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孩子看到一本绘本很喜欢,哭闹着要买,但是价格比网站贵很多,你会怎么做?

花开的声音KiKi


帮助孩子在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学会如何建立健康完善的“取舍”习惯,是非常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上有即时倾向和延迟满足这两个概念,比如小孩要绘本这个现象非常普通,如果父母 每次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孩子的自制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会降低孩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延迟满足的概念,是起源于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斯坦福大学一所幼儿园做的著名实验。实验证明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很多父母,也是要让孩子知道,凡事得来皆不容易,要得到一样东西,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

对于这两个概念,我觉得都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我不认同,现在很多父母我觉得延迟满足一定比即时倾向要好,都奉为育儿法宝和养育利器。我觉得凡事都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来做出适当的处理,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法。

回到题主的问题,有不少作者也用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说应该不能立马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按照年龄来区分。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是过于担心即时倾向满足孩子的需要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而将这种焦虑转移到绘本贵的份上。如果孩子尚小,在书店看到的绘本,当时兴趣盎然非常想看,你却因为比网络上贵一点点而用买零食等其他方式转移注意力,再上网买回来给他看。 试想一下,亏掉的是谁?

费上心思哄孩子去买零食吃,也得花钱,而且等你从网络上把书买回来,孩子当时萌发出来的兴趣可能早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观察孩子当时的行为,判断他的内心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毕竟孩子在萌发自我意识的时候,对眼前这个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可能是随口说说,也可能是真的发现一片的兴趣天空。

可以说,照搬概念理论,而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才是犯下致命的教育失误。

作为一名父母,如果你看见孩子对着绘本两眼发光,兴趣跃然纸上,你却担心多花几块钱,或者被延迟满足冲昏了头脑,那你错失的,有可能是孩子未来天赋的开启之门。


超级爸爸


孩子喜欢看书,我会很高兴的。我也常常带孩子去逛书店,如果有他喜欢看的书,他可以逗留很久;相反如果没有碰到他喜欢的,他就会一直催我离开。所以,如果他能碰到自己喜欢的书,我会很开心。


我家老大的书已经放满两个小书架了,平时他也会没事就找书看,所以真的在超市吵闹着要买一本书的情况极为少见。有时候遇到他很喜欢的书,我通常是直接就买了,不会太在意价格。因为,孩子的兴趣会很快转移。可能最近对恐龙比较感兴趣,过几天又对别的感兴趣了。所以,尽可能的趁着热度让孩子学习。


如果超市的书价格比网站贵很多,那应该是精装类的或者是知识工具类的书籍,我会以建议的方式向他提出来来,能不能在网站上买,由快递叔叔给我们送到家。如果他能等,那么就从网站上买,一般情况下他都能同意的。


如果孩子非要现在就买,那么我还是会买的。我希望孩子能从绘本中学到一些东西明白一些道理,这些东西是用钱衡量不出来的。所以,只要孩子很坚定的说要,我会买,因为书籍不同于玩具。


菈妈亲子


其实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我很能理解的,因为我小时候就干过这样的事情,那时还不流行某宝某东,看书就只能去新华书店,看漫画看故事,大多数时候就是坐着地上把书看完不会买回家,但遇到一本故事书我真是特别喜欢,我就会央求妈妈把它买下来,撒娇打滚儿的,闹着妈妈把书买下来。

现在时不时的我家小朋友也会这样,我们周末都会去大型的超市逛一圈,一去他们要么去玩具区看玩具,要么去图书区看笑话大全,有时他们闹着要买书,我是这么操作的:

1、先问他“你真喜欢这么书吗?这么想带回家看?”,边说边看后面的价格,然后对他说,“你先看着,妈妈再考虑一下”,转过身,就查某宝上有没有这本书,价格是多少,如果价格差不多,10块左右的差别,我基本会同意买下来,“妈妈仔细考虑了,同意你买这本书,但买回家你得看,如果你仍在一边不珍惜,妈妈会严肃考虑你的任何要求。”

2、如果我看到这本书的价格跟网上相差价格特别大,退出某宝界面,我会跟孩子说,“咱们看看网上有没有”,然后在他面前掏出手机搜索,看到价格差异比较大,通常他自己就会说,“妈妈,我们在网上买吧,你现在就跟我下单”,因为平时会给孩子零花钱,带他去买菜,平时买玩具都是比较着买的,所以孩子的金钱意识比较强。

3、如果在知道价格很贵以后,他仍然闹着要买,那他是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而且被里面的故事吸引得心痒痒,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买,那我会跟他说,“可以买,但是钱要你来出,妈妈可以给你分担一些,你看行不行?”,马上他就会消停下来,其实他心里在默默盘算“他的零花钱还有多少”,如果他的零花钱很宽裕,他会豪气的说“我自己来出”,如果他的零花钱不多了,他会瞅我两眼,小声说“妈妈你给我出一半··一半多吧。”我也是会同意的。


甜甜圈伐木累


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家儿子很喜欢恐龙,家里有很多成套的恐龙书。每次去图书馆,也是借和恐龙有关的书。

第一本恐龙书,是去年3月份,逛超市的时候买的。不逢年节,超市的书籍是没有折扣,儿童看的绘本类图书基本上都是原价购买的。

等第一本书完全熟悉之后,暑假期间我们又买了剩下的3本。一整套恐龙书算是凑齐了。这套书是孩子阅读频率最高的一套。有事没事就翻出来看看。

而在那之前,网上成套的恐龙绘本,价格也是了解过的。线上一套书的价格≈线下一本书的价格。从成本的角度上来考虑,网上买书肯定划算一些。

但是线下买书, 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你看着孩子买到新书,爱不释手那种欣喜。你看着他一回家,就赶紧摊开书来看的专注。那是一种满足感,让你觉得这样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目前为止,我们家孩子对恐龙足够了解。任何一种恐龙,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从它的身长,体重,到它的发现地,生活年代,外形特征,食物来源再到体能杀伤力。最早的一本书,就像一粒种子,慢慢成长为他的兴趣,甚至拿的出手的特长。

孩子想要的绘本,在超市里买,还是回头在网上买,要不要延时满足,还是看家长的想法了。你可以偶尔现场满足孩子一次,回头你再告诉他,如果在网上买,同样的书可以节省好多钱。可能等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就不会因为没有及时满足而哭闹了。


晨露说


如果是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了,我不会买,会跟他沟通,但是一本绘本我会买


一本绘本就算20块钱吧,我们在网上买,最便宜五折吧,10块钱,在超市买会贵10块钱,不买省下10块钱。如果买下来呢,对孩子而言是一次越快的购书体验,他会更加喜欢这本书,网上买书和实体店买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有一次不一样的购书体验,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自己和我儿子的书每年都买很多,都是网上买。的确省时间又便宜。有一次,我特意带他去书店逛逛,让他看看,我自己也转转。看到那么多书,都是可以真切的拿在手里翻看的。在网上买是摸不到的,看了一会儿,他选了一本绘本《妈妈的红沙发》,我买了一本《活着》。我们俩都觉得特别开心,看了好多发现了一本想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回家以后,我读给他听,他特别喜欢,还跟我说,他在看书的时候书店的阿姨跟他聊天了,他告诉阿姨我们家有很多书,也能开个小书店,与购书相关的事情都是购书的愉快体验。那本书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而且就是因为一年可能也就这么一次,更加不一样。10块钱换来一次愉快的不一样的购书体验值得的。


其实,只要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该什么做了。如果那个孩子是我,看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我一定特别希望妈妈能买下来。书不是玩具,也不是一个冰激凌,喜欢肯定是因为被里面的东西所吸引了,让书籍滋养孩子的心灵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何乐而不为呢


小晗晗爱阅读


说真的,我家姐姐经常这么干。她有时候在家无聊了,就会跟我商量,我们去xx超市去看会书吧,如果不忙,我也会满足她的需求,而在超市,她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了,就会要求买下来,而她看上的书是一点儿折扣也没有的。


姐姐在四岁多的时候,她到超市看到喜欢的书,要求买,我基本上都满足了。记得有次她看到一本儿童百科全书,实体店一分都不打折,要138元,而网上可以便宜一半,讲真,我有些舍不得。但是我看着孩子对里面星球内容的爱不释手,也就狠了狠心,买了下来。孩子别提多高兴了,回来一连几天都看这本书,甚至还从书里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和很多动物。我也可以在网上买,但过了两天孩子可能也没有那么想要了。就像我们买衣服一样,一开始觉得好看就想买,可是如果没买,过了那个兴趣点,也就算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更重要。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在求知识的路上,即使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姐姐五岁多的时候,看了些儿童绘本,有关金钱方面的知识,我就跟她探讨怎么使用金钱的问题。后来有次她在超市又看到一套系列书,她也很喜欢。但是没想到她悄悄对我说:“妈妈,你看网上有没有这些书,如果网上有的话,又便宜的话,你帮我买吧。”我当时非常的感动,因为孩子明白了什么是合理安排,即使喜欢,也可以等待。

姐姐现在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阅读是她一直都喜欢的事,有时候她在实体店看上一本她喜欢的书,即使价格比网上高一些,我也会给她买,毕竟我们除了考虑金钱,也应该考虑时间成本不是吗?

我是小羽妈咪爱baby,一个关注孩子成长的育婴师,热爱生活的两孩妈妈!


银花育儿


在超市,孩子看到一本绘本很喜欢,哭闹着要买,我还真的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给孩子买。

俺家小宝跟着我去超市,一眼就瞅上了一个绘本,爱不释手。

因为是小宝第一次这么渴望得到这本书,我没有犹豫,立刻给小宝买了下来。

绘本拿回家后,我陪着小宝阅读绘本,讲绘本上的内容,小宝开心极了。

没有什么比满足自己的渴望更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二,延迟满足。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小宝的胃口大了,他想要的物品越来越多。当他找借口去超市,希望再去“横扫”货架时,我终于想到了比较好的对策。

我先肯定了我们需要东西,宝宝想到了,做得很好。小宝听了,脸上乐开了花。

我又接着说,像宝宝看到的绘本,我也很喜欢,我想要同样的绘本,而且我想要高高地一摞同样的绘本,该怎么办呢?

小宝有点迷惑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会要那么多。

我回答,只要喜欢就必须多要,对吗。

小宝说,这样不对。

我又引导孩子,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绘本?

因为是要解决我想要绘本的问题,所以小宝在我的引导下,最终提出了,可以做家务劳动换星星买喜欢的绘本;可以给妈妈讲故事换星星买绘本;可以和妈妈一起在网上买绘本。

延迟满足,我同时解决掉了小宝见啥买啥的小问题。

希望能帮到你。

木头宝妈和你共同关注孩子,家庭。


木头宝妈474


我会趁机跟孩子讲讲什么是性价比,讲讲划算和不划算。我的孩子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是在商场里要求买东西,而淘宝上更便宜。我耐心跟他讲明了,我本来还以为他怎么也得哼唧几下,没想到,他说:"那好吧,那快递几天才能到?"

我当时很感慨,我觉得孩子长大了,懂道理了,心里还是十分欣慰的。

但是这件事之后,有个小小的"后遗症"——但凡买东西,孩子总问"便宜吗?便宜是不是就可以买?"

我有点措手不及,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消费观,我没想到会"跑偏"。

很多大人本身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经常把"贵","便宜"挂在嘴边,举个例子,你要是见哪个孩子很骄傲的说:"我这个玩具很贵的,要XX钱才能买到!"得,十有八九,孩子就有一个这样家长。

不讲便宜还是贵,那讲什么?讲合适,讲性价比,讲自身消费能力。

身边真实的例子,一个孩子要求奶奶给他买东西,奶奶说:"你去商店买东西,老板把咱的钱都赚走了,你爸妈挣钱多辛苦!不能让人都赚走。"

孩子很懂事,听了,就不买了。

可是这样说真的行吗?不行。一个是因为,会增加孩子的愧疚感,将来,等到孩子长大真正可以花钱的时候,他不敢花。该花不花,这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另一个原因是,这话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切赚你钱的人都是可恶的剥削者吗?商店老板也很冤枉呀,他从批发市场辛辛苦苦把商品拉过来,他也需要适当地赚一点呀!如果人人都跑批发市场去买东西,费时也费事呀,这个时间成本怎么算?

如果买不起,就说买不起,目前这超出了我们的经济能力范围。这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不会养出花钱无度的孩子。(但我不同意骗孩子,明明买的起,非说买不起。)

买得起,为什么不买?那就是合不合适的问题了,这个玩具我们已经有了,或者这个并不适合你玩,或者其他,总是,温和又耐心的讲清楚。

有一个小建议给大家参考,可以给孩子一点钱,让孩子自己决定买什么。一个星期多少钱预算,花完了就不能再买了。家长的执行力强一点,久了,孩子自己就能养成好习惯了。


贝多星光营


家有俩屁孩,一起共成长,我是梦想全职的屁孩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切身的体会。带孩子在超市买东西,孩子看到了花车上的绘本,要求我去买。当时大屁孩2岁多点,还没有小屁孩。


我看了看那本书,很普通的一本卡片翻翻书,价格虽然不贵,但是图画并不好看,家里也有类似的书。从我本心,我并不愿意购买这样一本书,觉得很鸡肋。我试着拿起周围别的书,问大屁孩,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她马上点点头,“嗯,挺好!”,“那您觉得我们如果要买书,买这本书还是那本书?”孩子真的当成难题来思考,最后回答“我还是要这本”,就是她自己选的那本书。我知道大屁孩这会儿是认定了她选的书。于是我就让她放在购物车上,然后我们继续逛,当看到其他她喜欢的玩具或零食时,我会问大屁孩,我们这次在超市只买一样东西,你确定你要买哪一样?我的想法是,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大屁孩,如果大屁孩一定要买她挑中的书,那么我会给她买。这个事情的最终结局是,大屁孩抵抗住了糖衣炮弹的诱惑,最终买了那本书。

我觉得家长带孩子逛超市,其实本来就是起了买东西的心,否则带着孩子只看不买,也太考验孩子的自制力了。关键是要控制买的数量及东西的价钱,这个一定要和孩子约定好,否则“孩子哭闹,家长难堪”的场景会一再重现。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和学习者。家长们一定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哪怕是一两岁的孩子,如果家长一直向他们重复“植入”规则意识,他们是可以明白约定是需要遵守的,哭闹也没有用;同样,相反,如果家长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或者自己总是打破自己的规则,那么孩子自然也就认为规则没有任何意义,吵、闹、哭是达成心愿的最有力方式。

另外,如果孩子选择的绘本真的和网络差价太多,家长确实很抵触去买这本书,建议家长把拒绝买这本书的真实的理由告诉孩子。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类似的场景,特别是在商场玩具柜台孩子看到合心意的玩具,看见就不想走,但是和网店价格一比,天差地别,我想价格都不看,说买就买的还是少数。把客观理由告诉孩子,并且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利弊,让孩子了解并不是不买,而是这里的价格不合理,妈妈可以在其他地方买,并请快递叔叔帮我们送到家里来。一般情况下,建立了规则感的孩子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因为他们对承诺比较有安全感,知道既然得到了父母的承诺,那么他一定能够实现愿望,只是需要多等待几天;而没有建立规则意识的孩子,在起初会表现出抗拒,因为他们对承诺缺乏安全感,认为眼前的才是得到的,也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换言之,给出合理理由,延迟满足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等待、获得耐心。



与俩屁孩共成长


我绝对不会买!

女儿小时候我说过这样的话:凡是她在街上看到后当场跟我要的东西我都不会给她买。这样做可能有些极端,但是,我就是要给她养成不可以随便要东西的习惯。有一次为这事她说给奶奶听,她奶奶还说我是后妈吗?

孩子的习惯是养成的,他说要什么你就给什么,他要天上的星星,你能给不?我还会告诉女儿,凡是靠哭闹永远都得不来她想要的东西。你如果让她从小就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可以靠 哭闹得到的,那么等她长大以后,她离开了父母,她身处职场,她是不是也会这样认为?而当她实际上用这样的办法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时候,会不会万分失望以至于绝望?

前两天跟前同事小聚,她就说到她的孩子,看中了一件衣服,比网上的贵50块。她跟孩子说我马上从网上下单,明天就可以到,可是孩子不肯,孩子就是想要享受当时就拥有的感受。最后她被逼得没办法,现场买了。我不知道那个现场得了新衣服的孩子,是不是以后每当碰到这样的事的时候,都会这样要呢?因为她不知道钱是如何来的,更不知道50块钱是一家人一天的餐费。

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少一些挫败感,从小让她受一点挫折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