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導語:

十四世紀始,西歐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拉開序幕,揭開了歐洲近代歷史。文藝復興首先從意大利興起,隨後席捲歐洲大陸,影響深遠,從文化思想上要求人民追求自由個性解放。而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全世界人類的無價之寶。自十六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對世界文學創作的影響深遠,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

莎士比亞以起無上的才華將詩與劇的結合,創新與傳統的結合,個人天才與群眾藝術的結合,打造出一個屬於他的空前絕後的時代。可以說莎士比亞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靈魂,凌駕於所有的作家之上;他所創作的戲劇作品超脫了那個時代,成為世界的藝術與珍寶。

莎士比亞、荷馬、但丁、歌德並稱"世界四大詩人",他們所創作的作品,成為歷史的映照,向讀者忠實的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與世態。同時也為後世的作家提供了範本,成為創作戲劇的標杆與準則

十六世紀英國戲劇舞臺

在英國十六世紀時期,戲劇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大眾娛樂。每當有盛大節日或者舉辦集市的時候,各地的鄉民便歡欣雀躍,從四面八方趕到城中趕來看戲。當時不論大小的鄉鎮、城市,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劇院。而且各個劇團一年中基本不歇業,往來於各個城鎮,進行演出。

這個時期的戲劇樣式豐富,例如奇蹟劇、道德劇,更有流行於下層人民的啞劇、鬧劇等,非常受到人民喜愛。加之當時商業迅速發展,市民要求增多,生活質量提升,越來越多的戲劇登上了戲劇舞臺。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英國早期的劇院

而且當時的劇場形式多樣,實施完備,為戲劇的演出提供了很好的場所,而且大多也為室內劇場,解決了觀眾的看劇問題。因為早期的劇場只為貴族設立了專門的看劇之地,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劇場不斷擴修,設施更加完備。當時的劇院具有雙層舞臺,層次感十足,通過這樣的安排,使得當時劇場非常容易展現劇中幽會的場景。

有著申入觀眾席的T形臺,可以讓觀眾更直接的近距離觀看戲劇的表演。而且舞臺上還有著可以直接升降暗格,便於人員的上場與離場。同時也滿足了多種戲劇表演形式。而且劇場經過歷代的修建,可以同時容納更多的人。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伊麗莎白女王

而英國的戲劇在經過都鐸王朝初期的發展之後,擺脫了原來宗教色彩濃重的特點,逐漸向下層民眾傾斜。到了伊利莎白女王時期,伴隨著工商業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戲劇日益受到市民歡迎。而且出現了受到政府庇護的戲劇團。而1588年英國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了新的海上霸主,進一步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而戲劇的發展也達到了鼎盛。

歷史劇、喜劇、悲劇

可以說,莎士比亞是一個多面手,他的一生創造了大量形式各異的戲劇,包括歷史劇、喜劇、悲劇。在莎士比亞初期的創作中,主要注重於歷史劇、喜劇,這個時期處於伊麗莎白的統治盛年,英國國內安定,經濟發達,莎士比亞樂觀的相信人文主義理想可以逐步實現,而不是想象,因此作品充滿了歡樂的氣息。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莎士比亞

這一時期他創造了大量的歷史劇,例如《亨利六世 》《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這些歷史劇以英國上百年間的動亂為背景,塑造了眾多的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堅決反對封建的理想。他追求和諧社會,維護人文理想的,提倡人文主義,要求君主進行改革而改變現狀。

在他的歷史劇中鮮明的表現了兩種思想,一是反對社會混亂,因為制度以及昏庸君主導致的社會混亂。二是擁護開明君主。他強調開明的君主要具備賢明公正、英勇堅毅這樣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情懷。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福斯塔弗形象

而之後的喜劇與悲劇中,創造了與堂吉訶德並列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喜劇形象的福斯塔夫。以福斯塔夫為中心,展開描寫了了其一系列的生活背景,展現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而且擅長通過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的作品,歌頌美好,揭露醜惡。後期因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理想的破滅。以此為主題創造了大量的悲劇,例如《李爾王》、《哈姆萊特》等,劇本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嚴峻的社會批判意義。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義理想的正面人物,並使他們與邪惡力量相互鬥爭,在鬥爭中生存或者死亡。

傳奇劇

到了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創作歷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期。早年的莎士比亞從歷史劇出發,經由喜劇的開明樂觀,悲劇的痛苦失望,到達傳奇劇的喜劇與悲劇的和諧,恰好顯示出人類歡居樂園、失去樂園、復得樂園的完整過程。展現了人生的歡樂與痛苦。

因為莎士比亞在經歷人文主義的高潮到衰落之後,不再像之前那樣,對人文主義抱有過高的理想,但是莎士比亞並未完全放棄人文主義的理想。由於社會的黑暗,使得其在人文主義的基礎之上,不得不尋找新的解決方法甚至。把希望寄託於烏托邦的理想,藉此來解決社會矛盾,實現他的社會理想。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暴風雨》

代表作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等,而《暴風雨》是莎士比亞創作生涯中最後一部完整的傑作。講述了意大利北部米蘭城邦的公爵普洛斯彼,被弟弟安東尼奧篡權奪位之後,帶著三歲的小公主流亡在海島上的故事。用一種魔幻描寫手法,夾雜了魔法、妖怪、精靈等元素,最終普洛斯彼通過魔法降服了弟弟安東尼奧,重新奪回王位,返回意大利。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全新時代

哈姆萊特劇照

在莎士比亞後期的創作中,他看到了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悲劇與傳奇劇中塑造了大量的性格鮮明的形象。例如哈姆萊特,這樣一個憂鬱的丹麥王子,對人生厭倦,對死嚮往。哈姆萊特的憂鬱恰是人文主義理想破滅後莎士比亞的精神狀態。

這些原因使得哈姆萊特帶有某種偏執狂式的激情,最終導致主人公的失敗與毀滅。這是一種性格悲劇,又是激情悲劇,直麵人性的幽暗。

總結

莎士比亞的創作一直都尊重現實,並且在《哈姆萊特》中提出了"鏡子說",認為戲劇和表演要追求真實,反映現實,這時對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文藝創作理論"模仿說"的繼承與發展。強調藝術作品的"真"。因而在這一原則下莎士比亞創作的人物都獨具個性,卻又具有某些共同特徵,展現了某一時代的特性與社會狀況,因而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群像。

莎士比亞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其龐大的詞彙量不無關係,據統計莎士比亞的用詞多達三萬,在那個時代,無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才使得他的作品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因為在龐大的詞彙量的支持下,每一個人物都擁有著其獨特的語言性格。種種因素才使得莎士比亞的作品三百年來依舊影響深遠,無人可及。


《歐洲文學史》

丹納《英國文學史》

王佐良《英國文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