并在1942年全面投产。(不叫M4轻型坦克是为了与M4中型坦克进行区分)。
三、实战中的M5轻型坦克
M3/M5轻型坦克产量极大,共计生产了25000辆,而使用最多的除去美军之外,就是英国人用的最多。而斯图亚特这个绰号,也是英军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名将“詹姆斯·尤厄尔·布朗·斯图亚特”的名字命名的。(这一点明显是英国人故意恶心美国人,因为英国人总是拿南军将领来给美国武器命名,可南军分明是战争里的失败者)在英国最困难的1941年,M3轻型坦克就被大量的送到北非战场上,供北非的英军用来补充自己那残破的装甲部队。
不过英军对于M3/M5轻型坦克的评价并不好,因为它的火力过于贫弱,完全不是德国三号G型坦克的对手。这一点在充斥着装甲战的北非尤为重要,决定了装甲兵们的生死存亡。而且M型轻型坦克的耗油量十分恐怖,导致了它的续航能力不足。
当然了,它也有许多的优点,其中最为让英国人满意的就是它的操作性能非常优秀,比当时英军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好了太多。而且M3/M5轻型坦克的反坦克炮配备有高爆弹和榴霰弹,这就让其在任务弹性上更为优秀。所以在英军手上,M3/M5轻型坦克主要被用于支援作战,甚至于被改装为绰号“斯图亚特袋鼠”的远兵车使用。
而另一个M3/M5坦克的海外使用国就是苏联,当时苏联从租借法案里获得了大量的M3轻型坦克。但是苏联红军对于M3轻型坦克的评价,可比英国人的还要差。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没有高品质的汽油,而偏偏M3轻型坦克用的还都是航空发动机,这就让苏联人非常头疼。
另外它的机动性也非常差,非常容易陷在泥泞的道路和冬季的大雪之中。尽管它要比苏联当时配备的T-60轻型坦克好得多,可是苏联人还是不喜欢它。也因此苏联人对于美国提供的M3轻型坦克的后继型号M5轻型坦克就非常的不屑一顾了,拒绝了美国人提供的M5轻型坦克。
当然了,斯图亚特最大的使用国肯定还是美军自己,在1942年的装甲师编制里,M3/M5轻型坦克都担任了主力位置。不过美军很快就在1942年底意识到这些M3/M5轻型坦克无力承担主力位置,于是就效仿英国人将其投入了支援和侦察任务中。
这样的效果自然要比原来让M3/M5轻型坦克去莽正面好多了,而M3/M5轻型坦克自身也确实非常适合这样的作战。在美军1943年的装甲师编制里,每个装甲营除去三个配备M4中型坦克的中型坦克连之外,还配备了一个配备M3/M5轻型坦克的轻型坦克连。
尽管这些M3/M5轻型坦克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上都是承担支援任务,不过在太平洋战场上它们倒是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这是因为在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它们的对手不是可怕的德国动物园,而是日本的那些薄皮坦克。
可想而知,日本那些铁皮小坦克根本不能有效对抗M3/M5轻型坦克,所以说在太平洋战场上它们就得到了中型坦克一样的地位。如果不是后来考虑反攻需要的话,美国海军陆战队是不会把M3/M5轻型坦克换成M4中型坦克的。(无独有偶的是,这些M4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就如同重型坦克一样,让日本人无比头疼。)
而M3/M5轻型坦克的最大改型,莫过于是M8自行火炮。当然,这种自行火炮的说法是比较通俗的。英文全称是75 mm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8,翻译过来就是M8式75毫米榴弹炮载具。这种改进型是为了满足美国装甲兵对近距离支援车辆的需求而开发的。
说白了就是将M5轻型坦克的炮塔摘掉,换成一个敞口炮塔,并加装一门75毫米榴弹炮。尽管说敞口炮塔让它的防御非常成问题,不过近距离的高爆弹轰击也不是普通的工事所能承受的。因此它在美军里也颇受欢迎,总产量高达1778辆。直到后来美军开发出了配备105毫米榴弹炮的M4中型坦克改进型,才将这种M8自行火炮替换了下去。
结语
综合来说,M3/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作为一款轻型坦克,它的设计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尽管早期的表现不佳,但这是因为错误的将其用于正面作战导致的。可在调整了运用方式之后,它的表现立刻恢复了正常,可以说是难得的优秀之作。在抗击轴心国的战场上,它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本身的经验也为后续的轻型坦克开发工作留下了经验,确保了新的M24轻型坦克顺利开发。
参考文献:
《M3 & M5 Stuart Light Tank 1940-45》
《二战美国坦克发展史》
閱讀更多 歷史皇太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