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景 不負春夏不負香格里拉

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來到美麗的香格里拉,藏族特色美食絕對不容錯過。號稱野生蘑菇之王的美味松茸,味道獨特的犛牛肉火鍋,餘味修長的酥油茶……看看你最中意哪種?

犛牛肉

犛牛全身都是寶,肉可食,皮可縫製成衣、靴、袋等,牛頭可加工成工藝品,牛尾可製作成彈掃灰塵的掃帚。迪慶犛牛因其常年生活中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這些地方生長著許多野生藥材如貝母、蟲草等,犛牛常食這些藥材,其肉鮮美無比。殺後可紅燒、清燉或晾曬成乾巴等,其味獨特。吃犛牛肉在迪慶,實在是一種享受。可在市場購買乾巴、肉鬆等作饋贈親朋好的禮品。

普米族豬頭肉

普米族群眾愛吃豬頭肉,善做豬頭肉。他們把豬頭切下,刮洗乾淨,烤黃,再放在鍋裡慢慢燉熟,那悅目的顏色和撲鼻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不過,這美味的豬頭肉在普米人眼裡還有另一種意義,他們把它視為團結、和睦、興旺的象徵。普米族豬頭肉色澤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肥而不膩。

琵瑟肉

琵瑟肉是一種採用藏族傳統的醃肉方法制作的肉食。在迪慶藏族人家過大年三十時,豐盛的晚餐桌上有一道肉色油亮鮮紅,肉味濃烈香鮮的醃肉。如果這一天剛好有貴客光臨,端上桌的也許就不僅是一塊肉,而是一頭醃全豬,從上面割下的第一刀肉會放在客人面前,請遠方到來的佳賓首先品嚐。其具體制作方法是:將宰殺後的豬刮毛洗淨,開膛取出內臟,剔去骨頭。然後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鹽等調製的佐料面,還要抹上燒酒。用線把刀口縫好。在豬耳朵裡各塞上一個核桃,在豬鼻孔裡也各插一根粗細剛好能塞嚴鼻孔的小木棍。放幾天之後,取出木棍,灌一些鹽水進去,再塞嚴木棍。同時在針線縫合處塗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覆數次後,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燻或晾在房頭,等到幹了之後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況下,頭年腋制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由於醃製方法複雜,存放時間較長,所以其味道非常可口。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吃糌粑時,碗裡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人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裡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

藏族過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牌。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坨坨肉

因其每坨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坨坨肉是迪慶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將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放任何佐料,包括鹽。肉熟後撈起,再撒蒜水、鹽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時需用雙手拿肉,美味可口,極具特色。

寺不

寺不是迪慶納西族的一道特色名菜,納西語意為“吹肝”。將豬肝吹氣膨脹後放入精鹽,五香粉,薑絲,紹酒醃漬12小時取出,撒上花椒粉風乾。食用時將寺不放入湯鍋中,加辣椒,姜,花椒,用文火煮2個小時取出切片。色澤紅潤,芳香麻辣,可貯存一年不變味。

鍋奔火鍋

鍋奔火鍋是迪慶的特色小吃。“鍋奔”是藏語竹葉菜,產於高山的野生植物。準確地說,它並非藏民的傳統菜餚,而是民族融合、“互相學習”的結果。主要原料有鍋奔、洋芋、熟豬肚、豆腐、水發粉等,配以熟火腿、木耳、琵琶肉,再撒少許麻油,頓時香氣四溢、馥郁芬芬。食之禦寒暖身,營養滋補。吃此火鍋,用銅製或土陶容器,味道更美。

米灌腸

米灌腸是迪慶州的一種風味食品,將豬血、米飯及各種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塊,灌入加工過的豬腸子而製成的米飯腸。加工製作米灌腸是迪慶州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習慣。等到殺年豬時,幾乎每戶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腸。米灌腸在食用時需切成圓片,或用熱油煎炸,或用蒸鍋蒸熱,熟後色澤古樸油亮,香味濃郁,非常可口。

在品嚐完獨具藏式氣息的香格里拉美食後,怎能錯過滿山的杜鵑花,4-6月,如果你來了,請一定不要錯過這三條賞杜鵑路線:

  虎跳峽—小中甸—巴拉格宗—白馬雪山—雨崩;

  虎跳峽—白水臺—尼汝—普達措;

  香格里拉—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攀天閣—同樂村—那姐洛。

旅行,讓流轉的時成為命途中美麗的點綴,吃美食,看天,看雪,看杜鵑。春暖花開,背上行囊,踏上去香格里拉的征程,去放鬆!去探秘!去吃喝玩樂!


(新浪雲南 錢梅芹)


美食+美景 不負春夏不負香格里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