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导读: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崇祯凌迟袁崇焕,两位抗清将领先后倒下

袁崇焕生逢明朝末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其一生是民族英雄还是卖国贼在史学界颇受争议。袁崇焕因“卖粮资敌、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大将毛文龙”等罪名被崇祯皇帝以叛国罪凌迟处死,被他拼命保护着的百姓一钱银子一块肉争相食之,吃的时候还要怒骂一声。充满讽刺意味且戏剧性的悲惨结局让人不禁哀叹,国之将亡,人必疯狂。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抗清名将袁崇焕·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我们要客观看待历史人物,必须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拿袁崇焕来说,他对国家无疑是忠诚的,只能说他的一些决策不合时宜。以“擅杀毛文龙”来说,袁崇焕当时作为对抗后金的总指挥—蓟辽督师,毛文龙名义上是归他节制的,但是毛文龙嚣张跋扈,根本看不起文官出身的袁崇焕。袁崇焕以冒领军饷、不受节制等十二条罪名诛杀了毛文龙,袁崇焕杀他并没有错;但要知道当时是对抗后金的关键时候,毛文龙驻守的东江镇(即皮岛)是威胁清军后方的关键所在,而且人称毛文龙为“海外长城”,他的水军骁勇善战,让皇太极根本不敢从辽东湾走水路进攻大明。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东东莞石碣人。

  1. 袁崇焕出身商贾之家,在古代讲“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那么袁崇焕门第出身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只能走科举这条路。袁崇焕读书很用功,但是考试的天分不高,从23岁考到35岁,万历四十七年第四次才考上进士,次年授福建邵武县知县。袁崇焕死的时候才46岁,36岁才踏足官场,属于大器晚成。袁崇焕为人正派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一遇见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与他们谈论边寨上的事情,因此渐渐了解了辽东边疆的情形,觉得以自己的才能可以更好的处理边防事务以及对抗后金。
  2. 在封建社会有述职的制度,地方官员每任职满三年必须去京城汇报考核一次。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明都北京述职,政绩考核被评为优良,本来述完职再到地方任官,可以升职为知府或者道台。当时北京有一位都察院御史叫侯恂,侯恂就看上了袁崇焕,认为他是个人才,放到地方有些可惜,于是请求破格提拔他为兵部职方主事。
  3. 史书记载,袁崇焕刚被任命兵部主事,广宁传来军队溃败的消息,廷议山海关守将的人选。袁崇焕独自一人跑到了辽东考察,回到朝廷,详细陈述关内外的形势,自荐道:“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众臣无不夸赞袁崇焕有大才,要重用他,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天启三年,大学士孙承宗率领大将满桂与袁崇焕一起镇守宁远城。袁崇焕以防守的功劳,先后被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孙承宗、袁崇焕等率边地军民对辽东防线苦心经营,加固城堡,苦练精兵,购置枪炮器械等措施加强了辽东的防御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党争误国:天启年间,袁崇焕和他的老师孙承宗因归属于东林党,被阉党魏忠贤逼迫先后辞官。崇祯皇帝继位后设计除去了魏忠贤,东林党在朝堂上又占据了主导地位,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而毛文龙却是阉党一派在军队中的代表人物,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诋毁毛文龙,欲除之而后快的意图不言自明,任职蓟辽督师的袁崇焕无疑是杀毛文龙最合适的人选。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己巳之变,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

  1. 我们说导致袁崇焕被处以磔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杀了毛文龙,袁崇焕曾在宁远大战中用大炮炸伤了努尔哈赤,导致其不治身亡,袁崇焕因此一战成名。但是大明之后的对手换成了城府极深,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毛文龙死后,他手下的水军将领尚可喜投靠了皇太极,双方在水军上的较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明军的舰船连港口都出不去。而且拔掉了东江镇这颗威胁后金腹地的钉子,皇太极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2. 再说袁崇焕提议与后金议和,也有他的考虑。明朝末年,国库空虚,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无法支持边疆长时间的征战,加上边地军民连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但是袁崇焕没考虑到大明看似坐拥天下,但是明朝中后期,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国家大而弱的根本不在休养生息,而是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而后金大汗皇太极皇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后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显议和对大明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这是他的一个决策错误。
  3. 袁崇焕的另一条罪名是“市米资敌”,袁崇焕卖粮给蒙古人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为了分化蒙古和后金的关系,我们知道历来满蒙是一家,两族世代通婚,关系非常好,大明卖粮给蒙古后,蒙古转手把粮食送给了后金,这是袁崇焕没有预料到的。二是为了蒙古的马匹,明朝连年征战,军队急需补充战马,因此袁崇焕不得已才想到拿粮食和蒙古换取马匹。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前面说过毛文龙的死有党派之争的一部分原因,那么袁崇焕的死也自然离不开党争。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加上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皇帝信以为真,在北京西市口对袁崇焕处以磔刑。

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梁启超在《明季北略》中写道:“及思宗元年七月癸酉,召崇焕于平台,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请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上曰:五年灭敌,朕不吝封侯之赏。时四辅臣钱龙锡等侍立。俱奏曰:崇焕肝胆、意气、识见、方略,种种可嘉,真奇男子也。上悦。赐茶果瓜饼而退,焕出,朝臣问五年之期,当有定算否?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圣心。识者曰:主上英明,后且按期责效,崇焕不旋踵矣。”

  • 袁崇焕在觐见崇祯皇帝的时候,为了得到重用说了大话,说自己五年就能平定辽东,灭了后金,崇祯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一听这话圣心大悦。袁崇焕大话说出去也自觉不妥,会场休息期间,许誉卿代表大家问袁崇焕。你说能五年平辽,我们想听一听具体的执行方案。没想到袁崇焕告诉许誉卿,我这是看皇帝着急,就随口安慰一下皇帝。
  • 现在有句话叫,“自己吹的牛,含着泪也要努力去实现。”何况是在皇帝面前吹了牛,办不到的话就是“妄言欺君”之罪。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战争拼的不止是将士用命,还有国力的比拼。虽然后金缺粮,但是皇太极率军突袭京畿之战中,劫掠了沿途的大明城池,包括财富、粮食以及工匠等,收获颇丰,达到了这次出兵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围观百姓争食其肉,冤吗?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编者语:

袁崇焕的悲惨结局,有明朝末年朝堂上派系林立,党同伐异的原因;更多的是袁崇焕身上的文人习性,历来就有文武相轻的惯例在。毛文龙出身望族,本人却不爱读书,是武将出身。两个出身不同,人生轨迹迥异的人互相看不起,以至于拔刀相向也就可想而知了。袁崇焕的性格中有主观臆想的偏执,对局势的判断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犯了很多显而易见的决策性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