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故事會④」慶安,因於清這個人而得名

「老劉故事會④」慶安,因於清這個人而得名

內容導引

慶安縣,清代屬呼蘭城守尉轄地,後為呼蘭副都統管轄,原名“於清窩堡”。清同治初年,山東農民於清攜眷來此墾殖定居,漸成村落,稱“於清窩堡”。慶安縣,因於清而得名。於清的故事,歷經百年,口口相傳,至今不絕。

▲ 點擊收聽


慶安,因於清這個人而得名


慶安縣,在清朝時叫於清窩堡。

相傳,1863年,也就是清同治二年,在山東省登州府乳山縣的馬莊,有個叫於清的莊稼人,由於家鄉連年災荒戰亂,於清就領著一夥人背井離鄉闖了關東。

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七七四十九天。

這天,來到了雙城的馬家屯,在這裡落了腳,給本屯兒姓馬的財主當了長工。

於清,二十歲出頭,方臉大眼,膀大腰圓,手臂上的肌肉疙瘩一塊兒一塊兒的,鼓起來就像發麵饃饃,看上去渾身都是勁兒。

小夥子乾淨利索,幹活實在、有門道,從不藏奸,深受馬財主的喜歡和賞識,不長時間就升為打頭的“工長”。

馬財主有個姑娘叫馬丫,芳年18歲,長得俊。那時,大戶人家女孩“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很少能接觸到外人,看到於清長得好,樸實,又能幹,就相中了。有啥好吃好喝的,馬丫寧可自己不吃或少吃,都偷偷地給於清留著;於清弄點啥新奇的好東西,也忘不了給馬丫帶回來,一來二去,這倆人就好上了。

俗話說,“紙裡包不住火,雪裡埋不住死孩子”,這事兒讓馬財主知道了。馬財主氣得暴跳如雷、渾身發抖,讓家丁把於清好頓揍。可是,生米已煮成了熟飯,沒辦法,馬財主為了面子,就讓於清領著馬丫,離開本地去他鄉謀生。

說來也巧,這時正趕上呼蘭廳放荒招墾,於清聽到了消息,就領著媳婦馬丫,來到了現在的慶安這一帶。

那時侯允許“跑馬佔荒,圍地耕種”,就是誰騎上馬,圍著一大片荒地跑上一圈,這塊地就是誰的。於清成了當地跑馬佔荒的第一人。他在佔地的西南角,也就是現在慶安三小學西側,就地取材,搭建了兩間茅草房住了下來。

後來,他的親戚、同鄉,以及山東、河北等地的難民,也都來到此地,慢慢地形成了小村落。

為了便於來往,就以先來佔荒人家的姓氏、職業作了村屯的名。於清的住地也由單家獨戶聚集成了一個小村落,大家稱之為於清窩堡。

到了1882年,也就是清光緒八年,省府決定在於清窩堡處建集鎮拉街(gai)基,並改名為於清街(gai)。於清街(gai)後來又在1885年改為餘慶街(gai)。同年5月,黑龍江將軍奏準設為“餘慶縣”,1914年改為慶城縣,1943年與鐵驪縣合併,改為慶安縣。

「老劉故事會④」慶安,因於清這個人而得名

故事講述 劉三白

文字整理 段金林

音頻製作 艾文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