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西藏的瑞士軍刀

“瑞士軍刀”以堅固和多功能蜚聲世界。青藏高原上的犛牛則以超強的生存能力、耐力和全身上下幾乎100%可利用率而著稱。傳統“高原之舟”的稱呼不足以表達犛牛的這些特質。犛牛的肺活量是普通牛的三倍,在稀薄的空氣,崎嶇的地形和惡劣的自然氣候中生生不息,幾千年來,與藏人緊密相連。

犛牛:西藏的瑞士軍刀

去崗地斯山的路上,騎著犛牛的兩名印度人遇見騎馬牽著犛牛的藏人。1812年,作者:Hyder Young Hearsey

1. 神話

首先我們從西藏的文化中找出一些線索,瞭解一下犛牛與藏人的關係。

藏族非常早期的民間故事《馬和野馬》講述到,從前小馬三兄弟,在一塊很安逸的地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馬大哥碰見野公牛要霸佔草原,就和它打了起來,不料野牛把馬大哥牴死了。後來馬三弟找到人,替自己的哥哥報了仇。敦煌古藏文卷裡也有類似記述:有三匹馬在野外碰到了野犛牛。馬兒牴不過野犛牛,馬大哥被野犛牛用角挑死,弟弟只好跑到人們住的地方,請求幫助,人用箭射死了野犛牛。

這兩則故事表達的是衝突與矛盾,可以推測當時野犛牛還未被馴化,除了提現人們對犛牛的恐懼和敬畏之心外,還表達了人們對犛牛的征服欲。

後來,隨著部落的形成,原始苯教的傳播,犛牛被賦予了更多的神話色彩,它被賦予創世者的角色。按照原始苯教,世界的創造分為九個階段。在第三階段,出現了神幻的過程。這一時刻特點是照亮了崗底斯山之雪和瑪法木錯湖之水的光芒。第四時是自然五行的形成,此五行活動於宇宙之內。第七時是幻變時,它以西吉格保噶爾波,也就是白犛牛從生存中誕生的基礎。第八時是其“下界”,即為下凡到本教之邦象雄地區。第九時為最後時的特點是“降臨”,即賽傑以苯教的戰爭形狀降臨,犛牛白天降到山上,這樣就進入了世界。在此以後不久,它以其角從右部和左部,挑破了大山,塵土覆蓋了鮮花。

因而在犛牛的努力下,完成了創造世界的任務。

另一則神話講,世界最初形成時,天地混沌相合,它最初由幾個卵發展而來。法師赤傑曲巴把它收集起來放入它的體內,輕輕地“哈”一聲就吹起了風,當風以輪的形式旋轉起來時,就出現了火,火的熱氣和風的涼氣產生了露珠。在露珠上出現了微粒,這些微粒反過來又被風吹落,堆積起來形成了山。法師又使五種本原物質”產生出一發亮呈犛牛狀的卵籤和一個呈黑色鍊形的卵。然後用一個光輪來敲呈犛牛狀的發亮的卵,產生了火光。雨和霧又從“五種本原物質”中產生出來,形成了海,於是天地世界形成了。神話中犛牛狀發亮的卵,實際上由白犛牛充任,白犛牛是藏族民眾十分崇敬的神靈。

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也記錄了妖魔恰巴拉忍的命根子是一頭野犛牛及格薩爾迎戰紅銅國魔牛等。 此外,在《五部遺教》鬼神篇中也寫了蓮花生大師降伏妖魔的神話,他“來到尼泊爾險路,雅爾香布發暗雷,化為白牛如山巨,發狂弄塌諸山岩”,“大師對牛系之以手印,金剛一指變成一兒童”,最後戰勝了氣勢洶洶的巨大白犛牛。

這些神話中,犛牛被尊為藏族開天闢地,拓荒宇宙、造就人類棲身之地的偉大神靈,或者某種恐怖力量,在民間故事中保留了諸多犛牛神話。

之外,各類民間傳說和故事也體現了犛牛與藏族族源方面的關係。比如,關於果洛部族起源,一則神話講道:有位青年來到果洛地區的大雪山年保玉載匝日神山附近,碰到一隻鷹叼了一條白蛇。年青人請求鷹把白蛇丟給他,這樣就救了山神王子。後來山神年保玉載匝日答謝年青人,將三女兒許配給他。一天山神的三女兒便化身為白犛牛來見這位年青人,年青人用纏有綵帶的棍子碰了白犛牛一下,犛牛立即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姑娘,結為夫妻。婚後年青人無意中殺死了和他們家犛牛經常嬉戲的一頭犛牛,並打了放生在山中禁殺的神犛牛,妻子一氣之下跑回天官。留下一個兒子,繁衍成藏族果洛部落。

犛牛:西藏的瑞士軍刀

三頭犛牛與兩個男孩,遠處是喜馬拉雅山脈。1808年,作者:Hyder Young Hearsey

2. 體質

犛牛Bos grunniens(學名)屬於珍惜牛種。線粒體DNA分析以確定犛牛的進化史尚無定論。犛牛可能在一百萬到五百萬年前的從牛類分離進化而來,有人建議說,犛牛與野牛的關係可能比與其他成員更緊密,與美洲野牛的關係也頗為密切。

犛牛是重型動物,具有相當結實的框架,相當於越野界的豐田陸巡,它有結實的雙腿,圓形偶蹄和非常濃密的長毛垂下於腹部。野犛牛通常顏色較深,從黑色到棕色,而家養牛的顏色變化很大,通常還帶有棕色和白色斑點。

犛牛長著蓬鬆的毛髮,寒冷與它們無關。特別是公牛會形成長長的“裙襬”,可以長達地面。犛牛的尾巴長得像馬尾巴,與其他牛類尾巴截然不同。犛牛會發出嘶啞的聲音,與牛不同,它不會發出其它牛類低沉的聲音,這促成了Bos grunniens的學名。尼古拉·普熱瓦爾斯基(Nikolay Przhevalsky)稱其為Bos Mutus,認為它根本沒有聲音。其實,犛牛偶爾會發出響聲,只是很少有人聽見。

犛牛的生理特徵非常適應高海拔地區,其肺部和心臟比低海拔地區的牛更大,更強壯,並且由於胎兒血紅蛋白(紅細胞輸送氧氣的特殊蛋白質)在整個生命期間持續存在,犛牛的血液運輸能力也更高。相反,犛牛在低海拔地區很難繁衍,並且在高於約15°C的溫度下容易發熱。對寒冷的進一步適應包括皮下脂肪厚層和幾乎完全沒有功能性汗腺。

與普通牛類相比,犛牛的胃異常大,這可能使犛牛一次食用大量的食物,並將其發酵更長的時間,從而提取更多的營養素。犛牛每天消耗相當於其體重1%的脂肪,而牛則需要3%的體重來維持健康。

犛牛:西藏的瑞士軍刀

西藏阿里,一群山羊、兩頭犛牛與三個音樂人。1812年,作者:Hyder Young Hearsey

3. 功能

從歷史上看,犛牛對青藏高原人民的生存至關重要,就像野牛對美洲印第安人一樣。古老的西藏牧民很早就馴養了犛牛,這些終極動物結實耐力,它們可以負重高達70公斤的重物穿越高山。

不說犛牛的牛奶品質,用犛牛奶做成的酥油(犛牛奶製成酸奶提煉)和黃油(直接從牛奶中提煉)都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天然食物。酥油茶可抵禦喜馬拉雅山脈稀薄而寒冷的空氣,由於酥油茶具備種種優勢,西方旅行者Dave Asprey為此著迷,他從西藏返回並開發了Bulletproof Coffee(防彈咖啡),這是一個將黃油和咖啡結合在一起的熱門品牌。看文章(點擊):你聽說過酥油咖啡嗎?

犛牛酸奶和奶酪富含營養的omega-3脂肪酸,奶酪則可以保存多年。食用難以咀嚼的小方塊奶酪可能要花費不少小時,這使其成為在高原上跋涉時的理想零食,近年來,這種乾硬的奶酪在北美,英國和日本也受到歡迎。

儘管藏傳佛教徒通常會盡量減少肉類的食用,現在,很多牧區的牧民有中午一點之前不食肉的習慣。就像日本人吃刺身一樣,藏人也有吃生犛牛肉的習慣,犛牛肉辣醬就著糌粑一起吃,美味十足。除此之外,糌粑配上犛牛酸奶或者酥油茶,可謂是藏人幾千年標配早餐,風乾犛牛肉則是旅行的佳品。

幾個世紀以來,藏人用犛牛糞幹來燒火取暖做飯。這是一套非常實用的做法,如果藏族牧民在草原上見到犛牛糞,他們會習慣性地將其翻一下,讓另一面著地,這樣,犛牛糞會很快弄乾,等下一個人路經時,就有幹犛牛糞撿走。當然了,隨著牧區人口密度的增加,焚燒犛牛糞也有很高的環境成本,牛糞的燃燒會產生不少的二氧化碳。

每年夏天,牧民會修剪犛牛身上的毛髮,梳理並加工柔軟的纖維,用粗纖維製成繩子、帳篷、袋子,甚至藏戲中使用的假髮,而牛皮革則製成牛皮繩、袋子和靴子等等日用物件,尤其是牛皮繩非常結實,藏語稱之為ཀོ་བའི་རྒྱུན་བུ།

犛牛奶製成的酥油不僅可用於打製酥油茶,還可以用來製作酥油燈,供養神靈,僧侶們則可以用酥油雕刻出色彩鮮豔的雕塑,這一切又與藏人千年的精神信仰相關。

所以說,如果瑞士軍刀因二戰而聞名,犛牛在藏人的世界一開始就是個全能選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