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半个月前我收到了好友阿浩发给我的微信消息:

“唉,我还是裸辞了。”

阿浩和我一样,是做新媒体方面工作的,他之前一直是负责公司的官方媒体平台的内容更新。

几个月之前阿浩就已经开始跟我抱怨说,工作强度有些大,每周要更新四篇以上原创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精力分配上十分吃紧了,虽然他十分喜欢这份工作,但是这样的强度依然使他有些叫苦不迭。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到最后,他也就认为自己绷不住了,所以只好辞职回家休息一段时间。


01 “坚强”与“反脆弱”

也许不了解阿浩的人会认为,他实在是太脆弱了。互联网行业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很正常,他应该坚强一点,勇于应对困难才对。

但是正相反,阿浩比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要更加坚强,要不然也不会硬扛了好几个月才辞职。

作为他多年的好友,自然想帮他缓解一下工作压力,想办法把强度降下来,但是我所能提供的思路,无非就是“你需要跟你上级交流一下,想办法把一些工作分出去,别自己扛着”,以及“我觉得你可以尝试把这几个地方的工作优化一下,提升一点效率”。

这两个建议阿浩的确也用上了,但是似乎只有短期效果,时间一长,他的工作强度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涨上去。

所以,我感到很纳闷——如果一向表现得如此坚强的阿浩都无法承受住高强度工作的冲击,那我又该如何应对类似的问题呢?

最近看完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面对这样的冲击,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变得坚强,而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反脆弱性”。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反脆弱”在书中的解释颇有意思:

有些事物能在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随机性、波动性、不确定性、混乱和压力下时,它们反而能够不断成长和壮大。

不过,尽管这一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还没有一个词能够用来形容脆弱性的对立面。所以,不妨叫它“反脆弱性”吧。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者强韧力。复原力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事物所对应的主要特征大致分称三类:

脆弱性,强韧(坚强)性,以及反脆弱性,对这三个定义做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

  • “脆弱性”对应玻璃杯——虽然看似很坚硬,但是禁受不住冲击,一旦落地,几乎必然面临破碎的问题;
  • “强韧(坚强)性”对应塑料杯——材质本身是具备一定韧性的,不会摔碎,但是依然不能抵挡更大形式的冲击(比如高温或者重物挤压)
  • “反脆弱性”对应一种材质奇特的杯子——这种杯子不但不会在冲击下被破坏,反而会因为遭受了冲击,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损坏。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02 职业生涯,应该选择“反脆弱”结构

简单来说,某个事物如果具备了“强韧性”,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当冲击一次次变大,依然会体现出事物根属性中脆弱的一面——就像我的好友阿浩,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并不是他不够坚强,而是他受到的冲击力(即工作强度)一次比一次大。

但是如果是某个事物具备“反脆弱性”,就能够在不断出现的冲击和变化之下持续获得利益,成为一个良性的“冲击对抗结构”。

冲击,对于别的结构来说意味着毁灭,但是对于反脆弱结构来说却不是。相反,反脆弱结构还需要时不时刻意引入冲击,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于职场人来说,这样的反脆弱结构,实在是太重要了。

(1)“稳定”是职业生涯的一枚定时炸弹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到:

缺乏火灾会让高度易燃物质越积越多。在缺乏危机的情况下,隐藏的风险会逐步累积,因为人们倾向于将越来越多的风险隐藏在统计分布的“尾部”——事实上,这提高了遭受罕见恶性事件打击的风险。

这样的结论同样适用于职场人身上。

很多人在谈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需求点放在“稳定”、“安稳”上,所以与之对应的规划,则是尽可能在30岁之前进入大公司,成为大厂的一员。

这样的发展诉求其实非常好理解,毕竟最近几年的工作环境、市场竞争越来越不友好,为了顺利躲避大环境的冲击,选择一家可靠、稳定的大公司似乎是上上策。

这么思考很合理,但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大自然中有一个叫做的“蚂蚁抱团”的现象:遭遇火海时,蚂蚁为了族群留存,会抱成一团“滚”出火海,外层的蚂蚁被牺牲,换来了整个族群的存活。

而利用《反脆弱》的理论,其实对这样的现象刻意有另一种解读:

抱成一团的蚂蚁中,更强壮、跑得快的蚂蚁往往能够率先进入内部避免灼烧,而较为弱小的蚂蚁只能留在外围,成为族群留存的牺牲品——因为遭受火灾的并不只是单个蚂蚁,而是一整个族群。

而在众多人为了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危机、出于安稳考虑,而最终选择了大公司,但是却忽略了一点:需要承受危机的不只是个人,企业也需要承受危机。

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无法寻求“庇护”、躲避危机,只能够让自己处于“危机”之中,所以只能怪启动自身的“反脆弱结构”——正如书中所言: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数据统计学科中有一个经典的“火鸡理论”:

一只火鸡被屠夫喂养了将近一千天,每天这只火鸡都会向数据分析师证实,屠夫对火鸡的爱的“统计置信度”与日俱增——这只火鸡只看到了屠夫每天带来的饲料越来越丰盛,认为自己的生活平静如水、前途一片光明,但却并没有考虑到复活节的到来。

“稳定”并不能够成为职场人在严峻市场环境下的避难所;相反,平静的假象背后,隐藏着极具破坏力的定时炸弹。

(2)冲击和改变之下,带来的是创新与机遇

有些职场人人追求安稳,却没有看到“稳定”的职业生涯最终搭建出的抗压结构不堪一击;职场人不愿暴露在冲击和变化之中,却没有料到“反脆弱”结构在动荡的环境下产生积极的改观。

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镜子》中,描述了一个没有任何冲突与改变的世界:

气象局的软件工程师意外地使用超弦计算机开发了一款模拟软件,能够模拟一个宇宙的诞生演变过程。在不断试验下,工程师成功模拟出了和我们所处环境完全一致的宇宙,这意味着所有人类的所有行为,在一定的推演计算后都能够被完全重现。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这个发现的问世,意味着“镜像时代”的到来——全人类将面对着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在镜像中精确查找,每一个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最后的审判。那是一个没有黑暗的时代,人类社会将会变得水晶般纯洁。

但是这同样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了灭亡,因为没有冲突、变化、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冲动和欲望为基础的社会,不会产生任何值得描述的文化、艺术,也将最终导致创新和科技的停滞。

这个故事所传达出的认知是与大部分人的固有认知相违背的:我们都认为,创新和机遇是在稳定的环境下随机产生的,但是却万万没想到,推动我们进步的,正是将自己暴露在危机之中所遭遇冲突和变化。

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张思宏曾在一次讲座培训中问在场的人:下面三种职业发展曲线,你最为期望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职业成就】

几乎在场所有的职场小白和中生代都选择A——他们渴望自己成为永远向上、一往无前的“职场精英”;而极少数人选择C,他们大部分都是职场高手、创业者、经验丰富的职场老人——因为他们知道,A轨迹是无法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

选择A的人,职业轨迹最终变成了B的模样——没有人期望、却是大多数人最后的结局。

我们来看C曲线。

在不同年龄阶段,C曲线总能找到顶点和低谷。每一个完整的起伏,其实都代表着这位职场人主动选择了变化、引入了“冲突”。

这使得他在新的环境和冲突下,发展势头会暂时降低,但是却换来了更高的“天花板”和职场机遇——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反脆弱模型”轨迹。


03 构建“反脆弱”性,职场人应该怎么做?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构建反脆弱性”,依然是一件摸不着头脑、没有任何思路的事情。毕竟,无论是“引入冲突”,还是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

那么以下几个小建议,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指导。

(1)打破平衡,引入冲突,并从中获取利益

文章很大一部分篇幅讲述的是职场人的职业生涯与反脆弱之间的关系,那么文章开头的阿浩所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特意请教了老板,他给我的指导和《反脆弱》中的“主动引入冲突”思路居然不谋而合。

阿浩在面对繁重的输出内容工作上,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提升自身的输出能力,以及与上级协调(降低)工作量。

但是这两点的做法,其实只是让阿浩的“自身产出能力”与“实际工作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平衡。但是这种平衡非常不稳定,一旦出现新的业务增长或者产品变动,整个公司的工作量马上就会呈现整体性增加,平衡马上就被打破了。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主动打破这种平衡:阿浩需要考虑的,是组建一个内容团队(可以是由用户群体组成,也可以由专业的约稿作者组成),自己成为内容的策划、组建者,而非一味的成为优秀的内容输出者。

打破这种平衡的代价是,组建内容团队所涉及到的工作量远比写几篇原创稿件大得多,但是打破平衡后却能够建立起新的内容输出机制——一个优秀的反脆弱结构。阿浩的时间精力得以解放,却依然能够收获源源不断的原创稿件。

同样的“打破平衡,引入冲突”也出现在特斯拉身上。

2014年6月,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宣布将特斯拉研发的电动汽车技术全部开源:

特斯拉的创立为的是促进可持续交通时代的来临。如果我们突破了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却在身后利用知识产权障碍阻止其他公司,我们其实就背离了初衷。我们承诺,将不对技术使用者启动专利诉讼,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

这令人费解的开源之举,将原先特斯拉在技术上遥遥领先的平衡局面直接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所有电动汽车厂商回到同一起跑线,形成了电动汽车行业的新竞争局势(新冲突)。

马斯克打破平衡的目的,是为了让技术的普及促进行业的整体进步,以此来对抗传统汽车行业的竞争,并通过这样的反脆弱结构使得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上获益。

所以,当形势陷入一种走向脆弱的平衡结构时,尝试主动打破平衡,建立新的结构才能从中获益。

(2)跳出目前的工作状态,审视自我

咋一看,这一点又是很“反认知”的行为。

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人在一直埋头苦干的情况下,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机械地干活,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是什么,并且偏离了自身的方向。

在这样的稳定状态下,人的思维就被琐碎的日常工作充斥地满满当当的。

行为经济学家塞德西尔·穆来纳森在《稀缺》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

人们的大脑就像是一条有一定“带宽”的道路,当这条道路被一些东西完全占据的时候,他们大脑中的认知资源也因此被耗尽,从而陷入一种“完全负荷”的状态,无暇思考其他的东西。

为什么一些人长期陷入“每天都很忙,但是不知道在忙什么”的“脆弱状态”?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就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被“我怎样才能把今天的工作给做完”这样的想法所占据了,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思考“如何才能以始为终地对待工作”。

比如,在最初做新媒体工作的时候,繁重的工作让我开始机械重复地想选题-写稿-推送-看数据,这是非常“小编”的一个状态。

看不到工作的成长性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直保持这个状态,也许写文章能力会越来越强,但是你本身的反脆弱性会越来越弱——回过头来你将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此时需要的就是,提醒自己跳脱出目前的工作状况,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你现在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吗?
  • 这样下去做半年,你能学会什么?
  • 准备跳槽前,你的简历上能够多添加一些什么内容?
  • ……

然后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只是在完成老板下达的工作量,除了领取一份心安理得的死工资外,你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起色。

审视自我之后,你会思考接下来的问题:我的目的是为了一份工资,还是为了看到自己更大程度的成长?

大部分职场人,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埋头苦干”的阶段。此时需要的,是时不时跳出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审视自己:现在做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有意义吗?是为了达到我的最终目的而努力吗?

如果是,请继续保持努力的状态;如果不是,就需要思考怎么才能达到目的。

(3)拥抱变化,把“不确定性”当朋友

“学会拥抱变化”曾是我上级送给我的一句话。

当时还在试用期内的我表现令上级感到满意。正因如此,我得以提前转正,并且委以新任务,而新的任务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看似有些难度,我的本能让我迟疑了一下,没有马上接下新活,而是询问:“能不能给我一周时间准备一下。”

但是上级马上看穿了,直接了当问一句:“一周时间,你想准备什么呢?”

我答不上来,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手中的任务发生变化,是需要时间来平稳过渡的。但是至于哪里要过渡,我根本不知道。

这其实是我想求追稳定的本能,在阻碍我构建自己的“反脆弱性”;而那句“学会拥抱变化”,则是在潜意识里与本能所对抗的引导。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企业生命周期》的作者埃蒂斯也对“拥抱变化”表达过资自己的看法:

这个世界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出生,与之而来的是无尽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于不确定性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因此这种本能让大部分人拒绝变化。

拒绝变化,并不意味着降低不确定性,而是在刻意忽略不稳定性背后隐藏的风险。风险会如期而至,无法拥抱变化,则无法把握机遇。

面对新事物,谨慎是应该的。但如果你在抗拒改变,那么请随时敲打自己的意识,提醒自己要“拥抱变化”。

(4)杠铃策略,培养副业

杠铃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准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应对时常出现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成为“坚强”的人?职场上,更需要“反脆弱”

杠铃的两头可以随意增加重量,不必对称

用《普通金融学》中的例子来解释:

如果你将手中90%的资金以“保值货币”的形式储存起来,将剩下10%的资金用于投资风险很高的证券,那么你的最大损失不会超过10%,但是你的受益却是没有上限的;

如果你将100%的资金都用于投入一个风险等级为中等的证券,那么你很有可能因为计算失误而需要承受损失所有资金的后果。

杠铃策略可以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两类方案组成,并且摒弃了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的策略,它往往会形成一种有利的不对称性。

这一点与当下非常火的“培养副业”完美契合,其本质都是利用不同方法将风险降至最低。

以法国的文学作家群体为例:法国的作家都有“谋求一份闲职”的传统,这份闲职也许是无业绩压力的公务员,不需要动脑太多的邮递员,或者是保险公司的财务。就算是在经济状况糟糕、写作无法挣钱的情况下,这些热衷于创作的作家依然可以享有经济上的独立性。

张辉的《人生护城河》一书中也提到:

当代职场人不能仅仅依靠一份收入维持生活,而应该尽量保持着三份不同来源的收入。

第一份收入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挣得的收入,用于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正常开销;第二份收入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收入可以用于满足自己的独特爱好、兴趣;第三份收入是金融投资产生的收入,通过对资金的管理获取长期的利益。

杠铃思维的本质,就是指我们应该在除职场专业领域之外,再寻找另一个支点、尝试拓宽自己的职业维度,搭建属于自己的反脆弱结构。


04 结语

我们对于“反脆弱”的态度,应该从理解到认可,再到审视(自我),最后是应对。

首先是意识和观念上的转变,即职场人追求的不应该是“稳定”,而是“拥抱变化”;再是行为的落实和认知上的不断加深,也就是反脆弱结构的搭建过程。

整个过程很漫长,足够幸运的话,它将贯穿你的整个职业生涯。

以上思考和方法的分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