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

好运设计



关于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他们的人生和死法。

从谥号回看人生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逸周书·谥法解》

姜小白的“桓”虽然跟汉桓帝和蔡桓公二人一样,却是一个美谥,以表彰武功为主,生动总结了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功劳,且在位四十六年,享尽尊荣,此生不亏。

他的死属于典型的“法不责众”,并非某个人刻意要他的命,而是被所有人遗忘,包括钦定的接班人公子昭。在静静等死的时候,曾经的忠臣孝子们正大打出手,最后的胜利者公子无亏替他收尸时,已经是蛆虫满地了。

既然不是一个人的错,那就没必要恶言相向了,这才有了这个相对中肯的谥号。

而赵主父显然就没这个待遇了,“武”显然是个美谥,胡服骑射,北逐匈奴,战国后期的赵国是唯一能够与秦国一战的军事集团,他敢假扮使者孤身潜入咸阳试探秦昭襄王的老底,也曾计划从背面亲率骑兵队伍偷袭秦国腹地,是一位英雄式的君王。

而“灵”则是不折不扣的恶谥,仅有的几位获得者都是难得一见的昏君,但这个谥号并非是篡位者的诋毁:都知道他被赵国上下抛弃而饿死沙丘,那谁知道他最后干了什么吗?

按照赵雍的计划,赵国将一分为二,代郡以北有长子公子章继承,南边赵国腹地交给幼子赵何,年富力强的自己则统领赵国兵马,专心料理翦灭秦国之事。

但这样一来,赵国将走向分裂,这在战国之世显然是自寻死路,对赵氏一族的不负责任,故而谋反者是赵国全体臣民,而非赵何一人,甚至连亲弟弟、胡服骑射的坚定拥护者兼宰相肥义都站在了对面立场。

另一方面,灭秦谈何容易?赵国倒是一口气出现了三个话事人,不乱才怪。

所以,二位雄主的共同点在于都未能善始善终,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的确值得思考。


现实考虑:接班人问题须慎重

公子昭能力一般,的确所托非人,加之桓公没有刻意扶持他的势力,导致有易牙与竖貂作为援手的公子无亏顺利反杀,后来借宋襄公之力才平定内乱,而齐国的霸主地位也至此沦落。

赵雍方面,公子章本是接班人,因宠爱吴娃而将幼子赵何立为储君,后又觉得亏欠前者而决定将代地交给赵章。

话说赵章他与父亲性格相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安排妥当的话,他本可以成为秦国公子虔或樗里疾之类的国君臂膀,然而这么一闹之后,赵章跟着也没了活路。

接班人问题没处理好,可谓害人害己害国。

思想层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历史上有很多没打过败仗的将军,却从无不犯错误的帝王,究其原因,一方面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另一方面则是掌控一切太容易骄傲了。

在英明神武的走完大半生之后,齐桓公和赵武灵王都因为最后的昏招导致前功尽弃,齐国丢了霸业,赵国失了大势。而事实上,管仲将身后事早已交代清楚,而肥义也是屡次进谏而不被采纳,所以真怪不得别人,只怪骄傲自大蒙蔽了曾经睿智的双眼。

结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这样的故事后继有人,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一个人兼任了王朝开国和亡国之君两桩差事,想来也是一位虎头蛇尾的典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察古知今,古今一也,察人观己,人我同也,借鉴古人的失误,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才是他们留给后人必须深入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