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大马哈鱼12


项羽是西楚霸王,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亚父是一个仅次于亲生父亲的存在。这关系能不好嘛!至少很多时候项羽还是尊敬和听从范增的!在鸿门宴之前,项羽能够积极进取,既为了报仇也为了自己能够取得霸王的业绩。刘邦那时候无力与项羽抗衡的。可是自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之后就不思进取了。分封了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将士们为王,开始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的生活。还喜欢到自己的封地显摆。这种只有小家,没有大家的处事原则。注定了他一生的失败。因为他目光短浅,没有想到以后会怎样。只有眼前的爱恨情仇!当然项羽如果作为大将军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打完仗之后他还是可以和虞姬爱的死去活来。不用想太多,反正这个王朝不是他的一个人的。可是当他作为最有实力的王的时候,他可以当一回家,做一回主。完成一个真正的统一的王朝。到那时候再享乐也是可以的。可是没有如果,现实打败了项羽。当然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谋士,更离不开身后的那个女人。可能虞姬只有美貌,没有真正的帮到项羽。也没有吕雉那般有心。他们注定是一对好鸳鸯。不是一对可以做事业的好夫妻。范增其实早就想除去虞姬这个红颜祸水,因为项羽可以成为帝王的,只是为了虞姬才会这样的。本来鸿门宴是项羽最后的一个机会,可是他还是错过了。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那么他们就免除后患。哪还有楚汉之争呢?


找一个字代替77


范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他和项羽的关系一开始是好的,但是随着项羽力量的不段壮大,二人的关系也开始了微妙的变化。

范增受项梁之重托辅佐项羽,他也真拿项羽如儿子一般对待,但他忘记了,自己想要在“亚父”的位置上坐稳了,就必须得先把自己的“谋士”之本摆正了位置,不能凌驾于项羽之上,否则就一定会出问题。

鸿门宴上,刘邦逃走,还当着刘邦未散席的随从们,范增气的拔出剑来,把刘邦送来的玉斗给劈碎了,接着就痛骂项羽一顿: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请注意,范增叫项羽什么?“竖子”!这二字在古代可是骂人的话,它指的是说的人对听的人轻蔑的态度,意思是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相当于我们现在人说的“小兔崽子”。

当时的项羽可是正值事业的巅峰期啊,以至于刘邦都不得不贡献玉斗,此时的他已经夺取半个天下,左边是骏马乌骓,右手是美女虞姬,军中将士无不视他为盖世影响,这时,只有范增摆出一副长者的尊荣,像训孙子似的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训他,项羽心中能爽吗。

通过此事可以看出,范增是真的拿项羽当自己的亲儿子对待了,否则在痛失如此良机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自然会有不当之言。而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范增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越线了。

我们都知道,陈平使了个离间计,范增就辞职了,但这件事的背后我们细细推敲发现,这个反间计就一直在将范增置于死地了吗?

我看未必,陈平的这个计策也没有多么高明,就是因为接待规格引发的风波,但这么个事件根本不可能就动摇了范增在项羽心中的“亚父”地位。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个局势就能知道,范增根本就没有必要与刘邦交好啊,当时,刘邦被困于荥阳城里,形同瓮中之鳖,范增怎么可能去在这个时候与刘邦交好,相信这种事的人也只有项羽这种直线思维的人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范增早就有了不和之心了,实际上两人关系并没有那么好,一个刚强气盛,一个足智多谋,但是范增受不了气,被项羽怀疑之后,他既没有辩白,也没有试图消除误会,而是辞职回家了,回到家后生了毒疮,该病多因气血阻滞导致,用现代医药解释就是被气死的。

项羽如果听了范增的计策会不会发生楚汉之争吗?从题主的字面意思分析应该指的就是“鸿门宴”事件了。

事实上,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在范增看来的确是失去了一次绝好机会,但是项羽也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在鸿门宴上项羽还这真的不能杀刘邦。

当时,项羽和刘邦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本不应该来赴宴,他本可先称王,但当刘邦带着珍宝至鸿门谢罪时,刘邦早已占据了道德优势,刘邦把自己包装成道德完人,同时把功劳和称王的资格拱手让给项羽,并称自己只是在为项羽打前阵。

那么此时如果项羽执意要杀刘邦,那他将会面临以下情况:

  1. 势必会失去诸侯们的信任,威望受损那是必然。
  2. 如果刘邦军队全力反抗,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
  3. 即使打败刘邦的军队,那么这些人也不会为己所用,因为刘邦军中秦人居多,项羽才坑杀了20万秦军,名声臭到十万八千里。
  4. 如果项羽和刘军窝里斗,那么其他诸侯将有机可乘,项羽更加无法控制局面。

因此,对于当时的项羽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急着杀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在巨鹿之战中建立起来的优势,抓紧机会获取人心。

正因为没杀刘邦,项羽才得以进关后分封诸侯,而这也是他得以被称“西楚霸王”的前提。以实现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事。

而在此后的几年中,如果项羽和范增没有不和之心,事事听从范增的计策,以项羽的发展态势,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楚军吞并汉军那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恰恰因为范增是刘邦最怕的对手,如果范增离开项羽,以项羽年轻气盛和大脑的直线思维模式那自然是不能成事的。

所以说,项羽听不听范增的计策,楚汉都会相争的,但范增的辞职,绝对影响了楚汉之争的走势。

小结:

通过范增辞职的表现来看,他最为一个“谋士”真的失了水准,对于谋士来说,智商固然重要,但是情商决定你是否被重用和能否登上更大的舞台。

范增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了范增的楚军,自然也就唱响了衰败之歌。


品读历史者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结果却是出生低贱的刘邦胜利了,楚霸王自杀结局。可是项羽有谋士曾建议杀死刘邦,今天我们假设如果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他还能夺取天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假设。

项羽与范增

项羽跟随叔父反抗暴秦,没有一个著名的谋士。于是乎,项羽放下身份去请范增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而范增一看到项羽,就觉得项羽勇武不凡,于是不顾自己七十多的年龄与年老的身体出山辅助项羽。即使到死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项羽。从这里我们看出,范增其实是很喜欢项羽的,甚至于对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

项羽自从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势如破竹,实力渐渐强大起来。项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龙驹英布也不敢不听。范增帮助项羽,几万军队大破秦军二十万,能力可见一斑。

项羽打心眼儿里也很尊敬范增,自从叔父死后便人范增为亚父,二人的关系更胜从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一句话形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那么各位看官又要说了,范增如此厉害为什么项羽输了。究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范增说的话。

作茧自缚

当项羽与秦军激战的时候,刘邦帅军从另一条路绕过秦军主力。一路顺利的进入到了秦国都城,更是听从张良的建议,封库,善待宗师,不准扰民的建议。在秦国民众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这里看得出,刘邦知人识人,也知道自己要谋求霸业。

而这边项羽击败秦军之后来到霸上,范增听说了刘邦的作为,觉得此人必须要死。于是乎,就发生了我们所属知的鸿门宴,然而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刘邦的糖衣炮弹之下放走了刘邦。范增知道后,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见这个老人心中有多么的失望。随后项羽进入咸阳,范增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关中百姓,可是项羽依旧没有听他的。不仅杀了前秦宗室,还防火烧毁阿房宫。最后带着金银财宝走了。这个两个失误也导致项羽,作茧自缚人心尽失,最后落得兵败自杀的凄凉下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项羽真的完全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善待百姓。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他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也许我们今天就不叫汉人而是楚人。可惜,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让自己成为了失败者。


无敌通史


范增是安徽人,秦末著名政治家,他出来反秦时已经70岁了,由于比项羽大40岁,项羽后来称其为亚父,可见项羽对范增还是很尊敬的。

范增很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于是建议项羽趁其羽翼未满杀之,但也许项羽身出大家族,自小有优越感,再加上自身性格高傲,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也不想背后捅刀,做小人之事,所以就未接受范增建议,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后来由于范增的计谋项羽不是很喜欢,所以刘邦就用了离间之计让范增辞官回家,项羽也同意了。这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项羽对范增并不太信任,关系也只是君臣关系罢了,亚父之名只是名义上的说法罢了。

大家都说项羽如果听从范增的计谋,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了,但我觉得,刘邦是小人之心,地痞流氓,他的手段可不会像项羽那么光明正大,刘邦之所以敢去鸿门宴,就是想到项羽也许不会采纳范增的计策,知道他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牢固,如果项羽与范增关系牢固,刘邦的下一步也许就不会这么走了,最后发表一下感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运既如此,在多如果也无用了!





幻境影射


范增是项羽起兵反秦的主要谋士,关系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范增出仕时就已经七十岁了,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称他为“亚父”,可以看出项羽对他既尊重又亲切,把他视作父亲一样。

1、范增一劝项羽

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却率先进入了咸阳,并且派人守住了函谷关不让项羽进入关中地区。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带人攻下函谷关,刘邦吓得仓皇逃跑。这时项羽有兵马四十万,刘邦有兵马十万,范增跟项羽说,刘邦是个贪恋财务,喜好美女的人,这次进入咸阳城却对百姓秋毫无犯,他的图谋不小。现在趁他还不够强大,消灭他,你就可以称王。

项伯听到范增的话,以为项羽要攻打刘邦了,连夜跑去和在刘邦的手下任职的好友张良送消息,让他快跑。张良却将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到后,非常害怕,给了项伯很多财务,并许诺和他联姻。项伯回去劝项羽说刘邦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项羽便没有攻打刘邦。

2、范增二劝项羽

刘邦赴鸿门宴时只带了百余名士兵,范增再次劝项羽杀了刘邦。在宴席上,范增三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却不理会,假装没看见。

范增就叫来项羽的弟弟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伺机刺杀刘邦,被刘邦蛊惑的项伯破坏了这次计划。刘邦看见情况不太对,逃跑了。范增大骂项羽,你这种人成不了大事,不值得我辅佐你,夺取你江山的人一定是刘邦。

总结

范增两次提议项羽斩杀刘邦的时机都很好,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我不能说肯定能打败刘邦的部队,毕竟就算刘邦死了,还有韩信等人领导刘邦的部队,但结果肯定要比乌江自刎要好很多。至少不会连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有,结果肯定会和历史不一样。


知涯说历史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1. 项羽和范增前期关系很好!后期刘邦“谋臣陈平”离间二人关系,项羽开始怀疑范增,最后范增弃项羽而去...

2.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计策诛杀刘邦,中国历史将改写!

先说说项羽和范增的故事吧...

范增与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至交,项羽是由项梁养大。范增虽是项羽的谋士,但他与项梁几乎可以说是义兄弟(没结拜)项梁死时,项羽大概也就二十岁。他出于对好友的情义,接替项梁,做了项羽的监护人。很关心项羽,处处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范增辅佐项羽,不为高官,不为金银,完全是出情义!不图任何回报,这与一般谋士不一样。

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亚”的是“次于”或“低于”的意思)。亚父是指次于自己父亲相当与叔父的意思!像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相同,古代的排辈是伯、仲、叔、季、年长与自己父亲的称伯父,次与父亲的称仲父,再次者称叔父,末者称季父。这种关系没法再好了吧!

再说说项羽这个人...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本人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暴秦!项梁阵亡后,在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

后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彭城之战大败汉军!之后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后人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最后说说项羽为什么不听范增计策:鸿门宴上诛杀刘邦!

先说“匹夫之勇”《史记》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可以想见其英武魁伟、肌肉发达、孔武有力。谁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项羽在鸿门宴上就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愣头青。天不怕地不怕,又兵峰正盛,刘邦一个五十几岁的糟老头子能有何惧?所以不听范增之言!可谓匹夫之勇无疑...

再说“妇人之仁”妇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

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乌江自刎就是妇人之仁!什么“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还有一句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更何况当时项羽才三十几岁!可谓风华正茂...

我们应该感谢霸王!要不然现在的中国就会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难成大器...


渣哥放映室


人们注意到,范增有先见之明地指出:未来跟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但是没看到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范增的短板。实际上,项羽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二人关系也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融洽。

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的建议,刘邦也不会遇害,因为范增和项羽都做不到,对已经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的刘邦下手!所以,楚汉争霸跑不掉。

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史记》记载了范增三件事,第一件事献策项梁拥立楚怀王,第二件事建议项羽鸿门宴杀刘邦,第三件事荥阳与项羽分道扬镳。通过这三件事,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范增的能力。

  • 1.范增有很强的洞察力

范增对事件的穿透能力,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他能通过表象,一眼看穿本质。比如,对陈胜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义军缺少一面旗帜,导致队伍后劲不足,缺乏统一人心的标杆。所以他建议项梁,拥立楚王之后,让天下人统一到一面旗帜之下。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建议确实起到了作用,项梁借着楚怀王的名义,和先祖项燕的名望,队伍迅速发展。虽然他的这个计策,也给项羽后期如何处理楚怀王这个累赘,带来大麻烦,但不能否定范增的眼光独到,顶多说范增看到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完美。

在看待刘邦的问题上,范增也表现出了他的敏锐。他能通过刘邦抢先入关,并在关中秋毫无犯的举动,嗅觉到了刘邦不安分的气息。所以,他直言项羽,未来对你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个刘邦,赶紧除掉。

这两件事都说明,范增的洞察力非常强,七十年的生活历练,没有辜负他“好奇计”的大名。

  • 2.范增长于决断杀伐果决

范增如果是单位一把手,绝对是个好的决策者,他所表现出来的决断能力,和果决的杀伐,一点老人家的暮气都看不到,而是充满冷峻、刚毅和霸气。

一般情况下,谋士之所以只能做谋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谋士往往看到问题所在,却没有贯彻执行方案的领导素质,我们在范增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气质。

比如对待刘邦,他坚决主张从肉体上消灭,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项羽动手,项羽犹豫不决时,他干脆越俎代庖,布置项庄上场,行刺失败后,气得大骂项羽。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范增又不是一位好的谋士,喜欢越位行事。

  • 3.范增缺少仁爱和价值取向

项羽一生中,没少留下违背道德的杀伐行为,比如坑杀二十万秦军、祸害关中、谋害楚怀王等,这些事件中,丝毫没有看到范增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尤其是楚怀王之死,按理来说,楚怀王是范增力主拥立,他应该对这件事有所表态。没有反对意见,就表明范增是项羽这些行为的支持者!

所以,后世不少史学家认为,范增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其实也不奇怪,范增的表现足见他就是一名纵横家,一切为目标服务,善谋断,不受道德约束,跟儒家就不是一类人。

  • 4.范增短于识人和自省

范增最大的能力短板,就体现在识人和自省,这一点基本是史学家们的共识。

范增一边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一边还是充满期待地辅佐他,一边受着气,一边又忍气吞声为他出谋划策,从根子上讲,他还是不能看透项羽的本质。

同时,范增对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自省,明明是一个谋士,偏要替项羽决断,明明年事已高,偏偏执着于靠不住的功名。所以,包括蔡东潘、苏轼在内的史学家,都指责范增在这方面的“鄙陋”。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到底如何?

表面上看,项羽对范增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信赖,对他以“亚父”相称,其实这都是表象,和后人的误解。

  • 1.“亚父”的称谓是尊敬,但是不代表信赖

后人一看到“父”,就误以为项羽以“父”称之,就一定表示项羽拿范增当爹,其实是误解。“亚父”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老爹”,是指对年长者的尊称,一种泛概念称呼,而不是特指,就相当于今天,你称呼身边熟识的老人家为“某老爹”一样,没有特别含义。

大概是范增曾经辅佐项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是范增的少主,所以,项羽的这个称呼,被附会了一些特别的亲近,但是无论如何,跟“父”的概念差得太远,更与信赖没有关系。

  • 2.项羽没有把范增的建议当回事,也没拿范增当重臣

都说鸿门宴上项羽糊涂,不理解范增的一片苦心,其实站在项羽的立场,恐怕未必如此。项羽真的一点看不出来刘邦的威胁吗?如果是这样,他为何在分封刘邦的时候,煞费苦心地将他封在偏僻的汉中?

项羽更关心的事其实是当下,而不是未来,当下是什么?灭秦以后,让所有的反王们,感恩戴德地回到封地。因此他不想起争端。虽然他手握大权,毕竟楚怀王才是名义上的共主,他首先要考虑,不能因为自己的极端手段,导致诸侯王彻底倒向楚怀王。

所以,只要刘邦表现出顺从,哪怕是表面的顺从,眼下不生事,项羽都可以容忍。范增考虑的是未来,完全不顾眼下,所以立场不一样,处置方法就有差异。不过,作为决策者的项羽,他没必要事事都对范增讲那么透,况且楚怀王是范增建议所立,项羽能说吗?

  • 3.陈平的离间计得逞,表明项羽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

陈平的离间计其实不算高明,为何就起了作用?离间计离的是心,假如彼此之间没有裂痕,再高明的离间计都不起作用。相反,只要彼此之间有裂痕,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被扯裂!

至于项羽为何不信任范增,历史上多有猜测,大才子苏东坡认为,他们之间的裂痕就在楚怀王身上。苏东坡认为,项羽杀楚怀王一定遭到过范增的激烈反对,这件事给他们二人之间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不过史书没有记载,只能是猜测。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范增在项羽心目中,从来就不重要。后世人认为范增重要,是因为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后人觉得范增重要,所以想当然认为项羽也一定认为范增重要。

正因为项羽不认为范增重要,所以,背离间就很容易。

项羽听从范增,真的就能干掉刘邦吗?

讲清楚了范增的能力,以及他与项羽的关系,就能回答一个问题了:假如项羽跟范增没有嫌隙,对他言听计从,还会不会有楚汉相争?

换一个问法就是:假如项羽接受范增的建议,能杀得了刘邦吗?我认为很难!

在出席鸿门宴之前,刘邦阵营是做了充足准备的,不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莽撞行为,第一个准备就是项伯的内应。要知道,项伯的份量远不是范增可比,他既是项羽的叔叔,又是项羽阵营最重要的实力派人物。

项梁起兵不是光靠他自己,而是整个项氏家族,包括项伯在内。所以,严格意义上讲,项伯是项羽集团的大股东之一,项羽做不到完全独断专行。

这就不难理解,项伯为何敢公然做出资敌行为,项羽明知道项伯已经提前泄露了他的计划,不但没追究,还接受了他的建议,原因就是项伯的份量太重,项羽不得不慎重考虑。

有项伯在,刘邦等于戴了一顶钢盔,除非项羽为了接受范增的建议,跟项伯闹内讧!

刘邦还有第二手准备:随行有死士护卫,坝上有军队接应。

项伯这个护身符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在刘邦出行之前,一定是有解的,否则刘邦不可能去。鸿门宴对刘邦阵营来说已经是明牌,既然是明牌,就一定是在有对策的基础上才能出牌。尽管后面的准备没有发挥价值,但是零星的资料显示,张良等人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

或许还有没有暴露的第三手准备:比如策动其他诸侯王集体反抗,或者启动项羽阵营中预埋的钉子,等等。

这两种情况会出现吗?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把刘邦的危机包装成项羽与所有诸侯王的矛盾,捏住项羽的软肋,这一定是常规操作。项羽在刘邦那里有钉子,刘邦就不能在项羽那里有钉子?不可能的嘛。

总之,只要刘邦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还出席鸿门宴,就表明一定是安全的,一定考虑到了项伯失败的可能。

所以,即便范增说服项羽,鸿门宴也一定不可能得逞!

综上所述,范增有很强的洞察力,也有很强的决断能力,可是他也有很明显的短板,从细节分析看,范增在项羽心目中地位并非想象中那么重要,两人的关系也并不那么亲密,这就是范增后来被项羽抛弃的原因。

即便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也达不成鸿门宴上杀害刘邦的目的,何况项羽原本就不是很信任范增呢!


寻根拜祖


项羽与范增关系前期来说是非常好的,后来范增离开项羽,不是两个人的关系不好了,而是因为在计策上发生了分歧。如果项羽听从范增计策,战争肯定还会发生,因为这是项羽所遵循的统治体制所决定的,但是刘邦肯定不是牌桌上的人。

对于范增,太史公没有给他一篇专门的记载,或许是不敢,或许是范增如流星一般,匆匆划过。

我们先看下范增在项羽统一天下历程中的作用

范增跟随项梁的时候已经70岁了,重要的是范增跟随项梁的时候,正值起义精神领袖陈胜被杀,项梁刚和秦嘉内讧完,正在和章邯苦战,可以说这个时候,整个起义军正处于形势最低谷。这个时候,能来投靠,那绝对是“铁粉”。

范增来了之后,至少有三个正确的战略

一是协助项梁建立了起义的正统性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以上是范增见了项梁所进之言,项梁于是采用了以楚国复国的名义,立熊心为楚怀王,开始了复国大业,取得了道义上的正统性。从此,项梁和项羽争取到了长江流域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是协助项羽完成了军事权力的统一

在章邯包围赵国,准备将义军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楚怀王也开始了对权力的收拢,准备将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派遣了宋义、项羽、范增带领人马去攻打章邯。在途中,项羽假传命令,将宋义杀死,并且迅速稳定了军心,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统治权,发动了巨鹿之战,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名。虽然,太史公吝啬笔墨,为将范增的作用写入其中,但是以范增“三把手”的身份,如果没有范增的支持,项羽个人是绝对不会稳定军心。从后面的巨鹿之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将士对项羽的领导是很忠心的。

三是为项羽策划了“鸿门宴”

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范增对时事的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刘邦是一个最大的不稳定分子。虽然项羽并没有执行范增的计划,但是这个计谋肯定是正确的。

而且从当时的事件可以看出,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不仅仅是亚父的尊称,而且还有相互扶持的情感在里面。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想想一个臣子敢对君上说出这句话,肯定是午门外的伺候。

项羽的性格使得他对权力有着绝对的控制欲

项羽的性格可以从陈平的评价看出:恭敬爱人,至于行功爵邑,重之。项羽为人还算不错的,一看也是出身贵族,有着贵族的礼仪风范。但是对权力、财物看的太重,可能与从小的经历有关。

在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中,估计也没有听范增的话,比如定都彭城,杀害义帝等,以范增的计谋,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说,关系好,并不代表权力的分享,也正是因为权力的纷争,导致两个人分开。如果两个人关系破裂的话,义帝都能杀,何况一个老头。

如果范增不死,可以稳住项羽的大后方

我们看刘邦的军事战略,刘邦在中原地区与项羽反复拉锯,拖住了项羽的军事主力;韩信从东线进攻,攻占赵国、齐国,对楚国实施战略包围;王陵在西线,在侧翼骚扰项羽,保证刘邦的主力安全;彭越在楚国后方实施暴乱,破坏生产,打劫粮道,对项羽的后勤保障实施打击。

如果范增跟随项羽出征,刘邦绝对会死在成皋之战的滎阳城里。

如果范增留守楚国后方,彭越绝对没有机会作乱,可以保证项羽的后勤供给。

所以说,范增在楚汉之战中,绝对是萧何或者张良一样的存在。至于项羽会不会输,我想一定会,但击败项羽的就不一定是刘邦了,历史将会改写到另一个人身上。

至于为什么会输,在回答“假如给项羽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会输给刘邦吗?”的时候,进行了分析,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谢谢支持。

结论:项羽和范增两个人关系很好,因为项羽对权力的欲望导致两个人思想上的分歧,但不是感情上的破裂。如果范增在的话,刘邦不会活到垓下之战的。


傲虎楼主


范增是项羽集团唯一能拿出手的谋士,项羽当然很尊敬他,并称其为“亚父”,项羽领兵打仗可以,但稳固后方,还得需要范增这样的人物,只是后来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一眼识破,并对项羽直言,我年龄大了,将死之人,整天和大王出生入死,难道就为了贪图荣华富贵?项羽不为所动,范增只好大呼“竖子不足与谋”,然后,辞别项羽回家,在半路背部得疽而亡。

项羽要是听从范增之谋,刘邦坟头草老高了,范增能看出刘邦将是楚的大敌,想扼杀刘邦,没想到项羽妇人之仁,放走刘邦,还出卖了曹无伤,真是够愚蠢的。

若是范增在,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是逃不过范增的眼睛的,项羽也不会有垓下之围,楚霸王不应该这么早退出历史舞台。


饕餮中国


范增虽说出身不高,但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总想找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过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所以到了70岁时,还是没有名气。范增和项羽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声中,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合作。秦二世时期,项羽跟随叔父项梁策划反秦大计,范增得知消息后,前来投靠项梁。后项梁在定陶同秦军作战中被杀,项羽接管了楚军,范增也就跟随了项羽,还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也成为了项羽的第一谋士。



项羽身份尊贵,家世显赫,自己又武功盖世,王者之气彰显。范增作为第一谋士,项羽对他也是非常尊敬。虽不能说是言听计从,却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谋,对当时的时局也是分析得比较到位,有一定的远见,在项羽的军事布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计策和谋略也被项羽及部下认可,军中地位仅次于项羽。



当刘邦先入关中后,秦王子婴率众投降,宣告了秦朝的灭亡。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安抚秦国民众,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刘邦的变化,于是提醒项羽,刘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建议项羽想办法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范增亲自布置,为刘邦设计了一道鸿门宴,本想让项庄在宴会上,借舞剑助兴之机刺杀刘邦。没想到范增的计谋,被项伯泄密给了张良,刘邦最后才得以逃脱,鸿门宴之计以失败告终,范增被项羽的妇人之仁气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骂项羽,并说竖子不可教也。项羽呵呵一笑,也没有跟亚父范增计较,在项羽心里,也许刘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亚父范增简直是大题小做。



历经鸿门宴劫难的刘邦,虽说侥幸逃命,可范增的阴险和毒辣却给他留下了阴影,不除范增大事难成,于是刘邦把高层召集开会,陈平给他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同范增的关系,没想到这么个计谋,却很奏效,范增被迫辞职,称病回家养老,病死途中,刘邦集团清除了心头大患。



我们不能否认范增的才华,他也是一心辅佐项羽,想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刚开始范增同项羽的关系非常和谐,感情融洽,可范增这老头脾气有点爆,说话也不注意场合,经常把项羽当小孩子训,次数多了,项羽也就烦了,范增还是那样,不管你烦不烦,该说还是说,该骂还是骂。陈平对项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了解,用个破计就把他们的关系给瓦解了。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洋洋自得的说,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不能好好用,失败就是必然的事。其实说历史没有如果,假如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了,不要说楚汉之争不会发生,就连大汉王朝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