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藥業集團“阿膠博物館”設計中的文化元素(文化篇)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阿膠工業旅遊文化園區


摘 要

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阿膠,猶如一顆明珠,在醫藥界留下救死扶傷的濟世美譽。它蘊涵著豐富的醫學文化內涵,凝聚著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探索、心血和智慧。如今,阿膠已成為中華民族中醫藥成果的重要象徵。阿膠,在古代社會中狀態是作為中醫藥藥品價值存在的,而隨著社會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和生物製藥的不斷創新,其應用領域已經成功地涉及到保健營養品行業以及餐桌養生食品行業,甚至還作為休閒飲品,更多的種類和形式正一步步走進社會大眾家庭。其深厚的文化歷史也越來越清晰地由從業者和相關研究者挖掘出來,得到廣泛地傳播。

在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備受設計師和藝術家關注、研究並加以應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在展示空間中的不斷創新、不斷開拓,讓大眾可以更多地接受並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目前,阿膠歷史文化與展示空間設計結合的理論研究及形式上的整合,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所以,對阿膠歷史文化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梳理,並對其運用的方法與手段等理論進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次課題以“魯潤阿膠博物館”為例通過以下三點深入探討阿膠歷史文化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1、探討國內阿膠歷史文化的現狀解讀,全面分析並歸納阿膠歷史文化的特色以及所包含的地域人文藝術特徵;2、闡述阿膠歷史文化在展示空間的實踐表現形式,剖析阿膠博物館設計要素以及展陳表現實施方法;3、結合室內展陳的構思,來探討室外空間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阿膠文化;魯潤阿膠;博物館;展示設計;實踐應用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阿膠

引言

阿膠,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廣泛的醫學應用,在中國醫藥寶庫中佔據著不可或少的位置,被稱為國藥瑰寶。中國曆代醫家都重視它特有的工藝和療效,一直延續兩千多年,為人類健康醫學所推崇。阿膠從業者靠著傳統的制膠工藝、悠久的阿膠文化、自然的生產條件,經過一代代的繼承發展,這個古老的傳統中藥不斷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已成為醫療領域和健康保健領域的支柱產業之一。與此同時,阿膠文化在中華傳統醫藥文化中得以獨樹一幟,世代流傳,以致今日成為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文化元素。阿膠文化在繼承與發揚的歷程中,創造出輝煌的精神和燦爛的文化,留存於山東省內,名揚於四海內外,山東各地豐富的歷史文獻遺蹟,就是最好的證明。

筆者自2010年開始接觸阿膠行業,並先後為多個阿膠企業與阿膠歷史文化研究行業進行過設計服務,在這過程中,逐步瞭解了阿膠文化發展背景和相關的文化常識,有較好的歷史文化研究基礎,加上自身多年來一直從事規劃與展示設計行業,所以選取本課題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本次課題,是在前人基礎上更加專業性地把自身專業技術知識結合到阿膠歷史文化中來,為將來的阿膠歷史文化研究者做實踐應用的基礎,也為系統全面、真實考證的結論下,探討阿膠歷史文化的室內展示應用,把藝術設計語言運用到阿膠歷史文化傳播中,為行業研究者提供一個全新的啟示引導。

本次課題以下四種方法進行:①擬採取問卷調查(分別就阿膠行業、中醫行業、醫院醫療機構、醫學院、山東各地方學院、連鎖藥房、旅遊景區、文博館等領域摘選代表性區域做問卷調查)。②古籍考證(各大圖書館、史料館、縣誌辦、市志辦、醫學機構做詳細的文獻摘錄)。③專家與民間藝人訪談(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聊城市東阿縣、菏澤市鉅野縣、濟寧市嘉祥縣、泰安市東平縣等地區有關阿膠業從業者的訪談)。④案例研究(東阿阿膠博物館、福牌阿膠博物館、宏濟堂博物館、魯潤阿膠文化館、東阿阿膠養生園、東阿影視基地等已經建設完畢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迴歸分析,進行詳細的整理,進行課題研究。

通過本次課題研究,詳細系統地整理歸納出阿膠自起源發展至今過程中各歷史時期遺留下的文化特色,並以當代展示空間的視角來審視阿膠文化的表現方向和傳播多樣性,讓更多人走近阿膠文化,瞭解阿膠文化,進而可以更好地傳承發展阿膠文化。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阿膠

第一章 中國阿膠歷史文化概述

1.1 中國阿膠文化的歷史現狀

兩千年來,阿膠從業者靠著傳統的制膠工藝、悠久的阿膠文化、自然的生產條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繼承發展,這個古老的傳統中藥不斷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如今已成為醫療領域和健康保健領域的支柱產業之一。與此同時,阿膠文化在中華傳統醫藥文化中得以獨樹一幟,世代流傳,終至今日成為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文化元素。阿膠文化在繼承與發揚的歷程中,創造出輝煌的精神和燦爛的文化,留存於山東省內,發揚於四海內外,山東各地豐富的歷史文獻遺蹟,就是最好的證明。

阿膠歷史文化在山東生根發芽,是有歷史考證的,也正是因為山東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魅力才得以延續至今。追溯到漢代對阿膠的記載的醫術《神農本草經》開始,歷經各朝代傳承至今,存世醫術不下上百著作;記錄阿膠的詩詞歌賦也有幾十篇章;民間歷史傳說故事有十幾個版本;與阿膠有關的知名歷史人物,僅記錄在冊的就有二十多人;傳世家書、家信中對阿膠有提及的更是多不可數。其歷史文化更是跨域了醫學、文學、美學、地理學、動物學、歷史學、考古學等不同專業領域,而且各個領域均有其不可獲取的文化研究價值。

過去,提及阿膠,絕大部分人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醫療、藥引”等醫藥領域。如今,從“OTC”國藥準字號到“保健食品”文號,再到如今的營養品、食品、禮品,已經逐漸被社會大眾普遍認可。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與生活條件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的生活理念較之過去有了全新的認識與追求,同時,大眾健康審美觀念革新也使得阿膠行業進入大眾消費階段,阿膠產品也逐步走進千家萬戶。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阿膠工業旅遊文化園景觀雕塑

1.2 中國阿膠文化的建設發展

世界阿膠看中國,中國阿膠看山東

阿膠作為國藥文化,也是齊魯文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遺產。近幾年來,以山東省平陰縣、東阿縣、鉅野縣等地區為代表的阿膠生產企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好形勢下,將阿膠產品從小到大逐漸波及到全國乃至東南亞。將兼含著傳統配方、時代創新的阿膠食藥保健品推上了醫療保健行業前列,從而,為當今中國大健康產業又增添了一枝別具特色的奇葩。目前,國內為阿膠文化建設有代表性的有:東阿阿膠集團,將阿膠製作技藝申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完成中國阿膠博物館、東阿阿膠養生文化苑、東阿藥王山景區等主題旅遊區;福膠集團,復修了古東阿明清時期阿膠作坊、建設了福膠博物館、阿膠文化園等主題文化區;魯潤阿膠,規劃建設了華夏阿膠文化園、華夏阿膠研究基地、魯潤阿膠博物館等工業旅遊主題景區。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二十四節氣養生與阿膠

從實際現狀出發,調研得出結論,阿膠文化研究者多是醫學界和企業界背景。雖然他們已經接觸了中國千年來阿膠文化,但他們的著眼點依然是醫療醫藥專業或企業自身文化為本的,大部分都是站在醫藥角度談阿膠的成份、化驗、醫學成果、藥品檢驗等成果或阿膠生產企業宣傳、自身品牌推廣效益,要麼是科普醫學,要麼是各執一詞。這些研究建設成果雖然已經提升了阿膠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但很難將阿膠文化“系統、公正、純粹”地介入到公共空間系統中,“醫療為本”與“產業為本”的工作取向造成了建設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層次將阿膠文化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得到社會性支持系統,沒有系統瞭解並傳承千百年來阿膠帶給我們的璀璨遺產,更不可能會把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實踐到當代現實生活中來。

近年已有學者開展了阿膠文化探源的研究工作,這些成果無疑涉及到了阿膠文化在社會關係中的認知層面,但缺少實際和有力的社會支持,缺乏相關的社會服務提供。這類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沒有在實踐上引入到現實生活中來。

因此,這為阿膠文化研究者(尤其是空間應用方向)的介入提供了空間。阿膠文化應該被系統整理出來呈現給全社會去關注,尤其是站在“空間展示”的角度會更直觀表現,更容易立體化地供各領域人群體驗、瞭解、傳承!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阿膠博物館

第二章 阿膠歷史文化展示空間特色與表現方向

2.1 阿膠歷史文化展示空間特色解析

2.1.1 阿膠歷史與地域文化的構成關係

中國的傳統中醫藥有廣泛的來源,每一種藥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散發出豐富的文化氛圍,某一種中藥在某一地區所得的名稱是當地獨有的傳統文化特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深深影響到人與動植物之間的相互生存發展關係。傳統中藥的地區差異都能和當地的地貌、氣候、土質、水質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冠以地名來命名的中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阿膠。作為道地藥材,阿膠的質量與它的地域產地、加工過程、水和原料皮質有著直接的關係,特別是水質,是保證質量過硬的最關鍵因素。那麼,我們圍繞這個線索展開其地域文化的探究。目前最早介紹阿膠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上經》(東漢時期)對阿膠(稱之為“傅致膠”)有了這樣的記載:“味甘,平,無毒。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南朝粱代醫藥學家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上品·卷第一》裡有了更明確記載 “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按照當前古籍記載,得出“東阿”和“阿膠”的確有著密切的地域構成關係。翻開有關縣誌資料,研究發現古代所謂的“東阿”在春秋時期名“柯邑”,大約在今陽穀縣阿城鎮西北三公里處,正是古濟水流域。秦朝改阿邑為東阿,立東阿縣,屬東郡。漢承秦置,至北魏時治所東遷,至明代洪武年間遷至谷城縣,即今平陰縣東阿鎮,改谷城為東阿縣。建國後以黃河為界,國家重新劃定轄區,東阿鎮屬平陰縣延續至今。

《禹貢》記載:“濟水所經,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變味,煮黑驢皮為膠,可療風疏痰。”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記載:“東阿有井大如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記載:“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熬膠,謂之阿膠。”明代醫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阿井乃濟水所注,取井水煮膠,用攪濁水則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蓋濟水清而重,其性趨下。”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載:“阿膠,其功效在於水。”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古代中醫記載阿膠藥效

由此可見,古東阿地下水來源於古濟水。據乾隆帝《濟水考》記載:“清莫過於濟”,意思說江河中最清澈的就是濟水。並稱其水質重,比其他水每立方重8公斤左右。按清代大醫學家陳修元的觀點,濟水合於心,人之血脈宜伏而不宜見,宜沉而不宜浮,濟水制膠正於血脈相宜。《宋史·地理志》記載:“宣和元年,改為東平府。貢絹、阿膠。縣六:須城,陽穀,中都,壽張,東阿,平陰。濟州,上,濟陽郡,防禦。貢阿膠。縣四:鉅野,任城,金鄉,鄆城”,記載當時作為貢品上納朝廷阿膠者,除鄆州外,尚有濟州。按宋代鄆州轄六縣,即須昌、陽穀、中都、壽張、東阿、平陰;濟州輻四縣,即鉅野、任城、金鄉、鄆城。(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可見宋代時期除了東阿之外,濟寧、鉅野、鄆城、陽穀等其他地區也存在阿膠生產環境。

史書記載的這些地方正是古濟水流域,尤其以鉅野最為特殊。古濟水的流向在《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菏澤,古澤名),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結合《菏澤縣誌》記載:“自漢以後濟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儀封縣界流入曹縣北三十里,又東北經定陶縣南謂之南濟;二是自隸東明縣流入,經菏澤縣南謂之北濟,二水在鉅野合流(入鉅野澤),北經鄆城縣南,又東北入東平州界(現在的東平縣、平陰縣、東阿縣等地區)”。

古濟水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哺育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阿膠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以她獨有的文化形式,代表山東地方精神的一種道地藥材而一直和淳樸、勤勞、智慧的人們一起共同見證歷史、傳承文明。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阿膠工業旅遊文化園景觀雕塑

2.1.2 阿膠歷史與人文文化的構成關係

阿膠文化的本質是醫學文化,是中醫文化的中藥組成部分,是服務於醫療養生、滋補保健為根基,經過歷史的長期發展並不斷豐富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除了在醫學醫藥界佔據了重要位置之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阿膠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從中提煉出深厚的歷史積澱與豐厚的人文情感,在此基礎上藉助不同歷史時期的史脈、文脈、商脈、禮脈等平臺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其文化魅力。

阿膠,在封建社會生活醫藥行業中所佔分量非常高,深受封建貴族所喜好,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三大寶”,被歷代文人妙稱“仙藥、靈丹、妙藥、聖藥”,在我國的外交史上,阿膠與瓷器、絲綢、茶葉,一直被定為禮交上品,被譽為“中國四大國禮”, 並隨著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貿易商道,傳播四方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籍和傳說故事。

最早的相關記載,歷來傳說西漢《淮南子》中有“阿膠一寸,不能止黃河之濁”[3]一句話,是比喻再好的良藥,它的功效也不是無限的,是在現有的“阿膠”記載中最早詩詞所述,得出秦漢時期阿膠已聞名。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把驢從西亞引進中原地區的,《史記》裡稱其為“奇畜”,奠定了後來驢皮做阿膠的材料基礎。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之子、大詩人曹植在封為東阿王的三年間作了十幾篇詩文,其中《飛龍篇》:“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詩中所指的仙藥,就是阿膠。

唐代詩人羅隱《黃河》:“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借用阿膠和黃河作比喻,暗示當時的科舉考試的虛偽性,揭露官場和黃河一樣汙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去,也無濟於事,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唐代肖行澡《全唐詩·宮詞補遺》:“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錄自《全唐詩》之《官詞補遺》卷五,是形容楊貴妃天生麗質,皮膚細膩,原因全都是因她悄悄服用了阿膠的緣故!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蒸阿膠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秋葉梧桐雨·錦上花》:“阿膠一碗,芝麻一盞,白米紅餡蜜餞。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帶笑看。潤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錢。”這首曲子,是寫楊貴妃的,將阿膠與芝麻、核桃一起服食的養生之道。

明代朱克生《秋舫日記》之《莞爾唐史》:“虢國夫人娥眉長,酥胸如兔裹衣裳。東萊阿膠日三盞,蓄足冶媚誤君王。”以誇張詼諧的口吻說楊貴妃的姐姐一天喝三次阿膠,以便取悅唐明皇。明代嘉靖時期何良俊以其《清森閣集》著作聞世,其中有《思生》詩曰:“萬病皆由氣血生,將相不和非敵攻。一盞阿膠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是說阿膠能補氣養血、和中益氣的神奇功效。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他駕駛的寶船之上除了絲綢瓷器還有中藥材,其中就有阿膠。這是阿膠出口海外的最早記載,也說明阿膠是中國特有的珍貴產品。《南洋年鑑》及《明史·滿剌加國傳》均有記載。

調研過程中得知,清咸豐年間,懿嬪(後來的慈禧)得病“血癥”,治療多次仍不見好轉。戶部侍郎陳宗媯奏告咸豐皇帝,建議她服用山東阿膠治療,後便聽從他的意見,試著服下阿膠以調經止血,果然血止病癒,後來順利的產下了後來的同治皇帝。於是,慈禧對阿膠青睞有加,視為珍寶,常年食用,並賞賜四品朝服黃馬褂一身,進出宮用的手摺子一個(和當年“聖旨”一起存放於福膠博物館內),現在故宮博物院鍾還收藏有當時宮廷所用的阿膠。《曾國藩家書》載:“茲因金竺虔南旋之便,付回五品補服四付,水晶頂二座,阿膠二封,鹿膠二封,母親耳環一雙。竺虔到省時,老弟照單查收。阿膠系毛寄雲所贈,最為難得之物,家中須慎重用之。(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可以看出阿膠在當時社會地位及珍貴程度。

中國近代史中最著名的人口遷移----闖關東,人口遷移時,他們所承載的價值取向、生產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也必然隨之移動。從明末到民國初期,均有山東移民關東物產中關於阿膠的記載,可見阿膠在這一歷史事件中見證的文化遷移。

中國與東盟創始五國傳統醫藥交流與合作的歷史系統研究發現:自漢代以來,中國陸續同五國的古國建立了朝貢和貿易關係,在近兩千年的交流歷史中,傳統醫藥互相影響補充,共同推動了各自傳統醫藥的發展。南洋報社有限公司發行的《南洋年鑑》可以看到:當時在新加坡的中藥品種包括了生藥、熟藥、成藥和滋補品等,中國每年向新加坡輸送的成藥銷售量最大者有陳李濟之蘇合抱龍、源吉林之盒仔茶、雲正記戒菸藥水、粵東的濟眾水、如意油、白鳳丸以及各種小兒藥散,還有閩南的範神曲、華北的阿膠、華中的六神丸等。

阿膠起源於本土傳統醫藥文化,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貿易與交流。阿膠文化的發展,由歷史的發展而影響,由多元文化的發展而影響。阿膠文化向世界普及發展,也影響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東方文明史研究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一山一水一聖人》主題浮雕

2.2 阿膠文化審美特徵的藝術表現方向

阿膠文化是處於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特定的地空間中形成、演變而存在的,所以阿膠文化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性、民族性、傳承性和社會性。作為中藥材的這一重要物種,其藥用價值和傳統飲食方面的應用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醫藥文化。從古至今,中醫藥行業經過大量的經驗積累及臨床應用,孜孜不倦地對阿膠進行研究推廣,從而產生了有關阿膠的大量醫藥成果,包括藥性記載、地理史學、詩詞歌賦、藥理研究、貿易名人軼事、中醫養生、藥方及醫案等。[20]同時,作為一種滋補保健食品,以阿膠養生保健也成為一種健康生活理念,推廣了越來越多繼承傳統、科技創新的醫藥行業品質,這都是千年阿膠獨特的文化所在。

為了加強阿膠文化建設推廣,體現阿膠文化的基本特徵,加深市民對阿膠文化的認識認知為主,更直觀、更清晰、更系統地展現阿膠文化的特色優勢,滿足人們對阿膠文化的需求,並進一步促進全社會加快阿膠文化建設,針對阿膠文化的特徵而進行藝術設計,可大致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獨樹一幟。阿膠文化,尤其是中醫藥籍和歷史地理方向的探究,在其尋本溯源,突出“道地”阿膠出自山東濟水流域,把人文相關最具有代表性和傳播性,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使其歷史文化更是豐富悠久。因此,把阿膠的歷史出處以及學術價值、文學與史學、醫學作為首要方向需要通過藝術設計手法來表現。

二、中醫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中醫藥行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不計其數的輝煌成就,阿膠作為中醫藥界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它與東方人的體質相關,與季節轉換的節氣元素密不可分,與人的性別及年齡而滋補分析,因此,把阿膠養生文化方向作為第二個重點方向需要通過藝術設計手法來表現。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阿膠賦(筆者撰)

三、本土文化豐富多彩。當代社會情形不同與古代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成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成就了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互相交融。把阿膠文化融入到本土文化中來,以時間軸穿線講述本土鄉土文化,構建文化多元化方向通過藝術設計手法來表現。

四、技藝文化匠心獨具。阿膠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時間與實踐,繁瑣而有序的技藝積累, 一代代先民就是以這樣的傳統工匠精神來製作阿膠。每塊阿膠的背後,都蘊含著傳統工匠的專注精神與不斷探索的文化傳承職責。阿膠工藝的傳承,更兼顧著一直以來國人對健康生活的嚮往,為打造出高品質阿膠產品,從業者們不僅融入知識與勞動,還高度謹慎每一個細微的制膠過程,再經過嚴格的品質鑑定,以確保每塊阿膠出產的至臻至品。所以,將傳統制膠技藝文化的表現方向作為第四個方向通過藝術設計手法來表現。

五、共享文化百花齊放。在研究阿膠文化的過程中,有幸接觸到了大量和阿膠有關的具有一定文物價值、收藏價值、觀賞價值及經濟價值的實物,這些物件中,有上百年曆史的中醫藥工具器皿書籍、彰顯代表時代象徵的榮譽物件、各種時期的包裝禮盒、體現貿易往來的單據證明、稀有珍貴的圖像造像以及當代的影視作品等各個領域、各種門類、各種形式的智慧結晶,雖然物有所屬,但是其自身文化屬於公共大眾共享的資本,也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果實,才造就了阿膠文化的枝葉延伸。將這些碎片整理起來,運用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法藉助空間展示平臺系統地陳列出來,是最為阿膠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表現方向。

六、傳承文化砥礪前行。沒有古人的智慧結晶,便沒有後世的文化傳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停步在傳統技藝的環境裡,服務當代人是遠遠不夠的!唯有科技的進步,不斷創新才是當代從業人該去探索的目標。這是一個工業化的快節奏時代,是一個多元化開放的時代,也是講究更高層次更高品質的時代,阿膠文化要想繼續傳承下去,也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從最初的“熬膠”理念,到後來“煉膠”實驗,到倡導“蒸膠不上火”的溫馨人性化養生習慣,一步一步不停地摸索、實踐,從而更好地進步,服務大眾健康養生的生活態度。我們無法預測後人會有什麼樣更好的超越行為,但我們始終堅信“文化傳承不間斷,未來必將有突破”!所以,把傳承阿膠文化作為激勵發展的藝術表現方向。

春季養生吃阿膠,中醫文化知多少(上)

魯潤阿膠博物館序廳



阿膠賦

天地之始,華夏篇章,

中醫濟世,萬古流芳。

千年歲月,日月陰陽

國之瑰寶,阿膠妙方。

大野澤畔,牡丹花香,

南北濟聚,舉世無雙。

濟水文明,源遠流長,

江河淮濟,四瀆之上。

國之烏驢,肌健神旺,

溫馴耐勞,其貌不揚。

勞役忠勤,固執拗強,

皮之上品,氣血滋養。

百卷醫經,蓋世良方,

精氣元神,救死扶傷。

食之平衡,蒸蒸日上,

道法自然,大愛能量。

承古拓今,奮發圖強,

科技創新,再譜華章。

之墨

庚子仲春

(未完待續,下篇“設計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