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中国“剩女”:是挑剔的女性太多,还是包容的父母更少?

今年我们看到,社会充分认可了以医生、护士为主的女性团体,在抗疫一线展现出的勇气和力量,但似乎还在往任劳任怨的传统形象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对某些志愿剃头、孕期上岗、生理期无卫生巾等对女性无视的行为的批判和讨伐,可见社会对女性的爱护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侧面印证了人们对女性有更加贴心、人道的关怀。

女性的就业是个老问题,而女性的情感婚姻更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对大龄对立女青年“剩女”的讨论尤为热烈。在这个时刻,一部由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PBS制作,以色列两位女性导演拍摄的,讲述中国剩女故事的纪录片《剩女》与中国观众见面了

庞大的中国“剩女”:是挑剔的女性太多,还是包容的父母更少?

纪录片记录了三个女性的“剩女”故事,他们普遍年纪较大,学历较高,事业有成,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父母、亲戚的压力扑上来,逼的他们游走于各个相亲平台。最后有的人步入婚姻殿堂,结婚生子,过着不那么有趣但更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有的人还在挑挑拣拣中犹豫,或者在逼婚的压力下游学外国。

纪录片的基调是有点哀伤的,即使是顺利脱单的那位,在热热闹闹的结婚仪式上,也可以看出一种落寞和无奈。她出身书香门第,但家境不是特别好,父亲生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能这段经历,也让她始终无法进入到新的家庭,但拖来拖去,还是走向了婚姻,还是找了一个比自己小的农村男孩结婚,两个人是相识相爱的,但男方的家庭并不特别能接受。

而其他两位之所以没有脱单,原因也比较复杂。

一位来自山东滨州,在北京做律师的女性化梅,34岁,本身来自农村,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生了五个女儿,就为了要个男孩。她对对象的要求是会做家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好工作,甚至可能不生孩子。按照婚介所的判断,她在婚姻市场上其实是弱势的,长得不是特别漂亮,年纪偏大,要的条件太多。纪录片里,她谈了很多个,最终都无果而终。原因很多,有的是有点大男子主义,要当家做主,有的是不看重感情,就为了结婚……最后,她实在忍受不了家里的逼婚,逃到法国去留学读书。

庞大的中国“剩女”:是挑剔的女性太多,还是包容的父母更少?

另一位女性则是北京本地人,28岁,做电台主播,家境还好,她的条件是不要农村户口,得是北京人,不要外地人,工作得是公务员、金融、工科、经理等门当户对的,得有房,身高还得一米七以上。但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些条件可能都是她强势的母亲要求的,而不是她自己要求的。她母亲给她买了房,买了车,从小到大给她供的最好的学校读书,但是对她的婚姻要求很严,很多时候她觉得满意的,她母亲就不对眼,最后只能吹掉。

影片其实对男性的着墨不多,但也可以猜测到男性的问题:要么就是经济收入、户口、容貌、身高、家庭背景等硬性问题的限制,要么就是大男子主义、嫌弃大龄女等价值观问题。从剩女的困境来说,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来自男方,而是来自父母。父母的逼婚,胜于男士的稀缺。

所有的父母的逼婚里,都有某种情感绑架或者道德要挟

:我们一辈子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上最好的大学,给你买房买车,你就不能让父母省省心,赶紧结婚生孩子。或者,就那社会伦理要逼迫,几千年来的中国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街坊邻居都在说闲话,你再不结婚就不正常。

两个人分别来自农村和城市,而他们的父母代表了农村和城市的两种态度:农村里更看中的是赶紧结婚,让自己老了有依靠,更让父母死前能够瞑目,为此就算差点也没关系,但不结婚就不正常。城里的父母就比较挑剔,不要被男方骗了或者占便宜,要仔细地选,门当户对,不然就再等等。他们并不特别担心养老的问题,更担心的是男方的经济地位。

其实从中国的性别形势来看,男性的结婚压力更大,受计划生育影响,中国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很多人已经开始到越南、泰国等地找老婆。相比之下,女性还是稀缺的优势,但在男女仍然不平等,传统观念深厚的中国,大龄独立女性还是存在很大的择偶压力。

影片最后,化梅想咨询冻卵的事情。女性过了35就属于高龄高危产妇,可是中国目前还不允许冻卵,要做只能去泰国、乌克兰或者美国。

如此,留给剩女们的选择又少了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