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楔子

《九歌》是愛國詩人屈原蒐集楚國民間的祭神樂歌改編的,表現了楚國普遍的民間信仰,但對於屈原所表達的情感多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九歌》表達了屈原在被放逐時的憂愁苦悶之情,屈原滿懷報國熱忱卻不得志,故藉助詩文來傾訴;也有學者認為在屈原被放逐之前,《九歌》只是普通的祭祀樂歌。

但就文中許多神靈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對心愛之人的思念之情來看,無論屈原是出於何種目的寫的《九歌》,他都有在其中表達自己對君主的嚮往和追崇。並且屈原身為一位愛國詩人,作品中多多少少會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的其他作品中都有對君主愛戴或勸誡的詞句。

故筆者推斷,《九歌》的創作目的不會只是用於祭祀那麼簡單,它還表現了屈原的拳拳報國之情和愁悶惘然。最合理的說法應該是楚國南郢沅湘的人們信仰鬼神,常常載歌載舞祭祀鬼神來祈求保佑。

屈原被放逐於此,自己滿腔愁悶,見到楚國人民祭祀詞句鄙陋,於是創作出來《九歌》,既是用作祭祀,也是來陳述自己的情感。

《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圖一 《九歌》中的神靈

《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圖二 屈原畫像

對君主的愛戴與追崇

屈原在寫《湘君》和《湘夫人》時,表現二人極力想要見到自己的愛人,但是始終無法得見,思念對方卻無法傳達愛戀,表面上是寫湘君和湘夫人對愛情的渴望,實際上是屈原自己對君主的追崇。兩人相愛卻不得見面的悽美愛情故事便是屈原自己想要報效君王卻無法實現的現實,兩人不言放棄對愛人的長久愛戀便是屈原自己對君主的終身追隨。

即便是才華無用武之地,即便自己不得君王待見,他依舊忠心,不被敵國收買。而且有一種說法,說湘君是舜,湘夫人便是舜的妻子,這就更明顯的表明此處含有屈原對君主的愛戴。因為舜是位英明的君主,所以這裡也可能指屈原希望楚國的君主成為明君。

在寫《河伯》的最後,河伯將要離開,和主祭者握手道別。這裡的主祭者,按照屈原一貫的寫作風格,應該和美人一樣,是在指代君王。河伯與主祭者的道別,便是屈原和君王的告別。這裡表現了屈原依舊心懷國君,想要成為忠臣施展才華。

《山鬼》中表現得則更加明顯。山鬼是一位溫柔多情的女神,她身居高聳的山上,山周圍雲朵繚繞,但是她為了見到自己的愛人,不懼艱難險阻,然而愛人沒有按照約定來見她。

雖然最後沒有見成,而且回到住處後還要面對悽風苦雨的環境,但還是認為自己的愛人一定也在思念著自己。這樣忠貞不二的情感,便是屈原一心為主的映照。

《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圖三 山鬼下山去見愛人

不得志的愁思

《河伯》中,河伯駕車到崑崙山,遙望黃河,思緒萬千。屈原所懷念的家鄉便也是這種浩浩蕩蕩的大河,回到故鄉,這似乎是屈原的作品的不變主題。他雖然被放逐,但是並不記恨自己的家鄉。反而,他想要回到那裡,讓自己的楚國變得富強,讓人民安居樂業。

河伯在最後終究還是離開了,屈原到最後也沒能回到那裡,為國君效力,只能自投汨羅,了此一生。屈原的不得志就此體現了出來。

而且,在寫《湘君》《湘夫人》《山鬼》時都有著相同的情節——心愛之人不得見,只能孤自苦悶。祭祀神明的樂曲反覆出現這樣的情節,已經是很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不是簡簡單單的祭祀樂歌,而是摻雜了屈原的情感的。

自己連心愛之人都見不了,便無法訴諸愛戀。屈原連君主都見不了,便無法施展才華,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山鬼所處的悽風苦雨的環境,就是屈原當時心境的展現。

《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圖四 屈原被流放

屈原對楚人的關懷,自己的志向

《東君》是太陽神,光明的象徵,他為人民掃除黑暗,庇佑人民生活在光明之下。屈原所處的楚國,此時正多災多難,他非常想要剷除內憂外患,對外,他想與齊國結成同盟一起對抗秦國;

對內,有數多奸佞臣子霍亂國政,等著一位光明之士來掃除他們。屈原何嘗不想變成《國殤》中為國衝鋒陷陣的戰士,他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也不在乎名利,只想大施拳腳。

屈原的志向其實更多是體現在他的其他作品裡的,在《九歌》中更多的是一種情懷,而不是自己的救國良策。儘管如此,從他深深的憂鬱中,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他想為國效力的那種急切的心情。

《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圖五 屈原書寫良策

楚國的民風,人民的嚮往

東皇太一這位神明是春神,太一象徵著事物的起源,表現了蓬勃的生機。祭祀東皇太一,是為了祈求人間繁榮昌盛,迎來豐收年。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姓的生產力還十分低下,農作物的豐收與否決定了老百姓這一年是否能平安喜樂,因此這便是百姓最基礎最熱切的期盼。

雲中君是月神,東君是太陽神,對這兩位神明的祭拜,體現了對光明的嚮往。《雲中君》中,人們對雲中君大加讚賞,讚美其永恆,體現了人們希望自己能身體健壯,長命百歲。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很短,天災人難十分常見,享盡自己的年歲已經是一種奢求。

《大司命》中的內容也與之相似,大司命主宰人類的壽命,因此在描寫大司命時,寫他比較高傲,比較公正不留情面。而少司命的形象便與之不同,她溫柔,像慈母一樣對待百姓。少司命為人民祈禱多子多福,因而慈祥。但是,《九歌》裡面人物形象都不是單一的。

威嚴的大司命也有愛民的一面,柔情的少司命為了保護嬰幼兒也變得勇敢有威嚴。在祭祀時眾巫即便在黑暗的環境中也依然積極向上,體現了人民即便是面對艱苦的環境,也依然嚮往美好的生活,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湘君和湘夫人的愛情,也是人們對人世間美好愛情的嚮往。屈原雖然是一位愛國詩人,但不能認為他的作品沒有一點點人世間的情與愛,不能太過刻板。況且這是祭祀神靈的樂歌,應該反映百姓的期盼。

《國殤》是《九歌》中最大氣磅礴的一篇,頌揚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屈原身為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百姓的普遍思想。

將士也是從百姓中選出來的,因此,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屈原個人的英勇愛國之情,更是老百姓的普遍願望。亡秦必楚的說法在此也能得到體現,將士們英勇殺敵的氣概,展現了楚國和楚國人民的擔當。這種陽剛之氣,個豪情壯志便也是楚國民風的一部分。

《九歌》所表達的屈原的情感和楚國的民風

圖六 楚國人民

總結

即便是眾說紛紜,《九歌》的文學價值是不容被否認的,它宏大的內涵依舊值得我們去體會和感悟。屈原憂國憂民、懷才不遇,他把自己的情感付諸於自己的作品。《九歌》中的鬼神,每個都形象鮮明,反映了屈原雖然一腔才華無法施展,十分抑鬱困苦,但依然關愛百姓,愛戴君主的情感,同時《九歌》華美浪漫的語言,也為我們展現了楚國人民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