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網友小楊私信我說,他們單位的水龍頭壞了,每天滴答滴答地流個不停,浪費水資源,如此持續了快一個月,還是沒人換,於是小楊在單位群發了個消息,提醒這件事情,當然啦,肯定是被老闆看到了。原本是一片好心,既想節約公司資源,又不想浪費公共財產,結果引起了後勤管理者的不滿,認為小楊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小楊認為,正如古時候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說出來,也是想盡快解決事情而已,怎麼反倒成了他的鍋?可是,漸漸地,小楊發現同事們開始疏遠他,連領導看他都有些不順眼了。小楊很苦惱,也很疑惑,難道他真的做錯了嗎?

我認為,小楊的確做錯了,他這就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生活中我們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媽媽好心幫著洗衣服,結果衣服是不能手洗的,上千元的大衣就這麼廢了;清潔阿姨好心打掃辦公桌,結果文件反而找不到了,大家還說,亂的環境才有靈感……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今天,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 職場上,為什麼好心會辦壞事?
  • 怎麼才能讓“好心”真的變成“好事”?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職場上,好心會辦壞事?

什麼是好心辦壞事?簡單來說,是指一片好心去為人做事,結果適得其反。正如小楊的初心是好的,以為會得到一個盡心盡責的評價,但結果是,雖然水龍頭得到了更換,但同事、領導都對他產生了意見。那麼,為什麼職場上,也會好心辦壞事呢?

1.原因一:對同事缺乏信心

如果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辦到;所以,如果缺乏對同事的信心,就是不相信同事能夠做到辦好。

小楊為什麼在群裡提出來?原因差不多有三個,一是時間持續久了,大概一個月;二是他認為後勤同事處理不了這個問題,或者說,他認為是後勤組的同事故意在忽視這個問題;三是他認為,只要在群裡提出來,在老闆的監督下,後勤組的同事才會去解決這個問題。

由小楊的案例,我們可以分析出,對同事缺乏信心,有三個方面:

  • 意願方面的信心。意願通常指個人對事物所產生的看法或想法,並因此而產生的個人主觀性思維,即最初的願望是想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和方向,然後用盡自己的能力去達成那個目標和方向。缺乏意願方面的信心,就是不相信同事想解決這個問題,有故意疏忽放任的意思;
  • 能力方面的信心。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當對同事的能力產生懷疑的時候,潛意識裡會覺得他們根本做不好一件小事,會質疑他們的行動力
  • 自覺方面的信心。古時候有個詞叫慎獨,意思是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會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比如說,老闆不在的情況下,依然認真工作不偷懶;小楊發到群裡,本質上是相信老闆的監督能力,能夠使同事有所行動,順便在老闆那裡刷一波存在感。

想不想做,會不會做,能不能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做?當缺乏對同事的信心的時候,這一切都會成為否定,讓“好心”有了發揮的餘地。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2.原因二:思維見識和好心不匹配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有個獵人上山打獵,見到一對老鷹正在追啄一隻幼鷹,迫使幼鷹展翅飛翔,幼鷹被啄得遍體鱗傷,嗷嗷驚叫。獵人見了,憤怒不已,哪有母親這樣對待子女的?操起獵槍打死了這對老鷹,把幼鷹帶回家養好傷,然後放幼鷹回到大自然中去,可是,這隻幼鷹卻因不能飛翔撲食而活活餓死。老鷹追啄幼鷹,表面上看是惡,實際上為了幼鷹的成長。獵人好心救了幼鷹卻破壞了鷹的自然生態,間接害死了幼鷹。就像《自然之道》一課結尾處說道的:“人雖然是萬物之靈,但當人自作聰明時往往都會適得其反”!

獵人不懂,他的思維能力、見識知識,跟不上與“好心”不匹配,就造成了好心辦壞事的結果。古語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有一顆愛心願意去幫助他人是好事,但沒有思維,行動不恰當,便會成為愚昧之舉。

在小楊的案例裡,後勤組同事真的沒看到水龍頭壞掉了嗎?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或許是因為水龍頭材質的特殊性,等待替換的貨源需要一定的時間;或許是後勤組有別的安排考量,對水龍頭滴水情況有了別的安排;或許只是聽命於某個領導,暫時不要替換……小楊好仁不好學,以為自己看到了全貌,說不定就是一種思維能力的狹隘罷了。

就像老鷹不會感激獵人,幼鷹也不會感激獵人,後勤組的同事自然也不會感激小楊,甚至會認為小楊是故意告狀,給後勤組帶來績效的汙點。拔苗助長的人,初心也是好的,但因為愚昧,反而辦了壞事。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同樣的,職場上,思維見識和好心不匹配,也分兩種種情況:

  • 看待事情,以己度人。即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獵人自認為老鷹是“虎毒食子”,那是他自己的想法,正如小楊以為水龍頭壞了別人都視而不見一樣;
  • 看待事情,只看表面。有一個成語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當我們看事物只流於表面的時候,實質問題就被忽視了,那麼我們的解決方案只會變成“壞事”。

電視劇裡,一個不會種菜的姑娘硬要幫忙,結果不但踩壞了莊稼,還損壞了土壤,造成了損失。有時候,愚昧加上好心,會成為殺傷力極大的武器。

3.原因三:不懂拒絕自己的好心

拒絕是一門藝術,歷史上,柳下惠不為美色所動,坐懷不亂,留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評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淺吟歸去來兮,方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格局。但在職場上,我們往往學不會拒絕通常來說,不懂拒絕的主體是自身,對象是別人,比如領導要我們幫一個忙,你肯定不能拒絕;同事要你搭把手,你又不好意思拒絕……但在此處,不懂拒絕的對象,還包括了自己

水龍頭壞了滴水這件事情,其實和小楊的職責範圍完全沒關係,他之所以在群裡提起這件事情,有一半是為了公司,但也有一半是為了自己。就像很早之前,因為面試撿垃圾的測試,導致後來很多人都拼命地想要表現自己的品格,小楊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有這樣的嫌疑。

綜上,不懂拒絕自己的好心,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 不懂拒絕和自己無關的事情。這裡的不懂拒絕,不是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在職場,不能越俎代庖,隨意插手別的部門的事情,這是大忌。當你在職場想要多管閒事的時候,先要學會拒絕自己的這種衝動,不要為了可能獲得的利益,而去損壞別的同事的利益;本質上說,不懂拒絕,是不忍拒絕一切給自己職場加分的機會,但有時候,我們還是該放棄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 不懂拒絕同事的請求。職場上,另一種因為不懂拒絕造成好心辦壞事後果的,就是不懂拒絕同事的請求,做了自己職責意外的事情,卻反而幫了倒忙。

畢淑敏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不懂拒絕自己所謂的“好心”,和不懂拒絕別人的“好心”一樣,都會造成不利的後果。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將“好心”變成“好事”?

有這樣一個法律故事:農民王某一日在麥場勞作,不料天空下起了大雨。回家途中他發現麥場有一麥堆無人看管,王某出於好心將麥堆蓋起。第二天,王某因事忘記了將蓋在麥堆上的塑料布掀起。幾天後,王某才想起此事,此時小麥已經發芽。原來這堆小麥是同村李某的,李某因急事去了外地幾天,導致小麥無人看管。李某得知實情後,找到王某,要求王某賠償其損失。

你猜事情的結果怎麼樣?王某應當對李某的損失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王某出於好心為李某照看小麥的行為在法律上屬於無因管理行為。無因管理是未受他人之託,沒有法律義務而幫他人管理他人的事務。這一行為值得肯定,但他後來忘記將塑料布掀開,導致小麥長芽,顯然沒有盡到管理人的妥善管理的義務,使李某遭受損失。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王某應當對李某的損失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你瞧,若是“好心”不能變成“好事”,攤上壞事的不但是別人,還有你自己!

我們先來看看,小楊的事情,本可以怎麼處理?

  • 盡到告知義務,相信同事能夠解決:小楊可以找到後勤組相應的負責人,由他們出面去把事情處理好,順便了解到水龍頭遲遲沒有更換的原因。在職場,當員工能夠解決的時候,不要上升到管理層,在管理層能夠解決的時候,不要上升到老闆。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最小的代價,先把事情解決好。你可以找到相應的人,或者負責人,
  • 層級彙報,不直面領導:如果小楊提醒了更換水龍頭的直接責任歸屬人,同時也提醒了後勤組的主管,但雙方都不理不睬,那麼這個時候,再彙報給公司領導,由領導直接插手此事。一旦發到群裡,就是老闆直接看到,那麼跳過了員工、主管和領導,直接造成了這三類人在老闆印象裡的消極怠工,他們自然不會爽快。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可惜,小楊在處事上,直接來個釜底抽薪,捅到了老闆那裡,或許,小楊會得到老闆的肯定,但無疑給自己的工作環境豎起了倒刺。可見,好心要想變成好事,處事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避免好心辦壞事,讓好心成為好事,在處事方式上,有4個關鍵點:

1.先問比先說更重要

即告知的義務。在生活中,交通上的問題,我們會找交警,民事上的糾紛,我們會找公安……什麼樣的職責,對應什麼樣的事情,當我們發現這件事的時候,不是自己去解決,而是找到相應的人,盡到告知的義務。

  • 問同事是否知情,比如水龍頭壞了,是已經在處理還是沒看見,亦或是忘記了;
  • 問同事是否需要幫忙,看看同事未處理的原因在哪裡,詢問同事是否需要幫忙。

先問比先說更重要,先問有助於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有助於避免盲目的猜測。比起去群裡先說,去老闆面前先說,先問,有助於同事間的團結,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2.先建議比先做更重要

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斷。正如小楊的水龍頭事件,在問過之後,小楊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應該儘快處理,領導已經注意到這件事了,或者說,如果有困難,又解決不了,是不是和領導彙報一下。總之,你發現了這件事,要提出自己對這件事的判斷,且是站在責任人的角度去提出建議。

  • 建議處理事情的進度,比如要在什麼節點前處理完比較好;
  • 建議處理事情的方式,比如有沒有替代的方案,能夠又快又好;
  • 建議處理困難的辦法,比如同事本來想解決,但是因為領導不簽字,沒辦法往下走。


先提出建議,要比親自去做更重要,你去做了,有可能越俎代庖,有可能好心辦壞事,但你提出建議,同事會以專業的角度去思考建議的可行性,保證事情的順利解決。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3.先君子比先小人更重要

在職場上,我們不乏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事消極怠工,完全不願意溝通,就是希望事情演變得越來越惡劣。這個時候,你就要盡到自己的職責,公司的事是大家的事情,你要告訴同事,若是再不解決,你只能把看到的上報了。先君子後小人,在小楊的案例裡,因為沒有提前溝通,導致先小人後君子,自然遭到嫉恨。

  • 確認同事處理事情的態度,比如承諾在時間點前處理完成;
  • 確認同事處理事情的意願,比如並不是故意視而不見,而是一些客觀情況造成的;

確認即是一種先君子的行為,若是同事態度惡劣,意願消極,那麼“小人”行為也能辦成好事。

先問、先建議、先君子,比先說、先做、先小人要來得重要的多。先問,是尊重對方的知情權和自己瞭解問題實質的機會;先建議,是處於好心的同事之愛以及自己對事情判斷的先機;先君子,是希望對方引起警惕,並保留自己作為公司員工,對任何事都有應盡的義務。

職場中,如何讓“好心”變成“好事”?處理方式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寫在最後的話

古人有弄巧成拙,事與願違、畫蛇添足、無心之失,說的都是好心辦壞事。職場上,缺乏對同事的信心、思維見識和好心不匹配、不懂拒絕自己的好心,造成了好心辦壞事的後果,因此,我們要時刻記得,先問、先建議、先君子,要比先說、先做、先小人更重要。

小楊問他做錯了嗎?是的,但是一次好心辦壞事不可怕,重要的是,將來的職場路,讓好心都能成為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