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救人要紧,论文可否先放下


术业有专攻,有的研究实践,有的研究理论。但如果救不了人,再严谨的论文如果没有实用价值也没有任何意义。此事不再赘述,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查找当事人。

此时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有人去写这类论文,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类内容尚属空白,容易发表,发表了就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然后晋职。只要此时不死,后面还要吃饭,这就是一个学术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价值平衡问题。  

疫情面前救人要紧,论文可否先放下


职称制度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人才激励、选拔和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管理科学化的需求不断提高,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

近年来,我们的主管部门一直在发文,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但是不可否认,实践中很难落实操作,倒是论文一目了然,似乎可以证明很多,更显得公平。

专业人干专业事,什么是专业事。除夕夜很多医护人员奔赴武汉,这也呼吁职称评审,需要向基层一线倾斜,特殊人才特殊方式评价,病历、教案也可作为参评材料,职称评价标准一旦在现实中转换过来,显然有助于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回归本职。

职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尤其是要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假如平时都是老好人,关键时刻就看硬件,那不写论文显然对不住领导和单位期盼,自己的成绩也没有说服力。

过去,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职称评聘,他们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因而很难对职称评聘过程进行客观中立的监督和督促,于是论文开始风行,成了晋职的砝码。

目前,中组部也发文表示,在抗击疫情一线考察干部,这是一种鼓励和导向。但长久地改变评价体系和标准,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初心和智慧,是一种考验。

从根本上解决职称制度改革的症结,必须改变政府主导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让用人单位有更大的评审权、聘用权,最简单地就是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自主评审,以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谁好谁不好,本来就一目了然,可是因为没有论文,或者按照上级考核标准过不了关,自己的领导都无法推荐,那还如何衡定优劣。

科学考核是一项涉及很多体制内外人员切身利益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赖于市场与学术中的任何一种力量或机制都无法有效推进,政府和用人单位应当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施公平之策,主动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共享决策,重视其合理的利益诉求,争取最大多数群众对改革的理解、认同和拥护,切实做到专业技术人才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而给专业技术人才带来更多获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