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鳳:黎明再現——世界正在走出教育的誤區


三木秉鳳:黎明再現——世界正在走出教育的誤區


人類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通過文化教育去浹洽濡潤人們的靈魂,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即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達到“修齊治平”的目的,所以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而非“做事”的教育,文化教育與知識教育由之區別!“新文化運動”之後,“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誤導了中國教育一百年!德才兩備的雙足教育,從此失去了一足!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術!知識是養身餬口的工具,文化是什麼?文以載道,大化天下!當今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當今財富之沉浮日新日異,當今感情之變化日新時異,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讓整個人類猶如風捲萬浪般躁動起來!包括教育在內一切趨向膚淺化!以速成為主的“術”數教育佔據了世界教育的核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幾成往事。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字佔據著諸類文化的中心並高度概納著各類文化的本質特徵,這個字就是“道”!道與德聯袂就是道德,道與義聯袂就是道義,道與理聯袂就是道理。而在近百年道與魔(術)相鬥之中,則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然後魔又高出一尺,道與魔之爭就是當今道與術之爭,雖說魔術再高也受大道法則控制,然而在歷史的某個時期不排除魔“術”暫且佔據上風的可能,如今世界就處於“魔”佔“鰲頭”的階段。而道自古是作為修行目的存在的,昔日成為王公大臣文武志士及修仙做佛者共同的追求目標,佛家有佛道,儒家有中庸之道,道家則乾脆以道設教。其它諸如在政治上有道布天下之王,當然也有失道無道之君,其後在商言商道,在軍言兵道,在《易》有易道,在醫有醫道,在世言人倫之道,在天言自然之道,道就這樣無處不在地行走著。

“道”是什麼?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及其規律。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都以修道聞道甚至得道行道為其先。是故著名雜文《勸學》篇對師之定位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孔子昔日感慨: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之重要性由此觀之。而一切術數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僅不過是大道運行中的一粒塵埃而已。 道在何處?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微塵量子,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無不依“道”而行。

古之有言:文以載道,大化天下。大道之理其實已被先賢諸子蘊藏於文化之中。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實際就是“道學”教育。不管古代何種文化,包括政治、醫學、軍事、宗教、藝術等,只要一門深入,專心致知,持之以恆,皆可入道,然一旦悟道,便會觸類旁通,天下萬事之道在“以一而貫之”中豁然開朗,因為大道的本質及其規律是一樣的,道相行而不相悖。所以中國古代的道性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們相對於崇洋媚外的“新文化運動”而稱之為舊文化教育。

大家知道自百年前新“文化”運動以來在東方世界出現了一種新式教育這就是“知識”教育,如果說文以載道中的道是對事物本質及內在規律詮釋,那麼知識就是對事物結構及其應用的基礎性常識性操作性認識。

對於事物而言,文化講述的是靈魂深度,知識傳輸的是形體廣度,這就是“道”與“術”的區別關鍵!而知識又通過信息來傳遞及庫存,所以信息僅僅是文化及知識的容器而已。文化、知識、信息三者之間的關係由此而別樣洞天!

由此大觀“道”體現的是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故而道是無形無相又無處不在,“道”以“理”的形式佈施於“文字”之中化導或昇華人類之思想,故稱之為“文化”。“道”為事物之靈魂,為事物之根本,而對事物的認識及其應用就是“知識”,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術數,術為事物之枝葉,故“知識”所言為事物之形體、結構及枝葉。文化教育讓人在理性彰顯道法自然之本善!因而知足常樂。

知識教育讓人在慾望中“跟著感覺走”,望眼欲穿因而永不滿足。 中華文明的核心基礎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綿延基礎是以道御術!而中華文化所承載的主要思想是大“道”之理。而今知識教育主宰著世界也漫溢到中國,當傳統主流文化思想基本隱退的時候,當西方所言“上帝”已經死亡的時候,當中國傳統中的“牛鬼蛇神”古文化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時候,我們是否能理性地呼喚千萬年之文化救星再次“涅槃再生”!物極則返,中央在民族文化打倒百年之後提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口號,這已經讓仁人志士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文化教育與知識教育,一個揹負著人類的思想靈魂,一個揹負著發展的形體結構,兩者缺一不可,但孰輕孰重?沒有靈魂的形體即是“行屍走肉”,而失去形體的靈魂則是“遊魂野鬼”。文化教育與知識教育並肩同行,德才兼具德為上!教育平衡是當今人類期待著教育方向,而這個方向已經在東方大地紮根發芽,人類正從文化教育淪喪的百年中看到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