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吃货到处有,中国格外多,我自己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吃货。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成了古往今来的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连古之圣贤,全都难逃一个吃字,我感觉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的可能就是没人与他一起分享美食。那么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吃货」呢?他们如果像如今一样开启了美食直播,会带多少粉呢?他们在「吃饭」这件事上,给我们做了多少铺垫,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宝贵财富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代那些FAMOUS吃货们。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在商朝为相五十余载,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奴隶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但是伊尹并不满足做一个非常优秀厨子,他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较大。以伊尹来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的词语也不少。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关于孔子与吃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这句话上。但当时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学费不是MONEY,而是几壶酒和一些干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腊肉,我估计孔子那个时候就会做梅干菜扣肉了。有人统计过,《论语》中出现「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现了41次。由此可见,在孔子心中,吃饭和施政是同样重要的。虽然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但也难逃吃货这个称呼。孔子曾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食物不嫌烹饪得细,鱼和肉不嫌切得细”,也就是说食物越精细越好,鱼和肉也要切得又细又薄,由此可知我们的孔老夫子吃的还比较精致,不像我们现代人乱吃。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带货能手,尽管张骞本人跟吃沾不上太大的关系,但如果没有他,今天的「吃货」们恐怕要少许多口福,不知道世上原来还有这些好吃的,所以张骞绝对是汉朝的薇娅、李佳琦。他从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大蒜、蚕豆、水芹等食物,为汉朝之后民众餐桌的丰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业。湖南、四川、江西、贵州中国四大辣椒天团,你们真的好好感谢张骞,因为辣椒于明代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然后慢慢的传入到全中国各地,以至于现在到处都是你们最爱吃的火锅、剁椒鱼头、小炒肉等。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如果要在古代「吃货」中选出一个堪称“食神”级别的,能与现代大胃王一较高下的,那一定非苏轼苏东坡莫属了。他不仅爱吃,还给食物写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更厉害的是他还能自己发明各种新鲜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东坡肉,已经成为美食代名词的他对后世的餐饮业影响巨大,一碗东坡肉就能让江浙沪为之疯狂。据说现在全国各地有近一百种以东坡命名的菜肴,尽管有真有假,但论影响力的话,苏轼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如果只给陆游加一个标签的话,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爱国诗人」。但是不吃饱了哪有力气爱国呢?在陆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诗词中,与吃有关的大概占一百多,内容包含食品种类、地方特产,甚至饮食习惯、调料和餐具等都无所不包。不过陆游走的是与苏轼相反的「素食养生」路线,山药、荠菜、韭黄、梅干菜都是陆游的最爱。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被影视剧演绎成风流才子的纪晓岚可谓深入贯彻了孔圣人「食色性也」的指导思想。「年逾八旬,日御数女」的八卦我们按下不表,而众多对他食量的记载实在是让我们不能不信。据说纪晓岚每天要吃几斤肉,常年不吃主食。此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零食不断,对榛子、栗子之类的干果「食不住口」,因此有人说他是「猴精转世」。


古代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货」们

清代诗人袁枚不仅爱吃、会吃,还会做,更厉害的是他还开设了自己的「美食专栏」——《随园食单》。这本菜谱堪称清朝的家常菜大全,里面详细介绍了南北三百多种菜肴从选材到烹饪的方法。他自己说「做食物之须知,实乃做人做事之万事须知也」,看来做什么事情都「如烹小鲜」,最怕用心二字。

在中国几千年烹饪技术发展长河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的技艺高超的名人,如帝尧时代传说中的彭铿、周朝的太公吕望,春秋时代的易牙等。这些人都各有专长,而且在烹饪技术的发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才得以造就如今这么丰富的美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