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收拾書成為壓垮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後一根稻草!


別讓收拾書成為壓垮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發現做了媽媽以後,特別會希望能給孩子從小就立下好規矩,養成好習慣。所以,我們常常特別重視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立刻馬上收好!

我舉雙手贊成,玩具玩完立刻馬上收好!

但是對於書,請別再抓狂讓孩子收拾,催著要孩子把書放回書架。

我來說說為啥。

第一,書不是玩具,書不存在收納意義。孩子容易沉迷玩樂,所以給他們玩樂的路上設置規矩是對的。比如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面講過,說孩子想看電視,那就看嘍,但看電視的要求是坐姿要正確,不可以歪斜,可以理解為正襟危坐,葛優躺那絕對不行。因為打心裡上來說,我們不願意孩子過多看電視,那麼與其口頭上唸叨別看時間長了,不如干脆提出具體要求,讓孩子自己身體的疲憊感幫助咱們控制他們看電視的時間。

對於玩具,我想大部分家長真的是可以用玩具來鍛鍊孩子的整理收納能力的。至於什麼專注力,手眼協調,精細動作鍛鍊,創造力培養……反正我是不信廣告的!

說完了看電視和玩具,接下來我說說書,書和它們真的不一樣。我覺得在家看書,除了睡覺和淋浴的時候沒法看,其他時候隨時隨地可以看。我女兒的書丟的到處都是,但她真的做到了隨時隨地看。

說真的,如果條件允許,家裡最好多幾個微型的讀書角,像沙發邊的邊幾之類的地方,只要能舒服坐著的地方就給個可以放書的小桌,就讓孩子隨便放書和拿書。

要知道,對真正愛看書的人來說,書是流動的,是能從客廳流到臥室,甚至從陽臺流到衛生間。你放心,你的微型圖書角的書一定常常變,它們自己就變了。

所以,書不同於玩具,它真的沒有被收納的意義。

第二,要求孩子必須把書及時收好,有可能就關閉了孩子的閱讀大門。

前幾天聽到一個小男孩問老師啥時候開學,他吐槽在家媽媽不打就爸爸打,我們聽了哈哈大笑。所謂神獸嘛,面對著家裡磨人的小妖精,大人們一笑,是彼此的理解。

這個小插曲想表達什麼呢——表達的是——我們大人真的很容易小題大做。拿收拾書這件事,恐怕很多人會覺得讓孩子看完書放回書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合理的,也是對孩子有好處的事情,特別是能讓孩子養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我想說,我不這樣認為,而且這恐怕僅僅是個美好的願景,因為這不一定會成為事實。

別讓收拾書成為壓垮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裡上張圖,我接水的時候發現我家小哥把他的藥擺了一桌子,而我家小哥就是那個會讓孩子收拾書的人,而其實呢?我們大人都做不到隨時隨地收拾好手邊的東西。

所以,我才會說,讓孩子養成收拾好東西的習慣僅僅是一個美好願景。

為什麼我會認為總是要求孩子收拾好書有可能會為他們關上閱讀大門呢?

因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如果因為書沒放好這件事總是引起爸爸媽媽不開心,那麼孩子可能會因為嫌麻煩,乾脆不去動書架的書了。不動不看,沒麻煩,看了動了有麻煩,試問小朋友為啥要給自己找麻煩呢?

特別是幼兒。他們根本沒能力單純體會讀書的快樂,越是低齡越沒有自主讀書的能力,親子讀書的快樂其實在於父母的陪伴,書的內容倒是次要的。而玩具、電子產品、電視這些不同於書,它們可以直接帶給孩子感官刺激,讓孩子單純的感受到愉悅感或者被抓住興趣點。所以玩具、電視、電子產品哪怕家長給孩子提要求、製造“麻煩”,孩子還是會樂此不彼。而書,和這些真的不一樣,打個比方來形容:書是慢熱的,所以別給書製造“麻煩”。

大人會認為書讀完就收好,是一顆種子,孩子從小有這種意識了,以後就能又愛讀書又能收拾。我覺得想法很好,但從小就能做到的孩子真的不多,因為愛看書的孩子,一本書是一遍又一遍的看的,可能他把書放沙發上了,是為了吃完飯接著看。而家長要求看完就收好,那麼意味著這一天他要去書架上拿很多次這本書而且還經常因為書沒放好被叨叨甚至捱罵——簡直是麻煩到家了!

所以,我不願意讓孩子心裡產生書=麻煩的這個概念。

第三,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書的數量增多,收拾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我女兒早就有自己的書架了,從單獨的小書架到和我的大書架並在一起,她對她的書的收納比我要求高,她必須要按照序號來收拾。

新書到家以後,女兒往往會按順序看,看完一本放回去,再看下一本。但一旦都通讀過以後,她會對格外喜歡的幾本反覆看,這幾本往往會跟著她進臥室、上沙發、下地墊,或者是茶几、邊桌、甚至是打印機上。

其實像她這種已經看書成癮的孩子,反而可以讓她收拾書了,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我會定期在家裡的角角落落去搜羅,統一歸位。

前幾天,我家小哥終於告訴我,樊登也說別糾結讓孩子去收拾書。哈哈,本來嘛,書就是要隨時隨地的讀的,收拾的漂漂亮亮的,還怎麼讀啊!

我說的他就不以為然,樊登說了,他才覺得是真理。

第四,對於書的收拾,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喚醒。讀過的書和沒讀完的書,它們就睡在書架上。

我特別喜歡鼓搗我的書,隨著書的增加,我會把書按照高矮來放,幾乎都是一樣高的放一起,在這個基礎上再儘量按品類放。但常常會有稍微高點稍微矮點的,那每次有新書了,我就會微調一下,每一次微調就意味著我又觸摸一遍我的書,沒看完的又提醒自己一次,看完的又回憶一次。每次調整書架,都是我和書的一次私密對話,我家小哥真的體會不到我這種快樂,他總是說有啥可搗鼓的。

慢慢的,女兒也喜歡和我一起收拾書架,她常常在收拾的過程裡發現她沒讀的書,或者讀過但又想讀的書。於是乎,收拾書架反倒變成了從書架上拿書了。

總有朋友跟我說,我家孩子不像你家的,你家孩子能看書。好吧,確實我媽媽就愛看書。但小時候我家裡真的沒書,我媽的書也是和同事串著看,淨是書皮爛了,書頁超黃的那種,像七俠五義之類的,書皮沒了,但裡面會有很多人物圖片,我印象很深的。

現在條件好了,大家家裡幾乎都有書,但很多孩子反而不讀書改玩電子產品了。

原因在於,孩子還小時候,家長沒有把書=單純的快樂這個概念樹立起來。

孩子小的時候,他要什麼呢?要陪伴,陪伴不是家長玩著手機坐在孩子身旁。

我當初看孩子,真的不看手機,手機頂多用來放音樂。我就是給孩子讀書,聲情並茂,跟傻子一樣的誇張表情和語氣。所以,剛開始,讀書=媽媽的陪伴、等於媽媽的愛。

後來,我看書她也看書,我們一起逛書店,一起挑書,一起吃好吃的,讀書=和媽媽做一樣的事。

現在,她能自己看了,還能給我講了,讀書=生活的一部分。

也許我是幸運的,誤打誤撞的。但讀書不怕晚,任何時候,孩子都能夠愛上讀書。因為書給人的充實感不是電子產品可以比擬的。而且書不同於影音,書是主動汲取,影音是被動接受。所以,書一旦抓到了孩子,孩子是根本沒法抗拒的,其他的一律都會自動靠邊站。所以說,書是慢熱的,閱讀是需要薰陶和培養的,我們要等到孩子被書抓住百才行。不能說書還沒抓住孩子,就製造麻煩,推遠了孩子和書的距離。

讓孩子愛上讀書,我想首先保有一個概念:書不能等於任何麻煩。另一個概念是:別捨不得買書,不怕多試水,書不怕放。一個系列不行,就再換別的系列,比如我女兒就討厭《昆蟲記》,喜歡《大中華尋寶記》,那《昆蟲記》就先放著好了,愛讀哪個讀哪個,多試水,總有孩子愛看的題材。很多人買護膚品幾百上千一瓶都能好幾瓶好幾瓶的屯著,給孩子買幾本書就沒有動力,美其名曰:反正他也不看。然後孩子磨人煩了,就給個手機讓他玩。

所以孩子不愛看書愛玩電子產品,罪魁禍首是家長!給孩子看書製造障礙和麻煩的是家長!張嘴閉嘴給孩子貼標說孩子不愛看書的還是家長!所以,這樣的家長有什麼資格去吐槽孩子不愛看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