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困难背后是老问题

前几日,作为“停课不停学”的当事人——一位四年级孩子的母亲,我收到孩子语文老师发来的微信——“问卷星”《城南旧事》之“惠安馆”阅读测试题。《城南旧事》是新学期的必读书,两周前老师在群里布置阅读。老师发来这样一份试卷就是检测一下学生读没读。

看着这些测试题,脑中交替涌现出一些画面:孩子在家学习和生活的场景,网上关于“停课不停学”的种种信息和言论,与许多教师进行的一些对话……

新困难背后是老问题


“停课不停学”,让一线教师忙得不亦乐乎,热情鼓舞人心,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时间,各种吐槽占据了网络空间。

引导和帮助学生居家学习是个大命题,如果之前没有做过思考、尝试和积累,短时间内很难应对。静下心来细细解读会发现,“停课不停学”带来的问题都是老问题。它们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此次大规模的学生居家学习,让日常教学有机会“曝光”在大众的视野里,更多人看到了真实的教学过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吐槽的机会,问题终于没有了藏身之处,清楚、明白、尖锐、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再也回避不了——教师的教学犹如遭受了一次病毒的侵袭,自身免疫力最薄弱的地方凸显出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问题:

新困难背后是老问题


首先,师生关系改变了吗?平日里面对面教学,沟通成本较小,控制成本较低。一些教师的课堂没有吸引力表面上也看不出来,而远程教学中,那些不能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师就感觉到学生“失控”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有着良好亲密关系的教师,随便一条“指令”就能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否则隔空布置作业恐难取得好效果。

其次,自主学习落实了吗?我们不断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但一说“停课不停学”,教师都争先恐后讲起课来,一讲到底。学生的自主在哪里?

最后,学习内容联系生活了吗?我们强调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生活,可实际上有多少人是将课本知识直接搬到课堂上的?疫情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被延长的假期,学生肯定有许多感触,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教学紧紧链接学生的感受和生活,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事实证明,凡是以上三点做得好的教师,在线教学中都应对自如,且不乏意外的收获。

新困难背后是老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平,早在一月底就成立了班级“花果山家里蹲”课程中心,考虑到孩子因为“禁足”在家而无处释放的精力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焦躁情绪,课程以体育和家务为重头戏;考虑到许多孩子与父母长时间相处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她在课程中不断融入“亲子关系”的主题,如给学生学习的奖励:父母帮忙整理书桌并要接受孩子半分钟的唠叨,不许打岔。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杨赢最近的授课内容是整本书阅读。他尽可能把学习内容前置,学生充分自学,在小组中充分讨论,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提问。他发现网络讨论可以随时进行,能让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学习更加深入。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曹勇军利用假期带领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一书。看到“8名意大利华侨回国被确诊”的新闻,他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你是否能运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观点和理论,分析评价下面这篇新闻述评中8人的做法。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做?你由此又有怎样的领悟?

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教师发来的测试题,截至目前我的孩子还没做。如果教师询问起来,我会告诉她,我和孩子一起确定了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背古诗,念古文;写日记,用文字重述读到的内容;写字、写成语;自由阅读,亲子阅读。喜欢历史的他目前正在读高阳的《明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样做并非不尊重教师,更非有意作对,而是尊重“学情”——孩子对那本书的兴趣有待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私人的事,读书并不需要考试。

新困难背后是老问题

良好的教学必须以良好的情感关系为前提,真实的学习必须是自主的,学习的兴趣只能根植于每个学生真实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