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坡之上 為群眾播下幸福的種子——新橋鎮高普隴村脫貧小記


陽坡之上 為群眾播下幸福的種子——新橋鎮高普隴村脫貧小記

鳥瞰高普隴村一角


近年來,新橋鎮高普隴村深入貫徹落實省、州、區關於脫貧攻堅的指示精神,在各級各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幫扶下,切實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四場硬仗”、“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的要求,以全面核查保精準、科學規劃作指引、結對幫扶為紐帶、項目建設做支撐、產業發展為核心,合力攻堅,決戰貧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陽坡之上 為群眾播下幸福的種子——新橋鎮高普隴村脫貧小記

高普隴村兩委班子外出考察產業項目


來到高普隴村,放眼望去,村莊坐落在一片綠樹叢中,松林環繞,房屋錯落於陽坡之上,散落在山腰間、山腳下和山路旁,蜿蜒的通組路如同白玉飄帶將它們連接起來,掩映在一片綠海之中。

高普隴村位於新橋鎮西北部,國土面積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60畝,林地8800畝(其中退耕還林3800畝)。全村轄12個村民組,2020年共同居住人口586戶2434人,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2.48%;森林覆蓋率達81%,村內海拔1530米,年平均氣溫15.1度,無霜期288天,年降水量1243毫米,屬於典型的山區農村。主要經濟來源為轉移性收入、勞務輸出和傳統種養殖,原屬一類貧困村,於2018年底實現貧困村出列,貧困人口現已全部脫貧,目前貧困發生率為零。2019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127元。


陽坡之上 為群眾播下幸福的種子——新橋鎮高普隴村脫貧小記

高普隴村貧困戶實施“因戶施策”養豬項目


提及貧困戶全村清零,高普隴村第一書記黃聯望有些得意的說道:“我們對全村586戶2434人開展戶戶見面的全員走訪調查,逐戶摸清戶籍農戶家庭人口結構、生產資源、收入來源、生活現狀、發展意願等詳細信息,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等形式,認真排查清理‘四有’人員,並且在根據貧困戶家庭人口結構、生產生活狀態底數的基礎上因戶施策,動員貧困戶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共計94戶貧困戶參與其中,增強貧困戶勞動技能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自身的發展動能。”


陽坡之上 為群眾播下幸福的種子——新橋鎮高普隴村脫貧小記

高普隴村評議“勤勞致富”獎的現場


高普隴村村支書趙廷凱告訴記者,以前村裡缺乏技術,村民大多都外出打工,心裡就算有發展的想法也沒有啟動資金,後來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從區、鎮、村三級配齊配強了‘第一書記’、‘五人小組’、‘指揮所’、‘尖刀班’等幫扶責任人隊伍,基層人才基礎得以夯實,形成了狠抓落實、合力攻堅的良好態勢。2014至2018年,全村共獲扶貧項目10個,爭取到資金1000萬元,農戶全部受益。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高普隴村集中項目資金,投入到木科大閘蟹、高普隴胡蜂養殖公司、高普隴富民合作社稻田養蟹(蝦)項目等產業發展上,並且加大對貧困戶產業項目扶持力度,精準投入,有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產業到戶、增收到戶。2018年“一戶一策”發放補助資金28.22萬元,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該村幫助貧困戶解決好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的問題,鼓勵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生產、轉移就業;對於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實行政策兜底脫貧。

曾經的貧困戶王安元便是產業幫扶的受益者之一,因身體殘疾,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家中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唸書,醫藥費和學費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導致王安元一家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為改變這一現狀,村裡的扶貧幹部多次到王安元家走訪,並動員他加入了村裡的養豬行業,他家喂起了28頭豬,村裡按照規定給予每頭600元的豬崽補助。


陽坡之上 為群眾播下幸福的種子——新橋鎮高普隴村脫貧小記

高普隴村推動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相關資料審核


“我身體條件本身就不好,外出打工人家也不要,家裡娃娃大了讀書花銷也大,實在是沒有辦法,國家政策好,村幹部送來技術,還幫助我們貸款,不要利息。我就想在家發展養殖業,我覺得只要勤快點,日子就會越來越好。”王安元如是說。

在基礎設施與精神文明建設中,該村一方面始終把精神動力作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引擎”,以精神文明建設激發貧困戶的脫貧動力,通過評議“庭院美化獎”、“道德風尚獎”和“勤勞致富獎”等獎項來提高群眾參與度和滿意度,民風民俗不斷轉變,人居環境也逐漸改善;另一方面,高普隴村完成了安全飲用水改造,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完成了新一輪的電力提能升級改造,實現同網同價。村裡的68戶農戶實現了庭院硬化改造,房屋漏風透雨現象得到徹底改善。通組路串戶路全部硬化,通村路沿線安裝太陽能路燈40盞。全村水、電、路、訊、房、寨等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該村還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賦權式扶貧、合作式扶貧和造血式扶貧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最大限度激活內生動力,建立農戶增收長效機制。全村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最低以300元就可以作為入社資金,成為貴州高普隴富民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以合作社為依託,發展稻田養蟹(蝦)項目。通過土地流轉金、勞務收入和社員分紅,助力貧困戶增收。

在合作式扶貧中,高普隴村還突出實行“公司+貧困戶”的模式,以義龍新區農投公司為依託,實施惠農脫貧貸即“戶貸企用”,實現了32戶貧困戶均增收3000元。對因殘疾、疾病致貧或無勞動能力、勞動能力低的貧困戶則納入社會保障,與農村低保、“四重”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就學資助和應急救助結合起來,確保貧困戶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雖然我們村地處偏遠,人均可耕地面積也不高,產業基礎薄弱,但未來我們將引進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龍頭產業,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帶領咱們村的百姓從脫貧走向致富。”談及下一步的發展,黃聯望眼裡充滿自信。(文/圖 葉龍川 陸全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