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干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他命令有司向全国发文,搜集明末清初,因与清兵作战而牺牲的人,上到明末大臣,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是为明朝殉国的,一律统计造册,上报朝廷。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这些清朝曾经的“敌人”,一度都被清廷当做逆匪对待,而这一次,乾隆皇帝一反常态,命令全面嘉奖,共有1640位官员分别被追谥“忠烈”“忠节”“节愍”等光荣称号,为2223个小吏,下级军官,士民百姓在家乡或牺牲地设忠烈祠,立牌位祭祀。

除此之外,26位事迹比较有代表性的明朝官僚,被乾隆授“专谥”。有“明朝文天祥”之称的左懋第专谥为“忠贞”,有国无家的黄道周专谥为“忠端”(此前南明隆武帝已谥其为“忠烈”),血战扬州的史可法专谥为“忠正”(此前南明赠谥“忠靖”)。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转过年来,顺着这个节奏,乾隆又编了《贰臣传》,将曾在明朝做官,后来又投降清朝的臣子,一一记录在案。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寿等历史名人,名列甲榜。

即使是这么一个损人的名单,也分三六九等。明朝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本来应该位列甲榜,但为乾隆皇帝厌恶,只能“屈居”乙榜,混迹一群中级官僚当中。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而像吴三桂,耿精忠,王辅臣等人,因为“降而复叛”,连《贰臣传》都没资格上,而另列入《逆臣传》,其中传述,把这些人说的真是一无是处,狗屎里面挑不出来。


乾隆这么做的目的,从那些带“忠”的谥号中就可以看出来,表面是为了嘉奖明朝忠臣,实际是要警示当朝臣子,要做忠臣不要做叛臣,做忠臣不仅能够获得自己人的尊重,还能获得敌人的尊重。而做叛臣,不仅在自己的阵营中遗臭万年,连敌人也一样鄙视你。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人心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忠臣孝子,人人见而敬之;乱臣贼子,即便在一时一世会得势,可百年之后,自有史笔如刀,自有世道公论,谁也逃脱不了。

乾隆表彰前朝忠节之士,贬斥一班降将,虽然暗藏其帝王心术,但上顺天理,下符人心,朝野皆以为然。

其实乾隆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人,历朝有点头脑的帝王,无不如此。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汉高祖刘邦坐定天下之后,对丁公和季布的处理,也和乾隆的做法一样。二人当初都在项羽麾下做将军,丁公曾经放走了逃跑的刘邦,对刘邦有恩,而季布多次率军打败刘邦,是刘邦钦定的通缉犯。

结果是丁公来投奔刘邦,被刘邦所杀。刘邦指着丁公的尸首,警示群臣:“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而对顽抗到底的季布,刘邦先是赦免后是笼络,对其委以重任。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三国演义》中,曹操杀许攸,杀蔡瑁张允,也是这个道理。降将或可在一时帮助主公办好一件事,但如果长期得到重用,岂不是寒了忠心于主公的众将之心?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大抵臣子投降,就像夫妻出轨一样,只要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主公不得不对你有所防备。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待到天下大定,连主公的铁哥们都混到鸟尽弓藏的地步,何况你只是区区降将?像张学良,冯玉祥这样的人物,未知将来的史册中,将如何评价?

此足为古今为人臣者戒。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