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摩”權重翻倍提振市場信心

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張煒

8月31日收盤後,A股納入MSCI指數將實施第二步,納入因子從2.5%提高至5%。這將進一步推動外資流入A股,有券商稱,保守預計或將為A股市場帶來約600億元的增量資金。

8月份,上證指數重心進一步下移,主要圍繞2700點附近震盪。8月20日,上證指數盤中跌至2653.11點,創今年1月調整以來的新低,逼近2016年1月下旬2638.30點的前期低點。8月10日至8月24日,滬市日成交均低於1300億元。其中,8月22日滬市成交跌破千億元大關,僅有985億元。若剔除指數熔斷提前收盤的2016年1月7日,滬市之前一次日成交不足千億元發生在2014年8月29日。另有統計顯示,自2015年以來,滬深兩市單日成交額最低的10個交易日中有7個出現在今年。量能萎縮,指數低位徘徊,凸顯A股市場信心匱乏。

A股擺脫困境須提振投資者信心,引入增量資金特別是長期資金尤為重要。證監會8月初提出,積極支持A股納入富時羅素國際指數,提升A股在MSCI指數中的比重。修訂QFII、RQFII制度規則,統一準入標準,放寬准入條件,擴大境外資金投資範圍。市場人士分析認為,A股“入摩”之後再“入富”,隨著納入權重的提高,外資入市數量及其影響將逐漸提升。

投資者注意到,近期A股調整,外資仍是重要的增量資金。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日前透露,2018年1至7月,境外資金累計淨流入A股市場1616億元。6月以來,雖然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但外資投資A股的勢頭並未減弱。6月、7月,淨流入A股市場的境外資金達498億元。有市場分析認為,北上資金被市場譽為“聰明的資金”,現有的淨流入數量雖不足以決定A股走勢,但對其他資金抄底有一定引導作用。

相關統計顯示,8月1日至8月27日,滬股通有13個交易日淨流入,只有6個交易日為淨流出。其中,單日淨流出均未超過8億元,而單日淨流入超過10億元共7個交易日。8月20日,滬市成交1140億元,而滬股通淨流入達40.09億元。這創下了滬股通今年以來第二大單日流入規模,也是今年下半年以來單日最高紀錄。

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堯基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在大盤持續低迷並在底部徘徊的背景下,9月A股納入MSCI權重翻倍將給市場帶來數百億元的長期資金,這不僅從資金面上給市場以支撐,更重要的是將有助於穩定A股投資者的信心。

王堯基分析認為,自6月A股納入MSCI指數以來,雖大盤指數持續低迷並連創新低,但北上資金保持持續流入。這說明外資看好部分被低估A股的投資價值。同時,國內的MSCI標的主題基金也在持續增倉。他說,上證指數十年漲幅幾乎歸零主要是受到應退市而未退市的績差股拖累,其實過去十年間有近40%的股票累計漲幅超過100%,不少績優股的表現並不比成熟市場差。

他指出,持續下跌後的A股還不時出現大幅震盪、成交量屢創新低是非理性的,是投資者信心極度脆弱所致。可以預期,隨著今後與MSCI相關的境內外基金以及養老金目標基金等長期資金的增倉或入市,投資者信心有望逐漸得以穩定。要真正恢復投資者的信心,還需後續改革舉措的推動。例如,切實加快績差股的退市步伐、大幅延長大股東減持期限、積極鼓勵大股東增持及回購股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