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要义》第十四讲 最终的安宁

最终的安宁


你自己使事情变得清楚,而不是信奉他人向你所说。你们如果是初学者,还未有这种自得的智慧,只需要知道自己还没有到这阶段,继续努力,如果别人能够,你也能够。这不会花很长时间,智慧会在你禅修时出现。只有当你清楚知道一切为无常、苦、无我,你才不再执取感官对象为常、乐、美、 好;也不会执取它们为个人、灵魂、我。一切执取被去除。之后怎样呢?一切烦恼得到平息,并证得圣道和涅槃。


「他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不执取则不战栗,不战栗就自证涅槃。」

(《中部 37 经/渴爱的灭尽小经》)

na kiñci loke upādiyati. Anupādiyaṃ na paritassati, aparitassaṃ 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 MN.37/(7) Cūḷa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ṃ


每当你禅修,你不会缠绕在那被观照的对象,因此没有执取生起。对所见、嗅、尝、触或所觉知的现象都没有执取。它们每个依其时生起然后消失。它们呈现出自身为无常。没有任何现象可以执取。它们以生灭压迫我们。它们都是苦的,没有快乐、好的或美的现象可以执取。

它们生起灭去,这是它们的性质,因此没有活着及永续的个人、灵魂或我可以执取。全部这些你都非常清楚明白。至此,执取被祛除。然后, 你透过圣道(magga)而证得涅槃。我们用缘起和五蕴来讲述这一点:


「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 忧、悲、苦、恼皆灭。如是纯大苦聚集灭。」

(《相应部 12 相应 1 经/缘起经》)

taṇhā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SN.12.1/(1) Paṭiccasamuppādasuttaṃ


《内观要义》第十四讲 最终的安宁


一个观照六根门所出现的身心现象的人,知道它们的本性为无常、苦、无我,就不会对这些现象感到悦意。由于他不执取这些现象,他不会付出努力来享受它们。他不肯作出努力, 故没有称为「有」的业力生起。因为没有业力生起,即没有新的投生。没有新的投生,即无老、死、悲等。这是一个人禅修时,通过内观道所体证的剎那涅槃。以后我们将讲述经由圣道所体证的涅槃。


在先前引述的《具戒经》中,舍利弗尊者讲述一个具足戒行的比丘,怎样观照五取蕴为无常、苦、无我,他便可成为预流圣者(初果)。如果一位预流圣者观照,他可证成一来圣者(二果)。如果一来圣者观照,可证成不还圣者(三果)。 如果不还圣者观照,他可证成阿罗汉(四果)。在此,证得预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四圣果,意即通过四圣道体证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