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基建工程兵何林:聞南風、拓荒城,劈山開路築榮光

四十年前的深圳,還是一個漁火薄田的邊陲小鎮——市區街道狹窄,房屋建築破舊,四處人煙稀少,一派荒涼景象。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生出深圳這個經濟特區。基建工程兵們懷揣著對這座小城未來的憧憬,來到這裡支援建設。34歲的何林也是在這個時候,看準了機會,申請調入基本建設工程兵冶金指揮部深圳臨時指揮所。南下深圳,這是改變他一生的重大決定。

立足特區做建設,著手舊貌換新顏

深圳基建工程兵何林:聞南風、拓荒城,劈山開路築榮光

(前排左二是何林)


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何林是四川人,1969年4月1日入伍。談起當兵的原因,他說:“在當時,當兵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入伍後,何林成為一名基建工程兵。應工作要求,他先是去了河南南陽;唐山大地震時他被安排支援抗震搶建工作,修建簡易的臨時住所;而後又輾轉到新疆、北京。1982年7月20日,何林從北京坐悶罐火車來到深圳,開啟了這段充滿未知的“拓荒之旅”,從此與深圳結下一段不解之緣,而這段緣至今已有37年。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有國家政策,下有人民建設。雖然現在很荒涼,但今後肯定會很繁華”,這是何林決定要去深圳時的內心獨白。當時的他滿懷熱情和期待,然而抵達羅湖火車站後,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派荒涼景象,剛從首都過來的他心裡不由得出現了一些落差:“那時候的深圳跟北京太不一樣了,北京已經是大樓房、大花園,深圳還是小矮屋、小草叢。”他形容當時的羅湖火車站就像是“菜市場”,荔枝公園也還是個“大泥塘”,“羅湖老東門一帶的街道很短,一根菸的功夫不到就能從街頭走到街尾。”


深圳基建工程兵何林:聞南風、拓荒城,劈山開路築榮光

(1982年10月開工前的怡景路 何林負責該路段管道材料供應)



這也意味著,對於深圳未來的建設,基建工程兵們需要擔負起很重的建設任務,才能讓這片土地從“一片荒蕪”到“百草豐茂”。何林說,“那時的生活條件很艱苦,我們住在一個臨時搭建的竹棚裡,只有晚上才有休息時間,平時白天都在工地上埋頭苦幹。”回憶起那些日子,他用“三個蚊子一盤菜,十個老鼠一麻袋”來形容。白天要辛苦作業,到了晚上還要與蚊蟲展開鬥爭,這就是當時特區建設者生活的真實寫照。


深圳基建工程兵何林:聞南風、拓荒城,劈山開路築榮光

(1985年何林在深汕建築材料公司負責紅嶺大廈的物資供應)



作為物資科的一名基建工程兵,何林主要負責物資供應。來深後的首個工程是愛國路的建設,他一個人要搞定四五十種材料的供應,包括大小管子、閥門、膠圈等等。或許很多人並不瞭解物資科工作的重要性,但所有的建築都需要由大大小小的物資築起,在當時交通基礎設施等條件都遠不如今日的情況下,運輸物資存在著重重困難。深圳第一座高樓電子大廈的“馬賽克”,當時是何林從江門新會運過來的。還有深圳地鐵、深圳大學、紅嶺大廈、深圳機場、市民中心等深圳早期重大工程,都留下了何林艱苦作業的身影。“供了幾萬噸的綁紮絲,深圳到處都有我的貢獻。”時至今日,歲月滄桑了他的臉龐,卻沒能使他的那份光榮減去分毫。

見證特區蛻變,詮釋深圳精神

1983年,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深圳的宣佈大會召開了,何林改編為深圳市屬建築施工企業的職員,繼續拓荒造城。到2005年,他為深圳的現代化建設已經辛勤工作了23年,終於迎來了退休的這一天。


深圳基建工程兵何林:聞南風、拓荒城,劈山開路築榮光

(1985年春節何林和家人在海上世界)



退休後的何林選擇繼續留在深圳,過著平淡而舒適的生活。兒女們事業有成,而他則每天買菜做飯,和曾經在部隊並肩戰鬥的老朋友們聊天,閒時他還常常翻看過去多年來保存的照片、信件、證書等,並寫下《歲月情懷》一書,以記載在部隊中的真實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深圳的建設歷史,也記錄下了這種感人至深的奮鬥精神,為後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儘管深圳的建設之路比來之前想的更為艱苦,但今日的發展程度也遠超何林當時的想象。回想起初來深圳時的奮鬥歲月,他總是笑笑:“深圳已經從昔日的邊陲小鎮變成國際都會,生活也越來越好,我完全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何林把自己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深圳,用幾十年的時間親眼見證了深圳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早已對深圳這座城市產生了不可割捨的情感。


深圳基建工程兵何林:聞南風、拓荒城,劈山開路築榮光


基建工程兵作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見證人之一,經歷了那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節點。三十多年前他們來到這裡,為特區的初期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底。這些“拓荒牛”為深圳奉獻了青春的汗水,也詮釋了深圳精神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