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01關於漢代女子教育

教育是我國曆年以來頗為重視的一個問題,自周公演繹出“禮教”以來,此後的朝代尤為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在漢朝初期,當政者及其一群朝臣皆出自平民的緣故,在禮教文化上是遵循前朝的一些教育。

在這個時期,女子的教育就簡單意義上便是“相夫教子”,大家都知道,漢代經濟實力的提升是在經歷“文景之治”之後,武帝時期達到了頂峰,禮教對於全民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所謂的“無才”泛泛而談便是一種“學雜而不一”,簡單意義上是區別於男子的接受教育,學習的不僅僅是詩書文化、書算、音樂等其他藝術各方面的教育,更要學習禮教之下的貞順、女功等教育,再簡單就是女子接受教育的內容要遠遠強於男子。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02女子教育的廣泛性

先秦時期,女子的教育格外注重思想、家庭、四時文化和女工教育,但是漢代,女子要學習的可絕對不僅僅只是這些。

(一)婦德教育

草創初置的西漢,黃老文化和楚風文化影響頗深,但是到了武帝時期,儒家文化便普及到了各個階層,人民經濟實力的上升,倡導人人學禮文化與日俱增,西漢時代著名思想家賈誼也非常認同禮教帶來的文化,他言: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德,禮之至也。”

從他上面的言論不難看出,那時的人們將妻柔、姑慈、婦德,看成是禮的最高境界,這一點和東漢著名女思想教育家班昭一拍即合,她以親身示範,一生恪盡職守,無時不刻注重婦德,在她的言傳身教下,演繹出封建時期女子人人嚮往的婦德文化。

她所創的《女誡》一書,詳細的表述了她日常的行為規範和女教思想:“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俱失容它門,取恥宗族。”她言婦禮對於婦人是必不可少的,她在書中寫到女子要具備哪些婦德,她說“舅姑之心,豈當可失哉?”、“夫雖雲愛,舅姑雲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總的而言便是解決家庭的問題,列如婆媳、弟姑之間的關係來固夫之愛,這些在如今看來,無疑不是約束了女子的一種思想。

但畢竟那時的文化和現在的文化不同,教導女性要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在整個大社會背景下,女子紛紛以班昭為榮,這種婦德教育一直貫穿整個封建時期。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班昭


(二)文化教育

《孝經》、《論語》是我國古代社會里程碑的教育著作,漢武帝之後,這兩本教材就被當做孩子學習的標準教材來學習,列如在東漢時期,每年的十一月,“命幼政,讀《孝經》、《論語》篇章。”這一舉措,讓整個的漢朝文化教育有了說教的規範,男子要學而出仕,女子學而輔家。

整個社會開放的大背景下,對於女子的文化教育也越來越多元化,不單單指的是上文提到的婦德文化,其中還有一些詩詞歌賦,比如西漢著名思想家劉向肯定並讚揚有才能的女子,受儒學的影響他認為“賢才”與“禮”之間,賢才是最重要的在其著《說苑·尊賢篇》有記載:

魯襄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時,君子誰賢? ”

對曰:“衛靈公”。

劉向藉助孔聖人對於賢才的理解,表明了劉向對於自己的尊賢思想,所以劉向他個人更看重女子才能。他的這種對於女性才能的看重和欣賞,也在當時引起了女子對於文化方面的知識,其中也不乏被後世稱頌的“女學者”,

著名的有班昭的《女誡》、蔡文姬的《悲憤詩》、徐淑《答秦嘉詩》,這些女性的文學造詣與男子平分秋色,有著過往而不可及的文化素養,足以可見,女子不是不如男。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才女徐淑


(三)音樂教育

以禮樂治國的秦漢時代,音樂教育也同樣受到人們的重視,漢代初立樂府,受黃老文化和楚風文化的影響下,漢代的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關於漢代樂府的建立和興盛,詳細的內容在往期文章《 》一文中有所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

人們在雅樂和俗樂的雙重影響之下,奠定了漢代女子在音樂藝術上的教育。列如《漢書·西域傳》:烏孫公主遣女來至京師學鼓琴。

這裡可以看出,烏孫公主派遣侍女來到長安學習禮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來,當時的漢代女子對於音樂的追求。其實不光是貴族女子,就是普通的家庭中也要接受音樂教育,如大家都知道的歷史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裡面有段話,充分了說明了這點:

(劉蘭芝)十三能織毛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四)書算等方面的教育

書算並不是只是男子的專利,想必大家都對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男子必學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裡的數是指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也可簡單的理解為一些事物的方法、技巧。

因為這些都普遍“男性化”,所以一般女子都選擇性的不學習,但是歷史上也有寥寥數語記載了女子這方面的才能:

《後漢書·皇后紀》裡面有幾段記載:

(鄧)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

(靈帝王美人)丰姿色,聰敏有才明,能書會記。

從上面的幾段皇后本紀中可以知道,那時的女子和男子也可以學習書算等方面的知識,這就像是女子的一種愛好,也不是非學習不可,就像是錦上添花這般,可以增加見視,陶冶情操。這些女性在結合自身的優勢,在史書上留下來後人所篆刻的文字,一方面也是讓我可以看到女子接受教育的普遍性,最為重要的是這些女子在結合自身的個人喜好在書算天文方面文化的傳承,由此可見一斑。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03女子教育的普遍性

不同於周朝時期的禮樂文化,一般只針對於貴族階級,為了體現出來禮樂文化的高尚性,平民和奴隸是沒有資格學習的,但是禮樂崩壞以來,自漢而起,這種存在於貴族的東西也漸漸平民化,其中不乏女子教育方面。

·平民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

漢代的一般的家庭男子可以去私塾學習,但是女子卻不能,只能靠平民男子在私塾學習之後,口耳相傳給家裡的姐姐妹妹,另一種是可以“偷聽”,列如賈達在年少時與姊妹一起去聽鄰家讀書,從側面看出來“偷聽”也是平民女子接受文化的一種途徑。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貴族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

貴族女子相較於平民女子可以更好的得到優渥的教育資源,甚至也是可以和男子一樣去書房唸書,列如酷愛學習的鄧太后為皇室子女舉辦專門的學堂一起學習,在《後漢書·明帝紀》中有記載:

(永平九年)為四姓小侯升立學校,置《五經》師。

這點在袁宏《漢紀》也有相關的記載:

永平中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侯王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經。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號四姓小候,置《五經師》。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由上面的平民女子和貴族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可知漢代並不是禁止女子學習這些東西,相反,這些不同階級構成了女性教育的普遍性,讓女子的教育推上一個高峰。

04小結

漢代是歷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朝代,經濟繁榮,民風尚禮,女子的教育也是多元化的發展,漢代女子的教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從四德的婦德教育,更讓人矚目的是女子區別於男子在詩詞歌賦、天文地理上面的教育,這些教育無一不是開拓了女子涉獵的領域,並且能和男子一樣在某些方面可以獨領風騷,也許正是這種對於女子教育的廣泛性,讓我們看到了女子教育的普遍性,這說明漢代社會還是比較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女子之所以能夠和男子一樣去學習,而且還能留於作品讓後人觀摩,這和漢代士大夫和文人對於女子的才情有著認同和欣賞還是有一定關係,這彷彿也讓我們可以窺見漢代的另一種別樣風采,誰說女子不如男。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史記》、《中國婦女生活史》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兩漢時期“女子教育”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