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

——梁實秋


翻開《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第一句話就把人給鎮住了:“古今來的好書,假若讓我挑選,我舉不出十部。”

寫文的當時,他舉出的只有這七本:《柏拉圖對話錄》、《論語》、《史記》、《世說新語》、《水滸傳》、《莊子》、《韓非子》



好大的口氣!要知道這是何等的張狂?一般人是絕不敢說這種話的。要知道,這七本書,甚至很多人連讀都沒讀過。只有博覽過群書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底氣。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 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讀書永遠不恨晚

之所以列出這七本書,可能源於他提倡讀經典的讀書態度。

“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正如梁實秋所云,“尚友古人”,讀書如同和古人交朋友。而“古人”則意味著經典的,有年代感的書。

但是他又並不認同讀書只限於古人,只讀古人書的觀點已經過時了,覺得“今人之書也盡有可觀者”;當然,也有人相信未經五十年檢驗過的書不太可靠,所以,決定是否讀一本書,讀什麼書,先看別人寫的書評,列出的書目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梁實秋總是自謙讀書不多,因為他連父輩的藏書也沒能讀完。但他每每列出的書目,如今讀過或讀畢的人都是少數。而且這些書也絕不是普通的暢銷消遣讀物,基本上都是古今中外思想智慧的結晶,大多是一些較耐品的經典書籍。

比如他說的影響自己的這八本書及他們的作者:《水滸傳》《胡適文存》、白璧德的《盧梭與浪漫主義》、叔本華的《雋語與讖言》、斯陶達的《對文明的反叛》《六祖壇經》、卡萊爾的《英雄與英雄的崇拜》、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其中有些書在民國時的舊版可能已經找不到了,但新版本倒也不難尋覓。諸位得空時不妨也去讀一讀。)

如果這些書你一本也沒讀過或者讀完過,那也不要緊,仍有補救的機會。記住梁實秋的鼓勵:“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 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文藝與道德的關係

文藝與道德的關係,一望便知是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文藝到底該不該以教化他人為宗旨呢?

梁實秋舉了拜倫的例子:醜聞纏身的大詩人拜倫,按理他的墓碑是沒有資格進西敏寺的。“他生不見容於重禮法的英國社會,死不為西敏寺所尊重,這是可以理解的事。”

但在150後,時間沖淡了一切,拜倫在文學上的價值被重新認可,西敏寺就敞開了它的大門,到底為詩人安置了一個銅牌。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 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英國詩人拜倫

“他的私人行為有許多地方誠然不足為訓,但是他的作品卻常有鼓舞人心向上的力量,也常有令人心胸開闊的妙處。他讚賞光榮的歷史,他同情被壓迫的人民,那一份激昂慷慨的精神,百餘年之後仍然虎虎有生氣,使得西敏寺的主持人不能不心回意轉,終於奉獻給他那一份積欠已久的敬意。”

在偉大的作品面前,聰明的英國人選擇了遺忘和寬恕。而在崇尚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必然會將對文人品德的考量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梁實秋認為,縱然我們不去理會文人本身的道德水平,也應該重視文藝作品本身的道德意味。“人生的寫照,人性的發揮,永遠不能離開道德。文藝與道德不可能沒有關係。……文藝之於讀者的感應,其間更要引起道德的影響與陶冶的功能。

不過,按照中國的傳統看法,強調文藝“有用”,多少有點實用主義,從而忽略了文藝本身的價值。“戲劇有社會教育的功能,但戲劇本身的價值卻不盡在此。文藝與道德有密切的關係,但那關係是內在的,不是目的與手段之間的主從關係。”

而且,文藝作品裡的思想和情感,常常只是不自覺的偶然流露。所以梁提倡,寫作者雖然不可能完全把文藝與道德完全割裂開來,但也不能忘記自己“嚴肅的‘觀察人生,並且觀察人生全體’之神聖使命。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 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西敏寺


謠言生產的機制

梁實秋引用英國的戲劇作家謝立敦的《造謠學校》(Sheridan:The School for Scandal)裡的案例時,評論道:“謠言是這樣的,有人捏造,有人傳播,傳播的時候添油加醋,說得活靈活現,聽的人不由得不信,說派泊爾小姐生了雙胞胎,這還不夠聳動,一定要說明其細節才能取信於人,所以雙胞胎是一男一女,生身父是誰,寄養在什麼地方,都要一一說得歷歷如繪,不如此則不易取信於人,這是造謠藝術基本原則之一。”

看完突然聯想到疫情初發時期,一則令人無力吐槽的謠言:煮x個雞蛋吃下去就不會得肺炎。據說是某村某家的養了幾年的老母豬突發神諭,抑或是誰家某天剛出孃胎的嬰兒竟然開口說話,總之說得有板有眼,套路不離這些惡俗的鄉風段子。

造謠者似乎後來是抓住了,並承認自己造了謠。然而最荒唐可笑的還不是謠言本身,而是居然真有那麼多人相信並且照做!一時之間,就連短視頻平臺上也全是莫名其妙的煮蛋視頻……為何無論何時,再荒謬的謠言都不乏信眾呢?而且就算造謠傳謠者被抓,依然綿綿不絕。著實令人費解!

對此,梁實秋曾經給出的解讀是:“遏止謠言不能寄望於立法。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流言止於智者。流言到了智者的耳裡,即不再生存。可惜的是,智者究竟不多。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 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梁實秋與夫人

文品見人品

這本書的後半“做人”部分,集中了梁實秋的大量短篇觀點雜文,妙趣橫生,讀來經常令人忍俊不禁。如《麻將》《窮》《好漢》《儉》《推銷術》《暴發戶》等等,幾乎篇篇妙語連珠,簡直是詼諧小品文、議論文的典範。

讀梁實秋的雜文,總有種近在眼前的現代感。明明是民國時期的事情,怎麼感覺並沒有太多隔膜呢?比如他對謠言的產生機制和流傳途徑的分析,對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以及如何利用“零碎時間”的建議……都感覺十分有教益。

《麻將》裡面胡適打麻將輸給潘光旦的逸事,令人想到民國的文化名人,和唐代的詩人,如今的大咖們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圈。

而類似這種“做家務是否應該獎勵金錢”的問題直到現在還在爭議不休,但其實民國達人就已經想明白了。

有人評論說,這說明在人生實務方面,國人並無寸進。

也許吧。一方面確是因為道理的普適性,但同時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在最近二十年裡發展的飛速,而在這以前,世事和科學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飛躍。

另外順帶感慨一下,那個年代真是不興標題黨——像《醫生》《為什麼不說實話》《第六倫》《做人》《談學者》《談友誼》這類標題,要是放在如今的公號上面,怕是連點都沒人點吧?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 | 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不過使我最受震動的還是梁公談論時間及人生意義的篇章。

他說:“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麼事,學一點什麼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麼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有人真能積極不懈地善於利用他的時間。”

他也自我反省時間都去哪了,歸結為“主要的原因是懶”。最後他提醒年輕人,注意鍛鍊身體,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做人做事的真正本錢”。


梁實秋在二十世紀的文壇上頗受爭議,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的作品才重新在大陸熱起來。

梁實秋是在過去社會精英階層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咖,因為他的文藝批評也堅守精英化、貴族化的論點,拒絕審美的平庸。按理這與中國現在越來越趨向於平民化和大眾化的文化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然而與此同時,他又崇尚人性、理性和自由,標榜文藝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倡導中西文化的融匯,又是順應了新文化的潮流。他的思想在中國現代社會的歷史轉型時期,都具有鮮明的現代性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