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梅兰芳、杜月笙都念念不忘的孟小冬,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

ruboliang


孟小冬,极少见的不愿意谢幕的演员,她说:“我演得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跟轻松看戏的人说谢谢?”有个性,又长的美,孟小冬是个冷美人。著名剧评人薛观澜曾经将孟小冬的姿色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陆素娟、露兰春等10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人能及孟小冬”。



提到孟小冬,很多人会将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的恋情搬出来,其一生也可谓坎坷。孟小冬是余派的优秀传人,她7岁登台演出,9岁开始向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925年她到北平发展。因为同台演出结识梅兰芳并且渐生情愫。

后来,孟小冬为了跟梅兰芳在一起,也闭门不再登台演出,然而性格倔犟的孟小冬并没有因为她的为爱牺牲而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最终还是因为一些复杂难言的事情与梅兰芳分开。而后,她才与杜月笙在一起。

孟小冬的恋情,其实演尽了,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的极致。 晚年的孟小冬在香港、台湾两地生活,甚至周总理曾经委人邀请其回内地,她都最终没有回来。1949年以后,孟小冬居住在香港。

《京剧冬皇孟小冬》中讲,1963年春,马连良、裘盛戎随团来到香港演出,在费彝民的安排下,孟小冬现场观看了两出京戏,马、裘两位转达了周恩来总理的问候和邀请,然而她并没有回来。
1967年,孟小冬干脆搬到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 孟小冬,从京剧艺术历史上来看是不可多得的坤生,而从本人性格来看,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性格又比较刚强、做事果敢的人。


不止看戏


孟小冬出生于公元1907年,北平宛平人。她的祖父叫孟七,出身于徽班,而她的父亲,叔伯们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梨园世家,孟小冬自然耳濡目染,同样也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孟小冬九岁开蒙,向自己的姑父仇月详学习老生,十二岁开始登台演出,十四岁在上海与张少泉,露兰春,姚玉兰等名角同台演出,当时的评价界对她赞誉有加,认为她在坤生上面十分的有造诣。

而当时的北平是所有的京剧演员最向往的地方,公元1925年,十九岁的孟小冬离开了上海,前往北平。

孟小冬到了北平之后,先后向陈秀华,苏少卿等名角请教,她对京剧的理解也越深刻,经过一番比较后,她决定学习余派。她认为余派的唱念和唱腔等方向特别合适她,而当时的余叔岩对孟小冬也是有所耳闻,颇为欣赏。

1935年,有人向余叔岩介绍了一些上海的票友,想拜他为师,余叔岩一口回绝,他对身边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了也是白教。朋友就问:那你觉得谁比较适合?余叔岩说:我觉得孟小冬最合适。最过经过几番周折,1938年,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

孟小冬是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余叔岩自然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而孟小冬天赋很高,又极为的勤奋,进步很大,与当时的京剧老生名角马连良、杨宝森等人相提并论,名满天下,并称为“冬皇”。

当时最红的旦角自然是伶王梅兰芳,而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他们一直合作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梅龙镇》等经典戏剧,在不断的接触和了解之后,他们两个人惺惺相惜,进而互相爱慕,最后生活在一起了。

1926年,梅家来了一个人,他叫王惟琛,爱慕孟小冬,因为孟小冬跟了梅兰芳,他带着手枪来找梅兰芳的麻烦。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出来接待的是梅兰芳的朋友张汉举,王惟琛说梅兰芳抢了他的未婚妻孟小冬,让梅兰芳出来。

否则,梅兰芳要拿出十万钱解决这个事情。张汉举就跟梅兰芳说来了一个人,要借十万块钱,梅兰芳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去打电话了。没多久,来了很多的军警,王惟琛见来了很多军警,大惊失色,射杀了张汉举,而他本人也饮弹身亡。

孟小冬经过这样的变故,当时的各种版本都有,孟小冬十分的痛苦,只能离开梅兰芳,曾经一度到天津皈依佛门,两人至此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杜月笙对孟小冬也是爱慕已久了,因为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妻子姚玉兰是好友,所以杜月笙与孟小冬的来往也越来越多,1945年,杜月笙移居香港,写信给孟小冬,让她也南下,1949年,孟小冬也移居到香港,嫁给了杜月笙。

1977年,孟小冬病世,享年七十一岁。


历史简单说


一个国剧演员成名难,要长保美誉更难。

欣赏一位演员身上的功夫,却不知道练功时他吃过多少苦头。

说一个人嗓子好,却不知道他经过多少个寒冷的早晨,在空地上调过多少回嗓子。

一些人的才能就停在这个阶段,成名是再无指望了。

若是顽固不化,继续钻研,只会自毁前途。

失败的苦头是一种,成名后的苦头又是另一种。

菊坛旧闻录上曾这样描写成名后不自量力的名角儿们:“舞台是冷酷的,观众是无情的,今天你唱得好,舞台是乐园,观众是朋友;明天你唱得不好,舞台是苦海,观众是敌人。”

书中还举了几个例子:

李盛藻坐科时很红,出科以后,怪腔怪调,就没人愿意听了。

徐碧云一开始也不错,后来抽上了大烟,嗓子抽哑了,人也抽懒了,观众也渐渐散去,再没回头。

还有的名噪一时的大戏子,年轻时红红火火。十年后嗓子哑了,声音小了,只有前几排听得见,从前满座的戏院如今只有三成座,晚景何等凄凉。

站在舞台上的人,最能体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有时,不是才华成就了人,能保持恒久不衰的定力,自律、自强,懂得收放,本身就是一种才华。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连登了三天启事: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从此七年相伴成追忆。

她闹过,哭过,甚至绝食,甚至做过一阵子的佛门弟子。可最后还是将一腔空置了的感情,投入梨园之中。

这或许不是因为感情失败,而是因为给余叔岩老师父做弟子太难。她始终还是爱戏的。

孟小冬早就想拜余叔岩为师,她人脉很广,多次请人劝说。可是余叔岩是不愿将自己一身本领传于他人。

他高傲得连男弟子都不收,女弟子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再老派孤傲之人,也劝不住别人说和。民国27年,他突然收了李少春为徒,孟小冬赶紧抓住这个“缺口”,让朋友们大力劝和,余叔岩架不住别人的软磨硬泡,只隔了一天,就收了孟小冬为徒。

余叔岩授课,因人而异。李少春有武生功底,就专门教他《战太平》、《定军山》。孟小冬没有武功底子,做派与唱功倒是非常好,于是她学的就是《洪洋洞》、《搜狐救狐》。

余叔岩教人学戏,并不是每天都教。有时间了,情绪高了,他就兴致高昂地教导到大半夜。

而且一定要完全学会他教的东西后,他才会教下一步。所以,跟这样的老师学戏,一要顶得住熬夜和突如其来的加课,二要有非凡的耐心。

既要熬得住老师“慢吞吞”不往下教的任性,更要熬得住深入研究的苦闷。

后来,李少春中途辍学,只剩下孟小冬一人坚持着。每天粗茶淡饭,不断重复的日子,她熬了五年,出师后,她演了余叔岩亲传的《洪洋洞》、《搜狐救狐》,一举登上了演艺事业的最高峰。

可是这样的高峰攀登起来,何止五年的光景。

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的艺名叫孟七,生子六个,排行老四的鸿群就是孟小冬的父亲。一家人的才华都挥洒在梨园,工武老生,武净、丑角,家里人都有担当。

她从小对戏曲耳濡目染,九岁,在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纪登台了。十四岁,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十八岁,便到北平深造,拜名师学艺。

可是那时候,很少有像孟小冬这样认真学戏的,尤其是外地赶来。多数都是拜了师,每月供个月钱,然后顶着师父的名头,继续唱戏赚钱。

可孟小冬有自己的想法。她不仅跟着师父学,每每有机会到戏院里去看名角儿演出,她也要争做前排,细心观察,学身段,看脸色。

又学习咬字、唱腔。不仅如此,她还向专门研究名角儿唱腔的人请教。

十八岁以前,她只是有名气,十八岁拜师陈秀华之后,她便去掉了之前那广泛得颇有些乱七八糟的戏路子,专门演老生戏了。在三庆园、城南游艺园、新明大戏院里都有她的演出,而且都是唱大轴头牌。

她在老生界的地位,凌驾于他人之上。

这时,她遇见了梅兰芳。

1926年下半年,北平政要王克敏庆祝五十大寿,他是个标准的戏迷,别人为了捧场就提出让梅兰芳与孟小冬合演《游龙戏凤》。“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

舞台上,孟小冬扮皇帝,拖着长长的鬓口,梅兰芳则是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女。在他眼里,这个二十不到的真正的少女有一种让人摸不透的忧郁感。

她从不开口大笑,神色里总有一种凝神屏气的严肃。她也不像别的女孩那样活泼,仿佛戏曲神韵注入了她的骨血里,深厚而不老派。

他欣赏她,也喜欢她。而她呢,拜师学艺时就对名角儿非常痴迷,她愿意生活在他身边,做一对梨园里遗世独立的璧人。

她下嫁时,梅兰芳已经有了王明华、福芝芳两位夫人。两位夫人也都是梨园出身,嫁人之后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持家。

不过,她们总还有个家可以操持。

孟小冬就不同了,她嫁入梅家四年,从未正儿八经地进过梅宅。

她不愿做小,可既然做了,她也不便与两位夫人挤在一个屋子里勾心斗角,出来反而对她好一些。不过,这个“好”也不是时时刻刻,长长久久的好。一个女人做了人家的妻子,就等于做了一家的媳妇。她再新潮前卫,心里也总想着见见公婆。

1931年夏天,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前去悼念,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见见梅家的人。可刚到门口,就被雷厉风行的二太太福芝芳拦住了,没说几句话就把孟小冬挡在了门口。

梅兰芳当时就站在两位妻子之间,他选择哪一边都不是,可最终还是对孟小冬说,“你回去吧。”

她眼见没人向着自己,转头就走。

这七年的感情瞬间烟消云散。

孟小冬与梅兰芳

其实,两人的好日子持续了九个月。太太不让进家门的事还没发生之前,两人的感情就被孟小冬的暗恋者给拆散了。

北京城防司令的儿子王惟琛,对孟小冬很着迷,成狂成痴,得知孟小冬嫁人之后,非常气愤,带着枪直径步入梅宅客厅。梅兰芳此时正好不在客厅,王惟琛怒气冲天,见到沙发上坐着的客人,迅速拔出枪来威胁。

梅兰芳性格懦弱,朋友在客厅求救,他只说,“我立刻打电话去。”便消失不见了。不久,军警抵达梅宅,劝解中,王惟琛惊慌失措,错杀了客人张汉举。这位《大陆晚报》的经理成了爱情的冤死鬼,彻底震惊了梅兰芳。

他不知道孟小冬还有多少这样痴狂的戏迷,也无法估计今后还会出多少类似的事情,可他懂得自保。

在他的心里,这样的逃避或许还有一点深明大义的意思。因为不单是为自己着想,更是为家人,为朋友着想。

王惟琛的脑袋被军警砍下,在前门外的电线杆下,悬挂示众三天。

从此,梅兰芳便安心在福芝芳的保护下生活,见孟小冬就越来越少了。为了保命,他还离开北平,在上海定居。

可她的隐忍,换来的还是被人轰出家宅。

她哭,她闹,她心灰意冷,可她也立誓从此不见梅兰芳。“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她靠着学戏来度过所有与恋人离别的岁月。靠了戏曲发家的她,此时也靠着戏曲重振旗鼓。

可是,她从来就不是会被打垮的人。

她的眼中有一种傲气和冷静。

她身上有一种铁骨铮铮。

爱情来便来,非常真心去接受。

爱情走便走,她也觉得不强留。

她不是那种会胡闹,会死缠的女人。温暖,是自己给的。坚强,也是自己给的。

所以,她人生中的36岁到40岁,她成了真正的单身贵族。一人吃饭,一人睡觉,一个人再次回归到学生时光,再次打造自己,以求获得新生。

她没了感情的牵绊,心也没有更多的寄托。跟余叔岩在一起很难,比与任何自私的恋人在一起都要难。她每天都怀着铁杵磨成针的心情,默默地学习。每天独自来到余家,每天独自走回自己家。

1934年,她复出。这一次上台,离她上次正式登台已经时隔是七年之久。首场演出安排在西长安街新新戏院。她再次出现,为观众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更成熟的孟小冬,那个已经获得余氏教学精髓的孟小冬,那个已经成为余氏唯一传人的孟小冬。

她,经过静谧时光的打磨,已经超越了梅兰芳那两位同样梨园出身的夫人。

辉煌时,她依旧保持着那冷漠的神色。

这样的强硬,是梅兰芳想拥有却不敢拥有的精神气。

她依旧吸引着许多人。其中就有杜月笙——那个二十多年前就看上她的杜月笙。他与别人一样,对她的复出首演心驰神往。

再次相会后,杜月笙请孟小冬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随后也奉上了二十多天的演出。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也是梨园中人,杜家几位夫人多年来分庭抗礼,你争我夺,姚玉兰这边正好缺一个队友,便经常与孟小冬接触,关系深入后就时不时的劝她嫁给杜月笙。

她没有同意,可也没拦着杜月笙对自己嘘寒问暖。她孤傲多年,太需要温暖了。谁不需要呢?更何况,这温暖近在咫尺又是诚心诚意。

杜月笙等待了二十年,终于等来了孟小冬的陪伴。更可贵的是,得到之后,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断了继续欣赏的念头。

他为孟小冬搭戏台,继续唱。这个天下第一号大戏迷,在六十寿辰的那天,邀请全国上下的大戏名角到上海义务演出,理由是为了赈灾。原计划五天的戏,演了10天,盛况空前,票价涨到了1000元一场,戏迷们依旧追捧不断,场场爆满。

到了台下,孟小冬就在公馆里照顾病怏怏的杜月笙,或许是为了交换他的一腔爱意与崇拜之情,但更是为了自己的心中那份期望依旧的安定。

十年来,孟小冬居然从未提过婚配与名分。她宁愿退一步,这样无名无份的互相照应着,也不愿重蹈覆辙,做别人的小老婆。

孟小冬与杜月笙

可就在1950年杜月笙一家要迁居香港时,一家人忙着弄护照,头都忙晕了,未考虑到她。一向冷冰冰,对任何事都没有明确态度的孟小冬,突然来了一句,“我跟着你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

杜月笙愣了一下,赶紧赔不是。说了几句带歉意的话,便正经操办起婚礼来。

前几位夫人跟着他享尽荣华富贵,到了孟小冬这里,却整天照顾他,陪伴他,为他这个年老体弱的药罐子端茶送水。

他总觉得把孟小冬娶进家,是一件残酷的事,一来辜负了她的青春,二来禁锢了她的自由——其他几位妻子都是儿女绕膝,孟小冬却什么都没有。可是,他又怎么舍得放孟小冬走。

于是,在时局动荡、人心惶惶的时候,他给孟小冬一场最豪华的婚礼。

管家万墨林到九龙饭店,把饭店的大司务请到杜公馆来做菜,一共做十桌,每桌900港币。婚宴时,楼下不够用,又临时借了楼上陆根泉家的客厅。亲朋好友无一人缺席。

那天,杜月笙带病出息,穿戴一新。孟小冬冷淡多年,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江一秋是杜公馆的座上宾,对于杜孟两人的感情,他曾如此评价,“哎呀,杜先生与孟小姐的感情交关好,两个人嗲得来。”

杜月笙弥留之际,她悲伤至极,立誓绝不登台演戏。懂她的人都去了,她还演了做什么。

此后,她深居简出,吊吊嗓子,后来就连嗓子也懒得吊了。

像年轻时一样,她说到做到。

她的名字里有个“冬”字,一生性情也像极了“冬”,冷淡、强硬、能忍,能扛。

对自己如此,对事业如此,对爱情,竟然也是如此。

像是一种必死的决心,支撑着这跌宕起伏却十分辉煌的一生。

有人说,她最后没有爱情,把自己陷进了照顾杜月笙的日常里去了。

但有谁能如她这般,敢爱又决绝,敢恨又洒脱,收获过事业,也抓住了爱情。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孟小冬其人,确实是民国的一大奇女子。她的“奇”不仅在那异乎常人的京剧天赋中,更在于她敢摆脱“渣男”阴影,摇身变成黑道大佬的女人这一段情感经历上。

*孟小冬和梅兰芳定情于京剧《游龙戏凤》。

1926年,为了给当时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过五十大寿,当红须生孟小冬和青衣花旦梅兰芳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扮演不务正业的正德皇帝,而梅兰芳扮演美貌风骚的李凤姐。

一个是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一个是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两人本就生得貌美,又在戏里打情骂俏,慢慢地就对上了眼。

在一些好事者的极力撮合下,梅兰芳和孟小冬走进了婚姻殿堂。

但那个时候,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妻妾,一个是结发正室王明华,另一个是侧室夫人福芝兰。正室王夫人早已重病缠身,不足为虑,而侧室福芝兰却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儿。

为了躲避福芝兰的诘问与吵闹,梅党们想出了一个金屋藏娇的方法。换而言之,虽然孟小冬已经和梅兰芳成亲了,但两人秘而不宣,没有坐花轿,没有办婚庆仪式,甚至连婚房都偷偷摸摸的瞒着所有人。

这就意味着,按照当时的风俗来说,孟小冬其实并没有妻妾的名分,没有合法的地位,仅仅只是梅兰芳公开的情人而已。但孟小冬没有想这些,她只要梅兰芳的那颗心就足够了。

可导火线已经埋下,自然会有接踵不断的麻烦找上门来,最为轰动的事件应属当时的“冯宅大血案”。

孟小冬既然是有名的须生“冬皇”,屁股后面自然跟着许多迷妹迷弟,其中少不了一两个脑残私生饭。化名为李志刚的纨绔子弟便是私生饭中的“佼佼者”。

他听说孟小冬被梅兰芳“金屋藏娇”了,忿忿不平,径直找上当时正在冯宅赴宴的梅兰芳,假称自己是孟小冬的未婚夫,企图令梅大爷解除与孟小冬的婚约,途中还挟持并射杀了另一赴宴者。

毫无疑问,这件事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侧室福芝兰听说后更是在家大吵大闹,让梅兰芳苦不堪言。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梅兰芳不得不减少与孟小冬的来往。

这自然是令孟小冬极为不满的,想自己年纪轻轻事业正盛,却因为梅兰芳而搁置事业,还把自己所在深深的庭院里,最后却只换得个不理不睬漠不关心。

而孟小冬最深的绝望则缘于她不被允许进入梅家门。

1929年8月,梅兰芳的伯母病逝。对四岁丧父、十五岁丧母的梅兰芳而言,伯母便是他心理上的“生母”,这一点,孟小冬也是知道的。

所以,她立马剪短头发,头戴白花,前往梅家,想为婆婆披麻戴孝。可不料,福芝兰早已吩咐佣人将其拦在门口不得入内,孟小冬自然是不服气的——你也只是妾,我也有婚姻,凭什么不让我进门。

然后,她托进门吊唁的熟人叫出梅兰芳,让这个一家之主放自己入门。万万没想到,福芝兰的“彪悍”对梅兰芳这个“妻管严”、又爱惜自己“羽毛”的丈夫很管用,梅大爷竟然也劝孟小冬先离去为好。

这可气炸了孟小冬,她心灰意冷,躲回娘家。多少痴情的女子,在遇到情感上的挫折时一蹶不振,甚至付出如花般的生命。

孟小冬也难过,也绝望,她甚至想过皈依佛门,但在献演了一出《捉放曹》之后,这个刚强的女子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她开始不断的拜师,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艺,最终赢得了黑道大佬杜月笙的爱慕,并于1950年举行了一次正式的婚礼。

所以说,人啊,总是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即使遇上了所谓的“渣男”,只要你还没有放弃,只要你还对得起自己,这些糟糕事也只能算是命运向你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而已,无伤大雅,反而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以京剧“冬皇”的一句话作结。这是孟小冬在被梅大爷抛弃之后放的狠话,博库君特别中意——

“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也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博库图书馆


民国传奇女性之一的孟小冬出身于梨园世家,是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的得意高足。京剧被誉为国粹,在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的年代就好比是现代的影视娱乐圈,而孟小冬在京剧界的地位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当红巨星。

京剧名伶的诞生

1907年,孟小冬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徽班世家,祖父孟七、父亲孟鸿群都是京剧演员。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她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岁学艺,12岁登台,14岁在上海共舞台与露兰春、姚玉兰等名伶同台出演,颇具大角风范,广受观众好评,被誉为明日之星。成名后的孟小冬戏约不断,往返奔走于京、津、沪等大城市,与各派名角联袂登台,《四郎探母》《搜孤救孤》《捉放曹》等都是她的代表作品。样貌清秀,气质高贵的孟小冬对于京剧艺术有一种偏执般的热爱,1938年,她拜在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门下,得到悉心真传,技艺显著提升,成为享誉全国的京剧名伶,人称“冬皇”。

结缘伶王梅兰芳

当时京剧界的旦角数梅兰芳最为著名,被称为“伶王”。因为合作的关系,孟梅二人时常一起登台献艺。日久生情,这对俊男美女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孟小冬当年才19岁。两人共筑爱巢,如同新婚夫妇般过起了小日子。32岁的梅兰芳早已娶妻生子,他答应会给孟小冬一个正式名份。梅家两代单传,伯父梅雨田又没有儿子,梅兰芳等于是兼祧两房,承担起延续梅家香火的重任。

梅兰芳原配夫人王明华所生育的一对儿女先后夭折,为了绵延子嗣又迎娶了另一位夫人福芝芳,两房夫人不分大小,俗称两头大。这等于是把孟小冬晾在了一边,性格高傲的她无法接受这样一段无名无份的感情。

于是在梅兰芳伯母去世时,她以梅夫人的名义前去奔丧,却被另一位梅夫人福芝芳拒之门外。1933年,孟梅二人因名分问题而分手,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公开声明,“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入住杜公馆

上海滩上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杜月笙,平生一大爱好之一就是喜欢京剧,不仅爱看戏,有时还亲自上场来上一段,他娶的第四房夫人姚玉兰就是京剧名伶出身。杜月笙很早以前就对色艺双绝的孟小冬倾慕不已,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位红粉佳人投入他人怀抱。分手后感情遭受重创的孟小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释怀,还曾一度在天津皈依佛门。杜月笙夫人姚玉兰是孟小冬的师妹,闻讯后多次邀请师姐来上海散心。

心情忧郁的孟小冬接受了邀请,到上海后住进了位于茂名南路的杜公馆。姚玉兰和杜月笙无微不至的照顾令她感到过意不去,她明白杜月笙的满腔爱慕之心,也知道师妹有意从中撮合。历经坎坷的孟小冬最终和杜月笙走到了一起,那一年孟小冬41岁,杜月笙60岁。

多年愿望终成真

1949年,杜月笙举家迁居香港,孟小冬随行前往。1950年,杜月笙的哮喘病已经非常严重,听说香港不安全,准备搬到法国居住。在计算家人护照时,平日从不发牢骚的孟小冬却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跟着去,是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呢?”一腔幽怨透过这样一句轻飘飘的话,一下子惊醒了身在病中的杜月笙。他强撑病躯,当众宣布,要和孟小冬结婚,让家人和手下抓紧时间操办。于是,63岁病体缠身的新郎官与43岁徐娘半老的新娘子在香港结婚,从此孟小冬成为杜月笙第五房太太,杜夫人的身份烙在了她的身上,满足了她长久以来的心愿:做一个有名有份的夫人。在杜月笙人生的最后时刻,五房夫人中只剩下姚玉兰和孟小冬随侍左右,寸步不离,亲侍汤药。一年后,杜月笙病逝,孟小冬留居香港,1967年,迁居于台北信义路。1977年5月26日,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余派传人孟小冬病逝,享年71岁。



历史茶坊


被婚姻拖累了的名女人!

孟小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京剧女老生,人称“冬皇”,名字够霸气,就像现在的“范爷”!

孟小冬出身于京剧世家,她的爷爷、父亲、伯父、叔叔都是艺人。她自小酷爱京剧,九岁开蒙,十一二岁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的大舞台崭露头角,享有盛名,被认为“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后来,她拜在著名京剧演员余叔岩的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孟小冬在名师指点下表演技艺更加精纯,孟瑶在《中国戏曲史》中,称赞她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

如果,不是后来遇到了梅兰芳,她的人生可能不会如此坎坷。

18岁时,孟小冬从上海北漂到北京,遇到了访日返京的梅兰芳,两人一个男扮女装,一个女扮男装;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冉冉升起,他们还同台演了不少对手戏,比如《游龙戏凤》之类的,颠鸾倒凤,情意缱绻。

由戏生爱,俩人先是同台,后来同床。虽然,这时候,孟小冬还是个18岁的小丫头,而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夫人。孟的师傅非常反对这门亲事,但架不住孟自己喜欢,孟的父母也愿意往上贴。

但是,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问题,比如在礼法上,孟可不是梅的夫人,梅家里还有俩呢!梅也没敢告诉他那两位夫人,而是自己给孟买了个私宅,说不好听点,就是自己私养了个二奶吧。

孟小冬投入有情郎的怀抱后,就不再演出了。既不登台,也不能与梅一起外出,等于是梅兰芳养在家里的金丝雀。

可是,等过了那段激情劲,梅也渐渐淡了,毕竟演出也忙,家里还有一堆事,他的二夫人还怀了孕,特别是因为孟小冬,还惹出了人命来。

孟有个脑残粉,一厢情愿的把她当成自己的女神。结果,女神变作他人妇,这可是夺“妻”之恨,于是,他跑到梅孟的住宅闹事,最后,打死了来这里串门的一个朋友。梅兰芳这个朋友实在太倒霉,招谁惹谁了,为了不相干的事情,赔上了性命!但这件事太有喜剧性了,有爱情、凶杀、绯闻,各种因素俱全,在社会上引起了沸沸扬扬的炒作。

不久,梅和孟就分手了,他们在一起只有4年。

分手之后,孟大病了一场,为了减轻病痛,她还吸食上了鸦片,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要想再回到当年的巅峰状态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后来,她遇到了“接盘侠”、上海大名鼎鼎的黑帮头子杜月笙。孟小冬和杜月笙的四夫人(也是个戏子)是闺蜜,一来二去,特别是四夫人极力撮合,孟又成了杜老板的人。孟给他生了个女儿。

1949年解放前夕,孟随杜家一行前往香港,打算从香港去法国。这时候,孟淡淡的问杜:我跟着你去,算你的丫鬟呢,还是女朋友?杜月笙当即与她拜堂成亲,总算给了她个名分!

不过,杜此时已病入膏肓,没能出得了香港就病死了。孟就在香港教授弟子,深居简出,后来又去了台北,闭门不出,从此世间再无“冬皇”。

1977年,孟小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饮水君


孟小冬人称“冬皇”,十二岁开始扮演老生,并且名动上海。当时,因为娱乐项目不发达,听戏就成为了有钱人最愿意消遣的地方。

这时候极具才华的孟小冬,就走入到了有钱人的视野。

再加上她本身是个女人,却扮演老生的角色,这又给孟小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关于孟小冬的事迹,也传播的特别的快。

人一旦有名,仰慕者就追随而来了。

这时候青睐孟小冬的大佬有很多,比如说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狗肉将军张宗昌,就连总统袁世凯的女婿,都请孟小冬去给他们唱戏。

你说那时候的孟小冬,是不是如日中天一般的存在呀。

关键是在这些有钱有势力的人当中,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暧昧之意,张宗昌一直追求孟小冬。

张宗昌这个人,若是想要追求孟小冬,孟小冬肯定不会嫁给他的。

因为张宗昌这个人,他的老婆真是多了去了,他自己就说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老婆。你说这样的人,孟小冬怎么可能嫁给他的。

但是,张宗昌还不是孟小冬能得罪的主,因为张宗昌手里有军队呀,得罪了他那可是会丢命的。

那么孟小冬是如何摆脱掉的张宗昌呢?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雄霸北京,声名赫赫的梅兰芳了。孟小冬离开上海,去北京发展的时候,就遇到了梅兰芳。

恰好梅兰芳是扮演女人,孟小冬是扮演男人,关键是他们扮演的都很像,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这时候很多人就有意的凑合他们,都觉得他们才是郎才女貌。

尽管当时的梅兰芳已经取了两房太太了,但是,那个旧社会就是这样。

也可能是仰慕梅兰芳的才华吧,孟小冬还真的嫁给了梅兰芳。嫁给梅兰芳之后,孟小冬就告别了舞台,当起了全职太太。

但是,他们两个之间的婚姻并没有维系太久。毕竟梅兰芳的太太有几房,养的女人太多了,就难免会争风吃醋。

在加上有好几次梅兰芳去外地演出,都没有带上孟小冬,这让孟小冬对梅兰芳有很大的成见。

孟小冬觉得自己在梅兰芳家里根本没有地位,而且梅兰芳也给不了他当大房的名分,所以,孟小冬就请了一个律师,然后起诉梅兰芳,两个人就这样离婚了。

孟小冬离婚之后,就到了上海。

在上海孟小冬有一个好姐妹叫姚玉兰,之前孟小冬在上海唱戏的时候,就经常和姚玉兰搭班,两个人还拜了姐妹。

姚玉兰正好是杜月笙的四姨太,所以,就这样孟小冬和杜月笙发生了联系。

杜月笙本来就对孟小冬有好感,只不过孟小冬嫁给梅兰芳之后,杜月笙就不好横刀夺爱了。毕竟他和梅兰芳也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不可能抢好朋友的女人。

但是,这时候孟小冬和梅兰芳已经离婚了。杜月笙就对孟小冬有了新的想法。

姚玉兰也有意撮合孟小冬和杜月笙在一起。

有一次孟小冬在杜月笙的家里和姚玉兰谈心谈到很晚很晚。他们都睡了之后,孟小冬觉得姚玉兰出去了。

但是,姚玉兰走了之后,就没有在上她的床,上她床的人,就换成了杜月笙。就这样杜月笙和孟小冬有了一夜情。

之后,孟小冬就光明正大的和杜月笙住在了一起。

不过,在跟着杜月笙的时候,孟小冬一直都没有身份。她仅仅是杜月笙的一个女朋友而已。直到杜月笙落魄逃到香港之后,孟小冬才开口,让杜月笙给她一个名分。那时候杜月笙已经快病入膏肓了。

既然孟小冬要名分,杜月笙当然要给了,所以,他就在香港摆了几桌子酒菜,宴请了亲朋好友,迎娶了孟小冬。

但是,他们结婚仅一年的时间,杜月笙就撒手人寰了。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分到了一万元的遗产。

也许,孟小冬和杜月笙结婚就是为了分点杜月笙的家产,毕竟那时候孟小冬已经告别舞台很久了,她也需要钱生活。

在杜月笙去世之后,孟小冬就去了台湾,那时候她已经不唱戏了,所以生活过得也是很拮据的,在台湾她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看电视。最终在台湾度过了晚年,并且死在了台湾。


史学达人



孟小冬和梅兰芳,真是国粹京剧的天作之合,一个是坤伶花魁,一个是梨园至尊。一个是女扮老生,一个男饰正旦。可谓颠鸾倒凤,换饰男女。在舞台上,都把自己的角色演至梨坛极至。孟小冬是余叔岩的关门弟子,而且是唯一继承余派(新谭派)衣钵真传的女弟子。1938年起师承余派,学艺五载,即可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生等老生翘楚相抗衡。堪称戏曲界老生唱腔的新锐,号称”冬皇”。

1925年,在北平,颇有天赋、质若芝兰的孟小冬与梨园泰斗梅兰芳,合演了几曲《四郎探母》、《游龙戏龙》的对手戏,便使四九城内街衢人空,梨园门倒,几成广陵绝响。顺理成章,两人情愫渐生,虽无明媒正娶,1927年之际,也终结秦晋之好。

此前,梅先生已有正妻王明华、平妻福芝芳二妻。自古男人只有一妻多妾,何来二妻并室之说?这里就叉开一下,介绍下兼祧的含义。福氏出身八旗破落之家,因梅之正妻王氏生子二均早夭,为续梅宗香火,而娶福氏。福母因膝下仅独女,便开出兼祧两房、养老送终方允诺的条件,于是,1921年福氏携母嫁入梅门之时,便不做妾而以妻入门,且与正妻名份持平,是故有平妻之称。这种娶妇兼祧,是原来的自家叔伯兄弟各房仅出一子,为免各房断香火,即由此子兼祧各房香火之续的变种。不是封建社会兼祧的正路子。可见八旗在民国尚有余威。福氏过门后夫唱妇随,14年产了九个子女,给了梅家香火繁盛,梅兰芳从此便再无后顾之优。



再回来,婚后,梅兰芳携孟小冬移居北平无量大人胡同内的一四合院内生活。此时,为梅兰芳事业的上升期,也是创立“梅派”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很多的团体个人慕名盛邀梅氏登台出演。此刻又有坤伶花魁孟小冬傍身,同台对演,切磋技艺,梅氏技艺精到,一时打通京剧青衣(正旦)、刀马旦、花旦任督之脉,达到中国京剧艺术的巅峰。被戏曲界评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之首。事业婚姻的双重丰收,都出于该四合院之内,故梅氏兴之所致,以“缀玉轩”命名此院,并以“缀玉轩主人”自居。

正当梅氏春风得意、名满京都之际,在该院内发生了一件惨案。孟小冬的铁杆粉丝及追求者王惟琛,因“梦中情人”孟小冬与梅氏同居,遂挟气持枪闯入“缀玉轩”,妄图威逼梅氏离开孟氏,或令梅民赔偿他精神损失费。时梅氏与朋友正在吃午饭,其中报社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出外交涉。王惟琛用枪顶住张汉举,令梅氏出来讲事,张汉举诓他梅氏不在并答应转告,此刻,在房内的梅氏情知不好,遂报警,王惟琛仅20多岁,一见军警围院,经验不足惊谎之余,打死了张汉举。后自己被军警乱枪打死,并悬首大栅栏附近电线杆示众三天。


经此变故,京城媒体又甚八卦,一炒作,各类事关孟小冬的情事绯闻甚嚣尘上,再加上梅氏在美日巡演期间,风闻孟小冬出轨,于是这天作之合,因天公妒之一时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为此,梅、孟二人都深受打击,以致关系闹得很僵。1931年杜月笙于高桥镇所建杜氏祠堂落成典礼上,孟小冬因梅兰芳在典礼戏台上演戏,拒绝登台献艺。

说起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从25年便看上了坤伶孟小冬。29年虽娶了名伶姚玉兰为四房之妾,仍对坤伶孟小冬念念不忘。而姚玉兰与孟氏在22年于汉口便相识、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故孟氏经常在演戏期间借宿杜家姚玉兰居室,于是杜孟便多了交往机会多了起来。

等到淞沪会战爆发,杜月笙因绝不与日寇合作,出走香港。及至45年重回上海摊,因租界已被国民政府收回,政治环境已大有变化,做为“夜壶”的黑社会团体已为老蒋所抛弃,杜月笙再也无法东山再起、再创辉煌。此时,孟小冬已从北平回到上海杜宅。


几年后,解放军迫近上海,杜见山穷水尽,遂心灰意冷再携家室出走香港,等杜氏要求孟小冬同赴之时,孟小冬讲了句令人感叹万千之话,“我跟你赴港,算丫环还算女朋友呢”。杜氏闻之心生愧疚,到港不久,50年,杜氏不顾抱病在身补办婚礼,与孟氏成婚。而此时杜已逾花甲,抱恙在床,孟氏天天煎汤熬药,侍候左右。51年杜氏去世,孟小冬便万念皆空离开杜家移居至台北,77年于台湾逝世。

坤伶孟小冬天生丽质、素有戏剧异禀。其虽在梨坛中名列老生花魁,真可谓名动京华、誉贯沪上的民国奇女子。诗人杜甫却有言,“自古红颜多薄命,独留青冢向黄昏。”民国军阀割据、时势动乱,别说无遮无掩的坤伶孟小冬,就算是身出名门的民国才女林徵因。嫁与上层关系颇多、同为名门的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其处于瞬息万变的民国北洋、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内战等时期,一家之命运尚且坎坷崎岖,到处东躲西藏躲避战乱,多有不顺。何谈孟氏梨园一弱女子孤苦的个人命运。“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人若安好,便是晴天,和平真好!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一位能够赢得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和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厚爱的女子,相信一定不是一般人物,想必定有过人之处,究竟是她的哪些才情让后人一影响深刻勒,就让我们看看她的不平凡之处。

首先,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年少在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等开始登台演出,当时的评论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从小就是一个受到良好戏剧教育的人,自身的基本功夫还是很扎实的。后来去了北平求学,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她最后选择了学习余派,最终得到了余叔岩的认可,收为关门弟子,得到了余叔岩的真传,因此她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在她后来的频繁的演出过程之中,一次碰巧和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时最红的旦角便是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两者刚好互补,乾旦坤生,颠倒阴阳。他们一起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等,两人因此而暗生情愫,成了一对佳偶,也成为了当时的佳话。但是,由于梅兰芳一直没有给孟小冬名分,加上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孟小冬最后和梅兰芳提出了分手。

无论是孟小冬美丽动人的外边还是她令人惊叹的才华都让很多人心生爱恋,杜月笙在看到孟小冬之后,也一直对她念念不忘,在后来的机缘巧合之下,孟小冬来到了香港,最后由于杜月笙一直对她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让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过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心中一直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最后以身相许,这算是孟小冬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归宿。杜月笙后来一直卧床不起,孟小冬也一直侍奉于床前,直到杜月笙离世。


遗产君


孟小冬(1907年~1977年),北京人,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的女弟子,她的人生和他的扮相一样反差很大。她本人长的十分漂亮,完全可以唱旦角。但选择了一个老生的扮相,她的婚姻也如此,明明有个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尾,令人唏嘘不已。



Δ梅兰芳和孟小冬

她的婚姻很不顺,让两个男人牵挂一生。心灵被两个男人撕扯,剪不断理还乱。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

孟小冬在上海出道不久,无论从唱腔,扮相都很出彩,被誉为梨园“冬皇”。

1925年,17岁的孟小冬离开上海,到心目中一直向往的“京剧之都”――北京继续深造。

到北京后,戏路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对她的艺术暂且不作探讨。只回答和题有关的内容。孟此时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男人,有“伶王”之称的旦角梅兰芳。

在北京戏坛上,二人合演了许多剧目,无论剧中剧外,谁人见了都说,二人“郎才女貌、珠联璧合”。

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生角”之王。本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最后有好心人牵线,二人结成了连理。一时传为梨园佳话。

1929年,梅兰芳夫妇到上海演出,这也是孟小冬阔别上海4年后的回娘家。当时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早就垂涎孟小冬的美色,这次回上海,孟小冬无疑是飞蛾扑火,很快陷入了杜月笙设下的陷阱。



Δ梅兰芳

原来旧上海有个规矩,凡是各地前来上海演出的艺人,首先要和演出戏院里的“戏霸”们联系,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到有钱有势的官宦富商人家登门拜谒。否则,你的戏就会被喝倒彩,甚至被人砸场子,弄得你寸步难行。

拜过门,最后还要请戏院的“戏霸”大吃二喝一顿,酒足饭饱之后,他们会把你演出头三天的戏票送到各“大亨”府上,保你演出时戏院座无虚席,满堂红。

梅兰芳当然知道这个规矩,“拜码头”是很正常的事。这次他和孟小冬一起来上海演出,梅兰芳早就做足了功课。

梅兰芳按照前面说的都一一照办了,“戏霸”也吃了也喝了,按说就等火爆开场了。

谁知道演出的那天,“戏霸”们谁也没有为他送戏票,演出讲究开门红。什么事都是“一哄而起”或“一哄而散。”不用说,梅兰芳第一天演出的效果可想而知,包厢里的人寥寥无几,喝倒彩,摔东西声此起彼伏。

事后梅兰芳得知,这是杜月笙给这些人打招呼了,目的就是逼迫梅兰芳早点走,逼迫孟小冬投入到他的怀抱。杜月笙也够狠毒的。

演出的情况一天比一天惨,到了第三天,各大报馆的主笔们出来黑梅兰芳了,无中生有的诽谤梅兰芳,说他的艺德不好等等不实之词。来自四面八方的抨击击垮了梅兰芳。



Δ杜月笙和梅兰芳

噩梦远没有结束,梅兰芳演出还不到10天,黄金荣就借营业不佳为理由,强迫梅兰芳解除演出合约,并且拒付他的报酬。

黄金荣手下“孝子贤孙”们更是助纣为虐,向梅兰芳无故寻衅,百般刁难,杜月笙还要梅兰芳从下榻的中南饭店搬出去。梅兰芳这时的处境十分困难,想典当行头,换点路费,好尽快返回北平。

此时杜月笙觉得火候到了,他请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出面,把孟小冬叫到她家,先向孟小冬说了杜月笙的想法,意思是让孟小冬作杜夫人。

林桂生是江湖女人,她的能力不在老公黄金荣之下。黄金荣的最初发家都是林桂生的功劳。林桂生巧舌如簧,把孟小冬说动了。

孟小冬听了林桂生的一席花言巧语,此时她有点迷茫,她见过杜月笙,除了年龄大点,杜月笙长相倒也生得不差,心中正在犹豫,是留在上海还是随梅兰芳回北京?

讲真孟小冬是喜欢梅兰芳的,她也不是贪恋富贵的女人,关键是梅兰芳对当初这段感情打击太大了,她不敢回北京了。

原来在孟小冬嫁给梅兰芳以后,他家就战火不断,梅兰芳的二太太福芝芳始终不肯承认孟小冬的地位,三天两头的指桑骂槐。

孟小冬性情孤高又刚烈,自然不是福芝芳的对手,所以就寄希望于梅兰芳,希望梅兰芳给她一个明确的态度,但梅兰芳却对此有心无力,让孟小冬在家里受尽了委屈,当初梅兰芳答应她的都没有实现,心灰意冷的她对梅兰芳失望至极。



Δ杜月笙和孟小冬

与此同时,杜月笙暗使金钱打通了孟小冬身边老妈子的关节,在老妈子和林桂生的撮合下,孟小冬也打听到杜月笙真的没有正式妻室,于是就跟随了杜月笙。

孟小冬就这样做了杜月笙的老婆,结束了登台唱戏的生涯。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香港,享年63岁。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北京。享年67岁。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病逝台北,享年71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