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城施政 堅守“房住不炒”原則

近期多地推出穩樓市政策,部分“鬆綁”尺度較大的措施已被“叫停”,這打消了靠房地產來穩增長的市場預期,也強化了因城施策必須堅守“房住不炒”的政策信號。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正常運行造成了一定干擾,增添了穩增長的難度。有觀點認為,房地產政策適度鬆綁有利於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個別城市也試探性地提出“下調首套房首付比例”“放鬆公寓限購”等政策。這既是多年來形成的經濟高度依賴房地產慣性思維使然,也是部分地區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因循守舊之舉。時移事異,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地方樓市調控的因城施策不能偏離“房住不炒”的定位,更需釐清穩定市場與刺激樓市的界限。

一方面,保持房地產穩定發展既是短期穩增長所需,也是長期調結構之基礎。房地產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依然較高,涉及的上下游產業龐大,並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都關係著國民經濟大局。為此,在當前特殊時期,多地及時出臺了支持房企有序復工復產、延緩土地出讓金繳納、放寬公積金貸款等政策,這有利於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維護行業整體穩定。

另一方面,房地產不能成為經濟刺激工具。不少研究機構指出,儘管房地產投資對GDP增速有較高的拉動作用,但其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在資金、資源方面的擠出效應更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結構的內部失衡。而且,目前不少城市的房價相對較高,調控鬆綁必然會帶來房價過快上漲,不僅與擺脫對房地產過度依賴的政策取向背道而馳,而且會催生局部的房地產泡沫,抬升“灰犀牛”風險。

應該看到,中國經濟有基礎、有能力堅守“房住不炒”,推進結構調整升級。短期而言,應對疫情衝擊的政策發力點較多。在基建投資方面,中西部地區還有較大空間;以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投資方面,市場空間更大,且新基建兼顧穩增長與調結構,有望逐步成長為經濟增長新動能。中長期來看,經濟增長要切換到創新驅動,改革將進一步深化,以引導更多經濟資源流向科技創新企業,逐步消解房地產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過多擠佔。

有句老話說,容易的路越走越難,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靠放鬆房地產調控、刺激樓市來“穩增長”,操作起來肯定比孵化科技企業、培育創新基因容易,但也必然是權宜之計,並且未來的風險會大很多。堅守“房住不炒”原則,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才能推動經濟加速轉型升級。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