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三、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看到这里,才明白,《总理遗嘱》里的原话只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原文不存在,而是对后面内容的精炼对仗,这也成为中山先生祭奠灵堂的挽联(记下知识点……)。

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孙中山先生祭奠灵堂

从形式上说,民国还是民国,虽然总统走马灯的换,许多总统基本上就是过个年的光景(1924年曹锟被赶下台,黄郛的摄行大总统就干了3个星期,活久见~),但好歹还是民国的总统,就是连年战争灾荒,老百姓民不聊生,这还是当初建立民国的初衷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中山先生遗嘱中第三句话点题——"革命尚未成功"!

后面大家伙接下来咋办呢?中山先生接着说,就按照我写的三本书和我缔造的国民党的"一大"宣言,撸起袖子加油干啊!国民党"一大"之前简单说过了,那三本书可能有些看官还不太熟悉,就是《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三民主义》。

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三民主义》


《建国方略》。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个小册子,没想到《建国方略》是1917年至1920年《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这三本书的总和,从思想、经济到政治、社会,搞了个未来国家的完整系统,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孙文学说》从认识论、实践论的角度论述了中山先生的哲学智慧,告诉大家不是"行易知难",而是"行而后知"、"知易行难"。《实业计划》指出未来国家要加快工农业、交通、通信等行业的发展,兴办实业增强国家实力。《民权初步》叙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民主政治的思想。几本书、几十万字,真的是难为中山先生了,倾注了毕生心血所学所感。

说来说去,小编总结成三句话:"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不过很可惜,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自1927年至1949年,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被屡次打断,虽有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但空有各种救国强国思想却苦无用武之地,民主政治最终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

《建国方略》始终停在空中楼阁状态。

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

看了《建国方略》我们再看《建国大纲》,估计又是大部头集合文章,哪知道这个大纲居然篇幅短到只有25条,还是中山先生1924年4月手书而成,大道至简,卧谈君服了!

别看篇幅小,里面的干货可不少。大纲中以三民主义作为人民应有之"权",以五权宪法作为政府施政的"能"。民生,强调政府与人民协力解决食衣住行问题,使民生幸福;民权,主张政府应当训练人民行使四权,使民权普遍;民族,强调对内应扶助弱小民族,对外则要抵抗强权,使民族平等。

《建国大纲》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与宪政时期,并明确各时期标准。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形式上统一中国,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由于日本侵华,宪政时期推迟至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始行。看起来,国民政府完成了《建国大纲》的要求,但最根本的民众土地问题都未能彻底解决,加之外界干预因素出现,民未富、国未强。

因此,卧谈君觉得,《建国大纲》勉强算是形式上达成了吧。


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建国大纲》

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

这就不多说了,看官们基本都了解,前段中也有提及。在中山先生晚年,对"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那各位可能要问了,中山先生遗嘱中希望同志继续为之奋斗的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呢?

……孙先生没细说,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国民政府到头来也还是没实现"平均地权",看来又是偏离,甚至背道而驰了。还是毛主席在1946年重庆"双十谈判"期间说得好,"我和中正都是孙中山的学生,都继承了中山先生的衣钵,算不算一个共同点?",只不过两位领袖对"三民主义"的理解认知差异巨大,最终带领中国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

95年前的今天,总理临终前字字珠玑,可真的都实现了吗?(三)

1946年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