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00)


听了三年多的樊登读书会了,这还是第一次买樊登老师的书。


「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要讲述的是作者关于如何读书的经验。在知识变现风起云涌的时代,是对老师和知识工作者最好的时代,因此大量的书作和网络课程如潮水一般地涌现出来。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人们欢呼雀跃的接受,而是非常普遍的知识焦虑。


面对大量的书本和课程,人们感觉到自身知识的极度贫乏,开始疯狂买课、屯书、收藏网上的文章,但大部分人就只停留在了这一步,甚至手机里收藏的好文越来越多,却从没有再打开过。收藏购买和读过学过没有任何关系,但人们仍然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贪婪地填补着自己的求知欲。


​针对读书这件事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买过不代表读过,读过也不代表学到。相信大部分读书人,或者想读书的人,在内心里都有灵魂三问: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书记不住?


(01)


既然要读懂一本书,那么上面的三个问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的,作者也用了主要篇幅去解决这几个问题。


「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樊登老师从创办樊登读书会以来,一直坚持每周讲一本书,这样算来全年就是52本书。但从实际角度来说,作者每年读的书,要远远超过这个数量。作为一名大量读书的讲书人,相信是有资格来回答这几个问题的。


从一个媒体人,转型到讲书人,这其中和读书有很大的渊源。作者从一本论语开始,逐渐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在做主持人的时候,作者通过读书积累各种素材。而且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做成PPT,转售给他人,这也算是最早的知识变现吧。


经过大量的阅读,作者实现了一个转变,那就是读书越来越快,一般人几天也读不完的书,作者却能够几小时读完。就像书中所说的:“通过积累阅读和无数次绘制思维导图,我的大脑建立起了足够多的交叉和神经元连接”。正是这种触类旁通,让作者有了快速阅读的能力。


(02)


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读什么书?


「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种现象: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也就是所说的邓宁克鲁格效应,而正是这种想法,让我们纠结该读什么书。


紧接着,作者提出选书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科学性,就要求可证伪,这最初来源于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有点晦涩,但只要仔细想想也不难明白。比如牛顿的力学为什么是科学的,因为它是从实际经验总结归纳出的理论,而且能够预测其他的现象,这种理论验证方法属于一种枚举法,有一天发现了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可以证伪,比如量子力学。像人们熟知的占星学,就是非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实际现象可以将其证伪。这里还要重点提一下的是数学,数学同样是非科学。这主要是因为数学是从显而易见的公理出发,经过无缺陷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结论,数学证明和科学证明是有本质区别的。


建设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试图帮你从问题中探索出解决方向。“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是耍流氓”


有了原则之后,作者还提供了更加落地的选书经验:作者>推荐人>好书中出现的推荐书单>出版机构/参考书目/印刷质量。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查作者的背景、推荐人是否靠谱(比如比尔盖茨)、是否在其他书目中提到过。经过这三关筛选,我觉得基本选出来的书不会太差。


(03)


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怎么读书?


「2020年No.2」读懂一本书——选书、读书、记书的实用心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作者同样提出了一个概念:理解力的池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感到读书吃力的原因——知识背景不足。大家肯定都有体会,如果我们去读自己专业方面的书籍,或者读通俗文学小说,我们读书速度会很快。但是读一本哲学、心理学等没有接触过的领域的书,我们的读书速度会慢很多。这从本质来说,就是知识存量不足导致的。


在书中,作者还给出了自己关于提升理解力池子的推荐书目。包括经济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影响心理学的40项研究》)、国学(《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管理学(《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逻辑学(《思辨与立场》)、哲学(《生活的哲学》《学会提问》《哲学起步》)、人生经验(《人生海海》《科学史》《世界观》《这不是你的错》)


理解力池子只是解释了我们读书慢或者读不懂的原因,但是如果读这些提升理解力池子的入门书又该怎么读呢?


作者提出了解构一本书,也就是把书读薄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两点:


1、从宏观角度把握整本书的脉络,即解决什么问题?写作背景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找出书中的重点,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上学时老师给学生划重点。作者总共提出了八个方面需要注意的划重点地方,包括:概念清晰界定时、提出严重问题时、令人意外的解释、递进关系、转折之后、多侧面展现主题、心灵冲击、奇闻轶事。


掌握了基本理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可施行的具体方法——知识反刍


读完全书之后,隔一段时间回忆全书,并绘制思维导图(这一点和我在大学时的考试经验很相似,每次大学考试之前,我都会花几个小时时间,从头到尾回忆一遍所有知识点。这个过程虽然很累,但效果很好,而且也非常有成就感。)


(04)


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读书记不住?


作者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而是用如何讲书一章取代。作者在书中也曾提及把书的内容讲给别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费曼学习法。


万事开头难,讲书也不例外,最难的是怎么开场,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提出了构建坡道

的方式,也就是如何像下坡一样顺理成章的展开讲书内容。大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点:


1、引导展开这本书的地方。就好像《反脆弱》最开始提出的概念,《清单革命》举的例子,这些都是很好的展开点,而且也都在书中非常明显的地方。


2、打动你的点。这种比较适合那些不太好找到坡道的书,比如《达芬奇传》《活好》等,书中并没有明显的坡道,需要自己总结打动自己的地方作为坡道。


开场之后,就是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书可能并没有这部分,但这并不重要。


顺理成章就来到了正文,对于一本好书来说,这部分往往结构很清晰,只需要选择重要的章节介绍就可以了。


以上三步,其实很像从宏观上把握整本书的脉络——解决什么问题?写作背景?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对于比较高超的讲书人来说,还需要做到一点,就是首尾呼应讲完了正文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开头提出的坡道(问题),看看之前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如何得到解决的?是否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05)


最后,作者针对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提供了一点建议:


1、手绘的重要性


2、明确逻辑结构


3、琐碎的知识点另起一张纸


4、重点内容标出书中页码


| 方腊说


要读懂一本书,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把握书的重点内容,做到把书读薄,内化吸收。这就需要多利用费曼学习法和思维导图工具,进行知识反刍。


要读得更快,就需要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的池子。


但是,学再多的方法,不实践也是空话。


——相比于读得懂和读得快,更重要的是开始读。


支持/联系作者

可获取本书思维导图原文件



简书号:单臂擒方腊


知乎:单臂擒方腊


“读一本书,就好像种下一颗草。当草原肥沃了,骏马自会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