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之地的不同解讀,“股臂”or“雞肋”?

東漢末年的漢中地形複雜,地理條件特殊。若以山地為主導要素,漢中屬於秦巴山地;以河流為主導要素,漢中屬於漢水流域上游;以盆地為主導要素,漢中則屬於漢中盆地。就是這樣的地理條件,讓漢中成為易守難攻的地方,同時為地方政權的割據創造有利的條件。早期的張魯就是利用漢中相對閉塞卻又富足的條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

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之地的不同解讀,“股臂”or“雞肋”?

隨著川蜀地區劉璋被劉備吞併,而漢中之地也被曹操拿下,兩個完全對立的政權就除了荊州地區外再次接壤,因此接下來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而雙方在這個地區的投入和爭鬥可以說是有著巨大的差異。

蜀漢的"股臂"

先說劉備集團。劉備在曹操拿下漢中之前,還在荊州公安與孫權對峙,而聽聞曹操已經奪取漢中後,立刻與孫權和好,平分荊州,回師川蜀。在之後的漢中之戰中,劉備集團更是可以說傾川蜀之力。

劉備集團會在接下來的漢中之戰彙總投入如此巨大,主要是這些高層都深知漢中對於川蜀的重要性。

《三國志·黃權傳》: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三國志·楊洪傳》: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三國志·法正傳》: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冠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之地的不同解讀,“股臂”or“雞肋”?

法正在肯定漢中對於川蜀的重要性的同時,更是指出奪取漢中後,在未來最理想的情況可以興復漢室;就算達不成也可以對雍涼之地用兵,開拓疆土;最不濟的情況也是可以固守蜀地,割據一方。因此,漢中之地可以說關乎蜀漢的存亡。

而在後來的蜀漢時期,漢中之地更是作為北伐的中轉站,所有的物資和軍隊全是開往漢中。諸葛亮、蔣琬等人更是經常親自坐鎮漢中,統籌兼顧。

曹魏的"雞肋"

"雞肋"一詞出自曹操攻佔漢中之時,曹操給予的口令。

《三國志·武帝紀》: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而楊修對"雞肋"的解讀也直接造成他的死亡。但是當時的曹操所處的環境就是進退不得,內心的確是想要退兵。

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之地的不同解讀,“股臂”or“雞肋”?


還有曹操對於漢中的重視程度一直都是不夠的,甚至對於漢中還有一種厭惡的感覺。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就來攻打過一次陽平關,但是僅僅對陣三日就有了回軍的想法了。這是曹操出征從來沒有過的情況,由此可見想要攻克陽平關的困難程度。但是當時的陽平關守軍見到曹軍撤退後立馬變的懈怠了,被曹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才使得陽平關易主。

《三國志·劉曄傳》:太祖徵張魯,轉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後諸軍,使以次出。

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可以看出,曹操對於漢中之地的厭惡,甚至還直接認為是"妖妄之國"。這主要就是曹操軍由於山地阻隔、水土差異等因素疲於在漢中征戰,使得曹操對於漢中主觀印象很差。

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之地的不同解讀,“股臂”or“雞肋”?


雖然當時隨軍出征的謀士劉曄和司馬懿都對漢中的戰略地位有過正確的認識,但是無法改變曹操內心的想法。

《三國志·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劉曄的勸說最後沒能改變曹操的想法,再加上當時孫權率軍北上,曹操選擇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留守漢中,自己率軍北歸。因而錯失了攻取川蜀的最佳機會。

到了後來劉備出兵攻打漢中,曹操前來支援的速度可以說非常慢。劉備正式出兵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曹操因為北方異族的叛亂,因此出兵是在七月,九月到長安,而後在夏侯淵被劉備所殺後,於次年三月才來到漢中。這個時候的漢中局勢已經一片糜爛了。因此,曹操不得已最後只能撤軍。

結語

會造成雙方對於漢中的重視程度不同的原因最為主要就是政權的所在地,曹魏集團的政治核心區在中原地區,蜀漢的政治核心區在成都平原。從空間距離來看,漢中距曹魏政治核心區較遠,曹操佔據漢中有種鞭長莫及的感覺。而對於蜀漢,漢中盆地與成都平原聯繫緊密,漢中完全處於蜀漢集團政治核心區的輻射範圍之內。蜀漢集團佔據漢中是其將戰線向北的整體推移,是蜀漢轉守為攻戰略的重要拐點。

同時曹魏的來自北方軍隊難以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水土不服與身體機能代謝的滯緩時有發生。而漢中與川蜀無論是環境還是文化都是較為相近的,這就為劉備集團佔據漢中提供便利。

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之地的不同解讀,“股臂”or“雞肋”?


因此,對於盤踞在中原和關西的曹魏來說,漢中地區固然也有重要的軍事意義,但是對於該地的需要和依賴程度並不像蜀漢那樣迫切,這才對漢中有了"股臂"與"雞肋"的不同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