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白居易

如詩之言,在無限美好動人的愛情中,兩個人在天上願成為並肩飛翔的鳥兒,在地願意成為並生的樹枝。美麗的愛情令無數人嚮往,人們都期待那種海枯石爛、至死不渝的愛情。

生活中,人們卻常常說那種完美圓滿的愛情不是現實,而是一種遙遠的理想、一種清澈的夢,現實中的愛情總是充滿了錯誤、離別和艱難。然而,在醫學界卻出現了這樣一對伉儷,生前他們一起為醫學事業奮鬥,去世時他們都選擇捐獻了遺體,而十幾年後他們的人體標本再度相逢,並肩而立的他們令人動容。他們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而他們也收穫最可貴、最感人的愛情。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李秉權,雲南省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醫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自己作為醫生的職業生涯中,踏實肯幹、鑽研疑難,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拯救了無數被疾病困擾的人民群眾。而在去世時,他也要發出自己最後的一點光與熱,他捐出了自己的遺體貢獻給醫學科學研究,成為雲南省首位捐出遺體的醫學教授。李秉權為中國醫學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對我國神經外科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966年,李秉權獨立開創了雲南首個腦科學門診,隨後,又帶領眾多醫學精英成功完成雲南首例"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挽救了一位16歲少年的生命。1979年,李秉權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成功為雙頭畸形人切除寄生性小頭,創造了一個醫學奇蹟,改變了被天生疾病所困擾的病患的命運。1987年,又使得雲南省領先全國而成立了第一個"經顱多普勒超聲室"。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作為一個傑出的醫生的同時,李秉權又是一個桃李天下的醫學教授,培養了眾多神經外科方面的青年俊傑,這些醫學青年俊傑後來散佈全國各地,成為我國神經外科學發展的中流砥柱。

而李秉權先生自己也是一生不倦探索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據李秉權先生的妻子胡素秋所言,李秉權先生70高齡退休以後除了出席一些醫學活動事務每天都堅持研讀醫學著作,翻譯、寫作不息。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李老為神經外科在國內的發展嘔心瀝血,實在令人敬佩。然而最可貴的是,2005年當他臨終之時,提出捐獻自己的遺體以供醫學研究。而正是這項舉措也改變了其夫人的人生。

伉儷情深

李秉權的夫人名叫胡素秋,是婦產科的一位醫生。與李秉權寒門學子艱苦遭遇不同的是,胡素秋出生官宦家庭,是護國將軍之後,出身名門。但胡素秋被李秉權的刻苦積極精神所感動,選擇了他,一生相濡以沫,情比金堅。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胡素秋女生士在婦產科領域也是一位肯鑽研、肯進步的好醫生,醫術精湛、救人無數。夫妻二人有著共同的生活目標與精神世界,常常一起討論醫學難題,一起研究如何挽救身患疑難雜症病人的生命。由於二人都全力投入自己的醫學事業,所以腳常常不著家,吃飯經常在食堂解決,吃飯也是在談治病救人的事情。

2005年,李秉權年老將去,臨終之時他對妻子說出了志願捐獻遺體供醫學科研的事情,

妻子含淚答應。李老在臨終之時還對妻子表達的最後的願望,希望妻子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繼續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支撐著妻子在丈夫去世之後勇敢地走下去。

原本,在丈夫去世之後,妻子胡素秋心如死灰,無心工作、無心生活,但只要想到李秉權的遺志,就打起精神,再次回到醫學事業的第一線,繼續為人民群眾服務,救死扶傷,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光與熱。

2015年,胡素秋也將要去世,她想像自己的丈夫李秉權一樣,捐獻自己的遺體給自己的母校作為醫學科學研究,她堅定地簽署了遺體捐獻證書,輪到家人兒女們簽字地同時,大家都表示不理解,但是在胡老一再堅持勸說下,同為醫學工作者的兒女尊重並理解了母親高貴的心。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胡素秋女士去世於2015年的冬天,她的眼角膜捐獻給了有需要的病人,讓所需要的人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光明;她的肝臟也重新安置在一個急需要更換器官的重症病人身上,使得他重新獲得生命;她的遺體則被運送去了昆明市醫科大學,供教學解剖實驗研究。

無私奉獻,滿懷赤誠,正如陶行知所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這樣的高尚精神永遠值得後人銘記、學習。

遺體相逢

2019年9月,胡素秋老人的遺體被重新制作成為人體標本放置在李秉權遺體的身旁。此時兩人都已經死亡成為白骨人體標本。14年過去了,兩人以這樣的方式相逢,令人感動流淚。李秉權與胡素秋依然相依相偎,一如二人身前。

丈夫去世後捐獻遺體,5年後妻子離世追隨亡夫,14年後白骨重逢

有記者拍攝下當時遺體標本重逢的畫面,二人合體站立,祭奠的鮮花將二人緊緊相圍繞,眾多醫學才俊精英深深鞠躬,久久不起。他們說,看到兩位老人再次並肩而站的場景,彷彿啊又看到他們站於講臺細心傳授知識的模樣。

那一刻,任何人都為他們高貴而真摯的愛情而感動。年輕時,他們滿懷理想、有著共同的生活信念和精神動力;年輕時,他們不顧家庭出生的差距,堅定了選擇了彼此,不論貧窮、無謂富貴。在漫長的生命長河中,他們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鼓勵,一起度過了遙遠綿亙的一生。他們共同奮鬥、共同付出、共同收穫。他們分別實現了自己的事業理想,也堅定地組成了一個家。他們都是醫生,他們都是教師,為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奉獻了一切——心靈和熱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