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六大名作家之三:林語堂

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文壇六大名作家之三:林語堂

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晚年的心願是編寫一套漢英辭典,將畢生所學凝聚其中,以供後人之用。為此,他傾注了大量心血,終於以77高齡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代漢英詞典》

林語堂的文風有別於左翼作家所主張之戰鬥的文風,而是站在高於現實處,以自由主義精神寫“熱心冷眼看人間”的智慧文章。他的文章雖也講要直麵人生,不過並不綴以慘淡的筆墨;也講改造國民性,但並不攻擊任何對象,他以觀者的姿態把世間紛繁視為一齣戲,書寫其滑稽可笑處,進而追求一種心靈的啟悟,以達到沖淡的心境為最上乘。他最終也沒能聽取魯迅關於不要把小品文當成“小擺設”的規勸 (參看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堅持用散文的筆調本色為文,從而廣達自喜、獨抒性靈。代表作《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譯著《浮生六記》等,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文壇六大名作家之三:林語堂

林語堂的翻譯特點是通暢易懂,少用“行語”,中等文化的讀者都能看懂,這也是他探索的結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藝術》,寫到260頁,他覺得用語深奧,論辯枯燥,會失去讀者,於是推倒重來,換用一套話語,以風可吟、雲可看、雨可聽、雪可賞、月可弄、山可觀、水可玩、石可鑑之類細膩動人的東方情調去觀照競爭殘酷、節奏飛快的西方現代生活,於是文風一變,空靈動人。他避用哲學概念,棄用政治口號,引俗入雅,降雅為俗,將雅俗融合,寫出了無學究氣、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

林語堂早年已立志發明“中文打字機”。當時科學嚴謹的漢字檢索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又由於漢字本身是符號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長期以來人們對製成中文打字機的可能性多持懷疑態度。為解決這一難題,林語堂在數十年間不斷研究探索,自斥資金,購置設備,一再嘗試,以致一度傾盡家財、負債累累,終於成功發明 了“明快中文打字機”,於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1952年,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託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順利操作使用的心願。除開“明快中文打字機”,他另有若干項小發明亦獲得專利,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擠出牙膏的牙刷。

林語堂發明的無須記住字位、字碼的中文打字機誕生於1947年,機器採用林語堂創造的“上下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字碼,每分鐘最快能打50個字,且不用訓練即能操作。


文壇六大名作家之三:林語堂

該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長18英寸,備字7000個。字模是鑄在6根6面的滾軸上。以64鍵取代了龐大的字盤,每個字只按3鍵,每分鐘可打50個字,不需要經過複雜訓練,任何人在獲得指導後都可以進行操作,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文打字機。

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他談吐詼諧,熱衷幽默。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況。他富有創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從而使幽默一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

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品。林語堂抗戰前寓居上海近九年,並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裡,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


文壇六大名作家之三:林語堂

《道家二十講》之《道家是個幽默派》:儒家斤斤拘執棺槨之厚薄尺寸,守喪之期限年月,當不起莊生的一聲狂笑。於是儒與道在中國思想史上成了兩大勢力,代表道學派與幽默派。中國文學,除了御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力於幽默派的道家思想。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果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


林語堂故居在位於臺北市陽明山風景區的一所老房子內。1966年林語堂將西班牙建築設計風格與中國四合院結構相結合,打造出這棟世外桃源,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後10年。書房內收藏了兩千多本書籍以及遺物、手稿,包括他設計的“中文明快打字機”、“電動牙刷”、以及“英文打字鍵盤”等模型、照片和設計手稿。

文壇六大名作家之三:林語堂

林語堂故居——大師已逝,風骨猶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