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不好?這可不止是肝火旺盛

本期專家: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科主任、享受省政府津貼專家 姚沛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碰到一些脾氣暴躁的人,動不動就發火,有些人看似溫文爾雅,平時並不易怒,卻在某些小事上顯得暴怒異常。人們總是說性格暴躁與“肝火旺盛”有關係。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不管是儒家還是道教、佛教,都教導人們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少欲戒怒。因為性格暴躁,情緒波動較大,對身體不好,常成為一些疾病的誘因,且對他人造成傷害,所以不利於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而中醫所說的“肝火旺盛”,是一種病態表現,可出現於脾氣暴躁的人,也可出現於脾氣溫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性格的反常。而脾氣暴躁則是對一個人性格的描述。因此,兩者不能等同。

中醫對“肝”如何定義?

中醫的肝,與自然界中春氣相通,就像樹木一樣,紮根於地下並向上生長,具有升發調達的特性,不容易被屈服,也不容易被折斷,性格頑強剛烈。早在秦漢時期,中醫經典就提出“肝”為人體的“將軍之官”,具有藏血、調節氣機、幫助消化、促進女子排卵、男子排精等作用,宜順之不宜折之,宜柔之不宜伐之。若人體的“將軍”被激惹,人體相對處於一種病態,就像國家失去將軍一樣,心、脾胃、肺、腎等臟腑就會發生叛亂,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比如失眠、潮熱盜汗、心煩易怒、心慌胸悶、脅痛、腹脹、便秘,及女子月經的紊亂、不孕等,甚至出現性格的改變,如性格暴躁等。這時,我們運用一些疏肝柔肝的藥物,讓我們的“將軍”繼續為我們鎮守邊疆,這些症狀就會好轉。

脾氣不好是“肝火旺盛”?

中醫認為,肝臟的病變分為“肝鬱氣滯”、“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等多種證型,一旦發生“肝”的病變,切忌病急亂投醫,不分青紅皂白亂吃藥,非但不利於身體康復,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加重原有病情。肝火旺盛,就是中醫所說的“肝火上炎”和“肝陽上亢”,具體表現為口乾口苦,心煩易怒,胸悶,脅肋部疼痛,面部潮熱,頭暈頭痛,舌紅苔薄白,脈弦等,而我們所說的“脾氣不好”,僅僅是這些症狀中“心煩易怒”的表現,不是“肝火旺盛”!

情緒影響著身體的健康!

現代醫學亦研究認為,許多疾病與“脾氣不好”密切相關。胃腸道最能表達人體情緒的反應,一旦人體遇到緊張焦慮,就會出現胃痛或腹瀉;壓力過大的時候,多數人會出現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出現胃口差、腹瀉、便秘等症狀。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發病,隨時現代醫學的深入研究,這些疾病或直接或間接與情志異常有關。

臟腑與人體情志關係密切,中醫講的“脾氣不好”,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說法。急躁多怒,氣血運行加快,肝氣上衝逆亂,出現頭暈、頭痛、眼花耳鳴的表現,與肝關係密切;心情過度喜悅,心血運行遲緩,痰濁、血液容易阻滯脈絡,引起心神渙散、心悸失眠、甚至暈厥的可能,樂極生悲,范進中舉都是很好的例子;思考過度,精神過度緊張,就會出現食慾不振,長期飲食不協調就會傷及脾胃之氣,引起脾胃的損傷;過度悲傷,意志消沉,會出現精神淡漠,氣短懶言,久而久之會引起肺氣的耗散;驚恐過度,使腎氣不能固攝,可出現生殖機能障礙,如陽痿、早洩、腰膝痠軟,甚至二便失禁的情況,我們經常會聽到驚恐過度“二便失禁”的例子。

如何調節自己的脾氣呢?

順應自然規律,按時勞作,保持一顆平常心,沒有過強的慾望及情志刺激,能調節情緒。另外,飲食、生活上的也能調節脾氣。

中醫飲食方面:

平時可以多吃具有疏肝理氣、清肝瀉熱、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茼蒿、蘿蔔、佛手、苦瓜、綠豆、芹菜、山楂、白菜、芡實、山藥、大棗、扁豆等,平時應戒菸限酒,忌食辛辣的食物。

也可以食用一些藥膳,比如蘿蔔粳米粥,決明子粥,梔子仁粥。

除了從飲食藥膳改善還可以從針灸來改善。如針刺或手法按摩行間穴、太沖穴、中封穴、大敦穴、期門穴、曲泉穴等穴位來改善症狀。

生活上應注意以下方面:

1.轉移情緒,培養興趣愛好;

2.憧憬未來,充滿生活希望;

3.向人傾訴,解開心理上的鬱結;

4.寬以待人,儘可能原諒別人的過失;

5.淡泊名利調整心態,合理飲食,積極的面對生活,學會自我減壓。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