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教先
人口迁移,古今中外,万年不变的规律,就是往一线城市,发达城市,沿海城市聚集。不受战争、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影响。有影响也是短期的,忽略不计。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只涨不跌的原因。
余强年年有余
第一,首先说为什么人口要迁移,中国自五千年文明以来发生过很多次,我感觉远的不说,近代就有很多次,像闯关东,走西口,改革开放后人们又集中往南方发展快的城市聚拢。
第二,人口不均衡,内陆城市人口密集,而且现在农村很多人拥入城市,使城市医疗,教育,就业压力加大,生活质量下降。西部地广人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第三,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建设,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让一些大的企业去西部建厂投资,导致人才和劳动力缺失,
第四,国家的召唤,给予的保障,使人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以上几点我感觉人口会向西部分流,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国家更加的富强,使人们精神,觉悟提高了,相信西部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只是自己的一些感觉,希望对您有用,谢谢!
行者abcd
这次疫情过后,人口会不会向西部分流不好说。
但是从2003年的非典到这次的新冠肺炎来看,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尤其是西北地区得确是疫情较轻的地区。而这片土地差不多快占到了我国领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
所以有一点国家应该予以重视。从战略发展角度考虑,应该把西北作为一个国家系统重启的备份,来应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威胁。
现在的科研,生产制造等等都集中在沿海和东部发达省份。如果一旦这些地区遭受了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导致停摆。我们国家必须要有应对灾害和发起反击的后备力量。
而这种备份应该是要全方位的。
不只是单纯的战略物资储备。应该从生产制造,科技研究,各种人才培养等等全方位的备份。
也许未来的大西北地区会是一个重启系统的U盘和火种。
…………………………………………………………………………………………
回复一下有些朋友的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战略储备不是建设什么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
而且从这次疫情来看,过度把资源都集中在超大城市的弊端已经有所显现。
另外,我只是重提要重视把胡焕庸线以西尤其是西北地区作为战略储备地位的重要性。因为这个问题党和国家早在1964年8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过,定名为“大三线建设”。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我们国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之后。西部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逐渐逐渐就淡化了。
刚好借这次“战疫”再回头审视一下西部作为国家战略后备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和平太久而忘了。
PS:什么是“大三线建设”
1964年8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中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我们不晓得他什么时候会发动战争”。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的:以国家安全为前提,以国家长远发展为指导的“战略经济学”思想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人员的强烈支持,扭转了近几年的“吃穿用”经济导向,确定了“三线”建设方案。
“大三线”建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开帷幕。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以上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覆盖之内;
而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很快陷入瘫痪。按照毛泽东的“战略经济学”思想,这种被动、脆弱的现状必须改变。
8月3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将一部分对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电子、能源、航空、兵器等相关工业相继内迁西南、西北等战略纵深地区的决定。这场工业“大搬家”,定名为“大三线建设”。
地球人194940188
有可能。
首先,这次疫情会让人们觉得人群过于集聚的地方,容易传染疾病,甚至可能引发疫情,而且疫情中传染源多,不易防控。
第二,现在西部地区发展很快,人居环境逐渐开善。去年,我去过新疆伊犁,那儿环境美,生态佳,人口稀少,生活成本低,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居住。此次武汉疫情中,老年患者不治身亡的不少,对中老人是一次有力的提醒,也许会引发从大城市向人居环境良好的西部地区移居潮流。
靠谱的知心大哥
这次疫情后党中央对国家的治理理念会有所改变,向西北部倾斜的思路会有,另外城市的发展要学习国外,城市要从集中发展一线城市向平铺型城市发展过度,特大的城市发展不是很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发生战争、瘟疫、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特大城市压力大、损失大,美国五十个州,最发达的州GDP是最落后的州的一倍,他们在发展特大城市上就吃过亏、买过教训,平铺式发展稳妥,另外对西北部考虑战略思路要多关注和多投入,留足战略纵深和缓冲裕度很重要。
思庞
我觉得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去沿海城市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让沿海经济先发展了起来,拥有大量的务工岗位,赚钱持家之道。
但是在4g网络时代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都不愿离家太远上班,网络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地球村,信息、交易、教育、技术、会议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成都大量行业在进入,很多厂商分厂在建,再加上政府给政策多,四川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会增加,然后再收入上和沿海城市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再者,会到主题,现在疫情影响,一是健康,二是新办公行业,三是农业,都会发生巨变,西部拥有干净的空气土地,西部拥有大量劳动力,西部拥有大量可用农业用地,必然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综上,对于这个主题我觉得是会向西部发展,但是重心肯定还是在比较有技术基础的沿海城市。
夏天3687528684001
回答啦。疫情过后,人口向西部去创业和工作的会很少。因为西部生活条件很落后,交通不发达,包括气温的变化无常。导致人口都不愿意去西部找工作。除了一些大城市,条件优惠,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很大。嗯。像新疆,西藏这些西部地区。气温变化无常,海拔高,缺氧,交通不便,人少地多,给的条件都很丰厚,有吃有住,工资还很高。但是很少有人去,人总是往高处走,都想去一线城市发展,这次疫情过后,不管他们以前在哪里打工挣钱,还创业者,还会去原来的城市工作上班,必定那里有打好的基础条件。还有地盘和人脉,有团队有朋友。还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生活。如果换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的过度都不习惯。得很长时间适应。所以不会向西部分流,这是我的见解。谢谢,我是河南大妈。
河南大妈在成都
笔者觉得不会,人口的聚集反映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历史上疫情很少有改变过人口的分布,从而导致人口分流。
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地理框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深刻,就纬度位置而言,高纬度太冷,农业生产受到限制,赤道地区湿热,导致人口稀少,而且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沿海位置具有交通的区位优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刺激了沿海港口城市的成长,促进了海岸带人口的密集。海拔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发展,至今世界上80%的人口生活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面积占比43.8%,人口占比94.1%,主要以平原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一些低山、丘陵地区,这里集中在我国90%多的城市,而且城市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人口非常稀少。
尽管我们近期发生新冠状病毒,出现了大面积人口感染,从长远来看,只是暂时,一方面我们加强对病毒的研究,下大力气控制传染源,病毒总有被控制的那一天。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优越自然环境才是人类最适宜生存环境。
从病毒本身来说,人类也有一个进化适应过程,随着病毒一代代繁衍,这些病毒的也在不断弱化,我们人类的对抗病毒手段也在提高,最后疫情总会平息下来。不会因为疫情的发生,采用人口分流的办法,改变人口分布。
从历史上来看,欧州的“黑死病”,前前后后导致了近2亿人死亡,至今欧洲人口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是目前最烈性的病毒,主要是分布在刚果河的一个分支河流上,虽然爆发过两次,也没见有大量人口迁移 ,只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充沛,而非洲过于干旱,人类的生存太需要这块湿润的土地了。
上图是我国人口流向,从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来说,由于东部地区环境或资源容量有限,出现了环境污染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为了开发边疆建设才引导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我国西部地区尽管地域辽阔,但生态环境脆弱,这里也不适合分流过多的人口。
从长远来看,正确的对待这次疫情的发生,不要悲观,更不要恐慌,迟早也会过去,历史也有过病毒的发生,在今天看来,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过往云烟,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要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少走动,不会客,不宴请,相信美好的日子就会到来。
地理纵横
我猜的哈,有几类人可能会萌生想法和作出计划,比如退休养老和有余钱的,目标可能是西部小地方,不用管教育但会关注环境、医疗条件、物产物价这些。随便提个例:云南红河州蒙自,知道的不多,30万人的小城,100平方公里内四家三甲,房价5000,地处温带四季花开,海拔1300(比昆明低500),有点农业蔬果不少,(图一中心医院,后为城郊村落农田及车少路宽密度低的巴掌大的城区)
微酒坊
疫情后人口不会往西部分流,原因如下;
一、疫情不影响生存。历史上经历疫情的地方,由于当时科技条件限制,疫情在短时期内,很难控制。为了逃命,人们不得不外迁他乡。现在国家和各地政府抗击疫情已得成效,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也不影响人们生存。
二、疫情对生活影响有限。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不便,在当今物流便利的情况下,都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人是比较恋家的,只要有吃的,就不会外迁。
三、全国已复工,务工务农影响有限。在国家的统一布署下,全国各地大都复工,农民也在浇地施肥,农民工进城也都有便利安排。
人们有吃、有工作做,疫情基本上已控制,为何要向西部分流。
当然,正常的人口流动是有的。现在新疆地多,优惠条件多,一直在吸引内地人员去创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