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

YXL獨立風中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以羅伯特·德魯和理查德·利科克為首的一批紀錄片人提出這樣的電影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不需要採訪,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

特點:

1.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像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

2.藝術家不拋頭露面;

3.不介入,是旁觀者;

4.事物的真實可隨時收入攝像機。

工作原則:

可歸納為“觀察者”或者“旁觀者”。具體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a、拍攝過程中,電影製作者絕不影響影片主體的言語內容以及行為方式。拍攝過程儘量不引人注意。依靠同步錄音,允許現實說話。避免畫外解說或音樂所提供的闡釋。

b、剪輯過程中避免使用“暴露剪輯”。也就是說,剪輯不能用來體現電影製作者對影片主體的態度,而是要儘可能忠實地再現攝影師拍攝時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如同觀眾親自見證了影片敘述的事件一樣,也就是“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白菜拱了豬


“真實電影”——法國出現的一個電影流派,由讓·盧什和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為首的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提出攝影機是參與的攝影機,形成了以訪問形式出現的建立在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互動關係上的運作模式。直接電影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製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它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干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1、“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實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實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實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實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5、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




秦嶺清風客


真實電影比直接電影更有立體感

“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

1、“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實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

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實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

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實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

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實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5、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



絆腳小電影


真實電影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一個以直接記錄手法為基本特徵的電影創作流派。包括法國的真實電影運動和美國的直接電影運動。早期電影史常把它們混為一談,事實上,二者的紀錄片美學觀與創作手法截然不同。

相同點:

二者都採用輕便攝影機等器材,都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

不同點:

真實電影:

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讓·魯什。

讓·魯什繼承了弗拉哈迪拍人類第一部真正的紀錄片《北方的那努克》時與受訪者互相合作,參與其中的觀念,他的美學觀是認為純粹觀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真實,而他要追求表面之下的本質真實,所以他鼓勵在拍攝的時候不要躲在攝像機背後,而要積極參與,促使受訪對象流露出內心的情感,說出平日不常說的話。

1961年,他與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合作拍攝《夏日紀事》時,就插入了自己進行的對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訪談和爭論場面。

代表作:《夏日紀事》


直接電影:

代表人物是羅伯特·德魯和理查德·利科克為首的一批新聞工作者。

受到新聞攝影影響,主張冷靜觀察的拍攝。他們的美學觀是把製作者的干預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儘量讓受訪者們忽略攝像機的存在,忠實於未加操縱的事實,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

代表作:《初選》《推銷員》


肖堯Aaron


西方電影中的兩種創作方法


技術主義 蒙太奇

寫實主義 場面調度


寫實主義電影運動: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法國新浪潮 和 德國新電影

誕生了 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倡導以真實生活中的戲劇性事件為拍攝對象,導演根據敏銳觀察,事件開始時拍攝,結束時結束。(如紀錄式故事片)

真實電影倡導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和實踐。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


狂奔的蝸牛吃豆沙包


“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的區別

“直接電影”是1960年之後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紀錄片的流派,最初是由《時代》雜誌公司旗下一個名叫羅伯特·德魯的人組建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德魯有限公司)招募專業人員製作新聞紀錄片而開始的。他們提出這樣的電影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不需要採訪,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直接電影一種現場拍攝、非虛構、細觀的電影類型,使用輕型的攝影機和錄音機,記錄事件實際發生的狀況,只用本身的聲音。特點是:1.旁觀的美學2.視聽同步的需求3.沉默的主體。其代表作為《初選》。

“真實電影”——由法國人讓·魯什創建的一個電影流派,這一流派的影片介於劇情電影和紀錄電影之間,兼有虛構與非虛構的特點,既要滿足觀眾需求,又使用了虛構手段。其代表作為《夏日紀事》。

直接電影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製有許多共通之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它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干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

1、“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實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

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主張從事物的外部小心翼翼地、不事驚擾地去接近客觀的真實,即“牆壁上的蒼蠅”、“旁觀”的美學,“真實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大膽地從人的內部去發掘、去喚醒其思維和情感的主觀的真實,即“在場”的美學;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實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

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實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5、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


小橘觀影


相同點: 這兩種紀錄片拍攝流派都是攝影器材技術進步的產物。都因為攝影器材輕便了,可以帶著到處跑了而延伸出的不同的兩種紀錄片拍攝方式。同時電視的普及都對兩者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雖然形式不同,但兩種製作方式關注和追求的都是最大限度的記錄真實。

不同點:

直接電影: 簡單來講,直接電影拍攝者和鏡頭都像是牆上的蒼蠅,完全不會干涉被拍的人的動作語言。讓被拍攝者習慣鏡頭在鏡頭面前表現出自然的樣子。觀眾在看這類紀錄片的時候也很難感受到拍攝者的痕跡。感覺就在那默默地記錄。樹立了一種“旁觀”的美學風格。

像直接電影代表作《初選》《推銷員》這些作品中不僅全程只默默地記錄,盡全力的在鏡頭中不摻雜一丁點的主觀色彩,甚至連音樂等畫面造型元素都沒有。單純的是記錄。其中《初選》記錄了肯尼迪和競選對手漢弗萊在威斯康辛州競選,競爭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名額。也帶有一定的“電視直播新聞”的味道。

也正是因為直接電影對於拍攝者主觀的近乎執拗的排斥,直接電影適合拍攝那些本身就具有一定戲劇性的事件或人。


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關注事件的真實不同,真實電影的創作者更為關注的是人內心的真實。和直接電影完全排斥拍攝者主觀因素正相反的是,真實電影拍攝者都是在電影中存在感很強,通過拍攝者對拍攝的主動參與,訪談,展露被拍攝者的內心真實想法和真實性格。樹立了一種“在場”的美學風格。

像讓·魯什《夏日紀事》中被拍攝者不斷的被問“你幸福麼”這樣的問題,我們看到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回應。通過這種通過方法探索人內心世界的真實。這部影片被稱作觸及了“生活的纖維”。

真實電影后來走向了更加大膽的路子,讓魯什拍攝的一部叫做《人類金字塔》 的紀錄片中,拍攝者不再滿足於僅在紀錄片中扮演採訪者的角色,而變成掌控者。這部紀錄片試圖以遊戲的方式,將一群不同種族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讓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攝影機從旁邊觀察他們之間關係微妙的變化,並組織他們對所扮演的角色和故事的發展進行討論。這部電影試圖通過這個大膽的實驗來表達某種觀念。但是這部電影的虛構性實在是太強了,壓抑了真實的效果,讓·魯什對於真實電影有些走火入魔了。

紀錄片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紀錄片拍攝者熱衷於純粹的直接電影或者真實電影,但是可以說,今天所有的紀錄片創作者都在使用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流傳下來的製作方法。今天主流的記錄電影不使用旁白,將現場旁觀與訪談有機結合已經蔚然成風。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徹底改變了紀錄片的樣貌。


彘範兒


1.直接電影著重於直接記錄現實,攝像機後面的人完全不介入;

2.真實電影意圖於發掘隱秘於事件後的“真理”,攝像機後面的人可以介入並主導;

3.直接電影源起於60年代美國,真實電影源起於60年代法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